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常识.doc_第1页
记叙文阅读常识.doc_第2页
记叙文阅读常识.doc_第3页
记叙文阅读常识.doc_第4页
记叙文阅读常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 一,记叙文知识要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几部分。3、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有:文章的标题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4,记叙的顺序有:(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和结局写。(2)倒叙: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3)插叙:中断原先叙述,插入有关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4)注意: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5.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一般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写来比较自由开阔。(3)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例句:今天我和妈妈去水塘边钓鱼了。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2)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例句: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加上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他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了难看的笑容。今天晚上月色如水,天空像一块巨大的绸缎,星星像一朵朵洁白的百合花,飘荡在深蓝色的天空上,那天空中一闪一闪的光点,好似湖面泛起微波,百合花随风飘荡。(3)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例句: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及格,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真是个笑话!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例句:老师可真伟大啊!4.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例句:眼前的这个精致的玩具大约有2厘米长。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7、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例句:外貌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动作描写: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语言描写: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神态描写: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仿佛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情似的。心理描写:老师的关心,使我心理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环境的描绘间接写主人公,使其鲜明突出。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作用)举例: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直接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口技一文中第三个场景是口技艺人模仿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先极力正面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称赞口技者技艺的高超。然后笔锋一转,写当时在场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异常激动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在这里,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侧面描写也运用于写景之中,例如在春一文中为了突出春花多,艳,香的特点,在正面描写之后又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蜜蜂闹,蝴蝶飞的场景也从侧面突出了春花多,艳,香的特点。细节描写: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描画出人和物的细部特征和事件的细微进程。常见的有:外貌细节描写。例如:A,那双眼睛的确不大,细细的、长长的,眼梢微微地向鬓角挑去;眼球虽不黑,但目光流盼时深灰色的瞳仁里不时有一颗颗火星迸发,眼白却自得淡淡地泛出蓝色的闪光;单眼皮,睫毛并不长,但又密叉黑,使眼睛围着云雾一般,朦朦胧胧的,显得深不可测,神秘、诱人。B,那脚掌是那样肥厚、宽大,有如张开的蒲扇,那脚面和脚底是那样粗糙,满布皱纹、老茧,有如落在森林中的老麻栗树皮.C,红白条纹短袖,黑色的领边和袖边,精致剪裁,显得小巧玲珑,圆领露出漂亮的锁骨。淡蓝色的迷你短裤露出白皙修长的大腿,一双红色布鞋简约大方。左手手腕上是一连串的细小红圈圈手镯,阳光下发着耀眼的光泽。头发蓬松盘起,雪白的耳垂挂着两个银白环状耳环。语言细节描写。例如: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作用:句A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句B的语言是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动作细节描写。例如:A,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B,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作用:A句中用探,爬,攀,缩,微倾一连串动词表现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通过这一动作行为也表现了对我深切的爱。B句中用排这一个动作就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心理细节描写:例句: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作用:这里通过对老头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此时他后悔,自责的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例句:A: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B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作用:A句中孔乙己“额上的青筋”本在皮肤之下,不易被人看出;“条条绽出”,细腻入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羞愧、迂腐和无法摆脱廉耻的懊恼。B句中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当时极度愤怒的心理。场景细节描写。例如: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作用:句A和句B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句A较明快,表现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B较灰暗,显示了他们失望与沮丧的心情。8,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例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夸张: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例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例句:梨花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问: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起增强语气的作用。例句:这件事难道不是你做的?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提醒注意,突出某些内容。例句: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9,记叙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对象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一般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 二,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1、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文中某一加点词语意思并分析作用。解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时加点词语不能像平时那样简单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理解加点词语的内在含义, 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回答在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答题格式有:“”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例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的意思?“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2、分析文中某一语句或语段的作用?解题思路:答案力求全面准确。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的作用,分析时一般先谈结构上的作用,后谈内容上的作用。(1)结构上作用: 在文章开头:常常有着巧设悬念,埋下伏笔,作铺垫、引出下文、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一般是独句成段):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文章末尾:常常有着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一般用于写景的句子)、在末尾常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等作用。3、如何评价、赏析一句话? 解题思路: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动词或形容词表达效果(2)结合语境,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3)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4)句式有无特点: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5)语言风格特点:书面语与口语,典雅与朴素,粗犷与细腻,生动优美,讲求对称(6)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感受启迪、教育4,如何赏析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语句,并作赏析。)答题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去选择句子: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5,如何概括段义?(1)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2)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3)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6.如何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解题思路: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具体的有以下几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的运用:想象、象征、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首尾呼应,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7,如何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写作特点)?解题思路: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作者是否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如层次段落是否清楚,段落之间的过渡照应得怎样,整体结构是否严密等等。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其次可看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5)从表现手法运用方面。