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柱直线导轨副摩擦特性研究.pdf_第1页
滚柱直线导轨副摩擦特性研究.pdf_第2页
滚柱直线导轨副摩擦特性研究.pdf_第3页
滚柱直线导轨副摩擦特性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滚柱直线导轨副摩擦特性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 湖北武汉 广东高新凯特精密机械公司 江门 4 3 0 0 7 4 张新宝耿宝龙孙健利 5 2 9 1 0 0 冯建文聂新贤关景开 一 单个滚柱滚动过程分析 滚动体在直线导轨上滚动是直线导轨副所包含 的最主要运动方式 也是摩擦力的主要来源 故我 们将其中一个滚柱抽象出来讨论 就可以更直观地 认识滚动运动过程 首先我们讨论一种简单模型 即不考虑摩擦阻 力矩 仅认为接触表面存在摩擦力 受力模 型如图 1 所示 图1 不考虑摩擦阻力矩单个滚柱受力模型 图1 中 为滑块对滚柱 的压力 为导轨对滚 柱 的支撑 力 为导轨 与滚柱之 间的摩 擦力 为滑块与滚柱之间的摩擦力 将 移动到滚柱的质 心后等效模型同时会出现一个附加力矩M 记滚柱 的转动角加速度为C O 质心加速 度为a 滚柱半径 为r 首先列 出受力平衡方程 F 一 F 一 了 ma Fa Ff l f 鬲 M r M 其中 M F t 1 2 3 由理论力学相关知识可以知道 圆柱的转动惯 量为 I m 2 将上述 已知条件带入式 1 3 可得到 m 4 I 4l 4 2 撕 参磊 冷 加 工 拦 县 圭 搀杰 要使下接触面之间不会发生打滑 则必须满足 条件 F 九 5 为最大 静摩擦系数 由式 4 式 5 及式 2 可得 3 l c 6 式 6 显然成立 故下表面并不会发生滑动 然而 实际模 型 中 由于接 触表面 出现 与运动 趋 势 相 关 的接 触 变 形 两 接 触 面 中不 仅存 在 摩 擦 力 而且 还 存 在 由运 动趋 势 决 定 的摩 擦 阻 力 矩 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所示 MT V N 分 别 为两 个 接 触面 的 静 摩 考虑摩擦阻力矩单个 滚柱受力模型 擦阻力矩 由于接触面上产生了阻力距M 和M 所以整个系统才会出现静态平衡 同样适用 图1 所 示模型 的分析 方法 记动摩擦 系数 为 可以得 到一个更符合模型实际状态的计算结果 3 k 一2 0 7 由于 显然成立 故 图1 所示模型的下接 触面永远不会发生滑动 讨论接 触点B 由于该 点传递 的摩擦 力的大小 是有限制的 也就是 是有范围限制的 其最大值 为静摩擦 系数与正压力 的乘积 将这一 限制 条件 带入式 7 可 以得到B点的最大加速度为 a B 8 N 3 m k 一 0 8 再来讨 论图1 模型上板 运动情况 如图3 所示 由式 8 可以得 到 要使B 点不发生打滑 则上 图 板的加速度不能超过a 将这一限制条件带入 图 3 N示模型中 列 出方程组如下 F N T j F F 9 m a a F F 1 0 由式 8 式 1 0 可以得 出使系统不发生 打滑时 外作用力闩 一个范围 F 8 m T 3 m k 一 0 k 1 1 式 中 1 1 1 为上板质量 1 1 1 为滚柱质量 通过上面讨论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F 0 时 系统静止 丁 0 8 m T 3 m k 一 0 k 时 系统上表面作 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 下表面作纯滚动 在实 际使用过程 中 系统主要还是在 状态下 运作的 故此处对 状态进行更详细地讨论 记 为 圆盘 中心的转动惯量 由理论力学知识 容易得No 点的转动惯量厶 I m 3 2 m 对 图4 模型列出运动方程式 