八上语文六单元试卷.doc_第1页
八上语文六单元试卷.doc_第2页
八上语文六单元试卷.doc_第3页
八上语文六单元试卷.doc_第4页
八上语文六单元试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号 班级 姓名 .密封线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六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不见曦月 ( ) 艨艟数百 ( ) 雾凇沆砀 ( )飞(sh)其间( ) 藻(xng)交横( ) 珠翠罗(q)( )2.下列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粼竞跃C.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沿溯隔绝(顺流而下) B.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C.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指高处)4.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D.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5.解释下列词语:(4分)清荣峻茂:沉鳞竞跃:一舸无迹:雾凇沆砀:6.默写:(8分) 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归雁入胡天。月下飞天镜,_。(4)湖上影子,_、_、与余舟一芥、_。(5)万里来游还望远,_。7.文学常识填空:(7分)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_ 撰写的。 从标题可以看出,答谢中书书是_ 体裁。观潮描写了_ 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湖心亭看雪写雪景采用了_ 的描写手法,江雪采用的是_ 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_称赞使至塞上的作者_ 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阅读理解(62分)(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分)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2分)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2分)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2分)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分)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4分)更定:_。沆砀:_。三大白:_。客此:_。(6)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3分) 答:_。(二)答谢中书书阅读(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_。(2分)17.统领全文的句子,点明中心的语句是_ 。(2分)15.“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_16.“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2分)_17.本文表达了作者_。(2分)(三)观潮阅读(10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18.解释加点的字词:(6分)(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2)虽席地不容间也( )(3)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4)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5)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9.翻译下列各句:(2分)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20.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2分(四)归园田居(其三)阅读(9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1.下列句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有误的是:(1分) ( )A.晨兴(xng)理荒秽 B.带月荷(h)锄归C.道狭草木长(zhng) D.夕露(l)沾我衣22.本诗作者是_ , 著名诗人、_,自号“_ ”。(3分)23.表明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 。(2分)24.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 。(2分)2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_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1. 1.x chng hng 漱 荇 绮 2.D 3.C 4.B(二)16.写给谢中书的信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8.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19.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一)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1.“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