8、如何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如春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最后一段的议论句。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如背影的中心意思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之情。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幻觉)作用:更加全面而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嗅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一是人物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二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10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1,如何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 ,核心事件,作者情感。(2)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12,如何品味文章题目的含义?A.内容上(双关) B.主题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C.充当线索 D.设置悬念 E、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如象征性的文章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主题。 (2)结合修辞:题目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13,本文(文中某一段)(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哪一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提示:先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然后找到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仔细读并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最后分析作用。(注意:回答之前,要看清这一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某一句,是哪些还是那一种,如果是哪些,就要把你能分析出来的修辞手法都写出来,如果是一种或最主要的,只需要回答使用得最多或最明显的修辞手法就可以了。14,本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有何作用?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答题提示: 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或者侧面描写。一般都有表现人物某些性格特点的作用,只是侧面描写还要加上从侧面烘托几个字。解题思路:先在原文中找到划横线的句子,仔细读,抓住关键字词,再分析运用的是那一种或几种刻画人物的手法,最后分析作用。15:代词“这”的指代内容? 解题方法:先在原文中找到出现加点代词“这”的句子,然后一般在出现代词“这”的前面的文字中寻找答案。最后把找到的内容放在句子代词的位置检验是否正确,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16,代词“那”的指代内容? 解题方法:先在原文中找到出现加点代词“那”的句子, 然后一般在出现代词“那”的后面的文字中寻找答案,最后把找到的内容放在句子代词的位置检验是否正确,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17、怎样理解句子中看似矛盾的词语?(句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解题方法:先在原文中找到出现加点词语的句子,再结合全文或本段内容分别解释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在文中的所指。例子 :“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一句中平凡与伟大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因为平凡指的是他的身份和生活;伟大指的是他的精神。 18、句子中某个词语能否替换?(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题方法:如果这个句子中的词语就是原文中使用的,那不能替换(不能去掉)。接下来就是解释不能替换的原因了,先解释原文中这一词语强调的意思,使用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再从反面分析,如果换成替换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和效果会与原词想要表达的有什么不同或差别。 例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一句中的“闹”能否换成叫?为什么? 答:A:不能,因为“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蜜蜂忙碌可爱的身影,更能表现出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气息,如果换成叫,不能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19,开放性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谈一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看法、启示、体验、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答题应注意: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出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三、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四,记叙文答题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带着问题重点仔细阅读与它相关的内容。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五,散文阅读知识要点1散文的定义: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特点: 形散神聚,取材自由,但中心是统一的。3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背影散步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礼赞秋天的怀念议论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六,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1,如何分析句中词语可否调换?为什么?分析步骤: 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调换(如果语句是从原文选择的,那就更是不能调)分析原因:一般都可以从这些词语与前后文的一一对应的角度去分析。(2)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一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2,如何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某一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答题指导: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指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或是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XX是指,表达了文章的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若删去,就不能体现。 不能,XX的意思是,用在这里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所以不能。3,如何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答题指导:注意词语的原始释义+语境含义。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形容)的状态,表现了。4,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答题格式:这个句子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分析: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分析: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5,如何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答题指导: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蜡烛象征奉献。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如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来赞美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欲扬先抑: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如荔枝蜜一文中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后来通过对蜜蜂的进一步了解,慢慢喜欢上了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寓情于景::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6、如何赏析散文中的句子?(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做赏析。) 答题指导: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7,如何分析散文中的写景语句? 从修辞方面入手,去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例句: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温暖和柔和的特点,使无形的风,让人可感可触。从多感官写景角度分析:常用的写景角度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幻觉。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写景角度,能使景物被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嗅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分析:从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柔和,芳香。和悦的特点。从用词的角度,写景句子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找出这些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使用的好处。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用“偷偷地”,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从句式特点来分析一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我们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和细心的品味领会以下四种句式的特点: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逻辑性强,对偶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然,抑扬顿挫,有音韵美。例句: 短句: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对偶句: 风扶碧影,散落清辉一地。月洒板桥,映照归途单影。(5)动静结合的角度: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6)虚实结合:把眼前所见的和想象的结合起来写。例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分析:由眼前开得十分繁茂的梨花,联想到以后树上果实累累的的景象。8,开放性试题;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答题关键:能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态度,不能模凌两可 答题时,语言要流畅,理由要充分. 9,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主旨的方法: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标题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主要指抒情性散文。 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句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格式: 本文描写(记叙)了(事件、景色等),赞美了(批判了/揭示了)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体现了作者对的 10,仿写句子:(1)答题指导:一仿句式结构,二仿修辞手法,三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2,举例:仿写句子: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七,说明文阅读知识和常见考点 (一)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知识性、科学性。 (二) 说明文分类:1. 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等(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如看云识天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2,从语言表达方式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3,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4,答题技巧: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三)说明对象: 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究竟在介绍某种具体事物还是在解说某种抽象的事理。2,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3,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不能仅看标题,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4,常见题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5,答题技巧: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四)说明对象的特征:1,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2,常见题型:(1)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解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词语。方法:直接筛选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的标题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一词就概括对象的特征。全抓全文的中心句:如苏州园林的中心句“务必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就能概括对象的特征。抓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2)综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提炼。(五)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特征。(1) 常见题型:本文(某一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2)解题步骤和技巧: 答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某一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于“说明对象”,也不同于“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要混淆了这三个概念。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先要明确说明对象,然后要准确抓概括出住对象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原因、方法、原理等)。 (六)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1.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七)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顺序时,文中多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来写的。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中央,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说明。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析时要格外细心。4,常见题型: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八)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特点或事理,如果不容易被人理解,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子前面常有“比如”“例如”“如”等标志词语。举例子的作用是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答题格式: 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例题: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分析:举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为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有悠久历史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对象),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文用了大量的概数、约数,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题: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分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突出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3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答题格式: 把比作,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例题: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分析:把石拱桥的桥洞形状比作虹,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答题格式: 把(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例题: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分析:把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与两岸的河堤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5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数据,事例,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新闻报道,奇闻轶事,谜语,神话传说等。作用:引用具体数据的作用与列数字的作用一样,引用具体事例的作用与举例子的作用一样,引用神话传说,奇闻轶事,谜语,新闻报道能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和名人名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词使说明文更具文学色彩。引用的内容在开头的可能还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答题格式: 引用了,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引出了说明对象。例题: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分析:引用张嘉贞的话,更加说明了赵州桥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特点,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6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答题格式: 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条理清楚。例题: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分析:将屏分为七种类型解说了评屏的不同作用,使说明条理清楚。7下定义: 下定义”是用科学性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作用:是能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格式: 用科学的语言给(对象)下定义,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例题: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分析: 用科学的语言给统筹方法下定义,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统筹方法有明确的认识。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例如:(1)“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句话用的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这也是成立的。(2) “铀是银白色的金属”,这句话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成了“银白色的金属是铀”,显然这样说就不能成立了。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作用: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1)答题格式:本句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例题: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析: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桥形式优美的特点。10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作用: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例如课表,班级成绩表等。11考察方式: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或哪一种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出使用了某种说明方法的例句。)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九)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和严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常见题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1)答题思路: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本意在文中意思(突出强调或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2)例题:”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一句加点的每一个有何作用?分析: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2、加点字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1)答题思路: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2)例题:”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的标本能否换成典型?为什么? 分析:不能,因为标本在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而典型却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思路:(1)不能删去。(2)分析加点词语强调的意思。(3)假设删去,原来的意思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样就不符合实际,显得太绝对了。(2)例题:”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加点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分析: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表示苏州园林里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这样就不符合实际,显得太绝对了。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分析。答题思路: 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常用的词语有:大约、可能,估计、左右、也许。例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分析:加粗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