2 一 M 1 3 通过上文 中计算我们可以得 NM 2 r 通过式 9 式 1 2 及式 1 3 可以得到外作 用力与模型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式 1 2 图4 纯滚动模型 F a B 1 7 7 3 珊 4 0 1 4 一 般的 远远大干1 1 1 故式 1 4 又可以近似 简化为 F a B m o 1 5 二 滚柱式直线导轨副模型分析 1 一排滚子模型分析 上文中我们对单个滚柱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讨 论 在将上述模型应用到滚柱直线导轨 中来之前 我们 对一排滚柱 的情 况进行简单说明 如 图5 所 示 一 排 滚 柱 共有 个 那 么可 以得到每个滚柱 图 5 一排滚柱模型 所受到的载荷 P 力 i 1 直接套用式 1 5 既可以得到该模型的摩擦力 计算式 F B m c P u o 1 6 i 1 如 果模型作匀速运动 既是加速 度a 为0 可 以得到该状态下模型摩擦力 P n 1 7 2 正压载荷P与摩擦力关系 1 无预载状态 如果滑块在安装过程中没有 施加预载力 那 么在受到垂直向下的作用载荷时就 只有4 N 3 两列滚子受到载荷 假设压力角为 每 列有z 个滚子 容易得到单个滚子所受载荷 Q i P 2 n co s a 1 8 为第所亍 滚子 为该行射 个滚子 结合式 1 6 式 1 8 可以得到无预载时直线导轨副的 摩擦力为 F 4 z P 1 9 2 有 预 载 状 态 当存在预 载时 图6 N示模 型 的4 列滚子都会受 到预 载 的影 响 因此4 列滚子 都 会有 摩 擦 力产 生 由 P a l mg r e n 公式 2 0 我们 推 出每 列 滚 子 的受 力情 况 尸 Q齄 l I I 一 J 图6 导轨副模型 艄 8 l E r 2 0 丁 c P 对于钢制导轨副 材料 弹性模 量E 2 0 6 GP a 泊松 L v O 3 因此 2 0 可简化为 6 3 8 4 x 10 5 譬 2 1 记接 触副的法 向单 边变形量为 竖 直方 向 滑块变形量为 可以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2 5 co s 2 2 综合式 2 1 式 2 2 可以推 出滚柱变形尺 寸与每个滚柱受力之间的数学关 系为 0 1 3 1 0 co s 一 2 3 记式 2 3 为 Q f 5 2 4 直线导轨副的预载通常是通过设计过盈尺寸完 成的 假设设计导轨垂直接触副方向的双边变形量 为 6 滑块 受垂直载荷作 用引起的滑块竖直方 向 参 磊 冷 加 工 蓑 4 3 变形量为 每列滚子的有效承载滚子数为z 1 2 y l 滚柱产生的竖直方 向各 自合力记为F1 3 4 列 滚柱产生上的竖直方 向的合力记为F 3 由 2 4 可 以推 出 F 厂 2 c osc t z 2 5 F 2 COSa z 2 6 P 2 C O S a 2 7 由式 2 5 式 2 6 及式 2 7 得到外载荷 P 及引起的滑块竖直变形量 6为 4 1 2 X 1 0 p l o x z l 0 co s a l 0 e 2 8 式 2 7 成立的前提是 2 2 co s a 0 即预紧不失效 可以得 出预 紧不失效的前提是 外载P 小于两倍的预紧力 当外载荷使预载失效之 后 模型就又 回到了前面介绍的无预载状态 了 由 此摩擦力计算公式可以简单归纳为 F F 7 U 2 9 J j l 三 数值计算与试验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 依据式 2 5 一 式 2 9 用 Ma t la b 编程 绘制 出滚柱 直线导轨副在不 同预 紧 状态 下摩 擦 力与载 荷的 关系 如 图7 所 示 图中 所标示 图例为预 载力 我 们分别绘制 了空预载 2 3 8 0 N 4 7 5 0 N 及5 8 0 0 N四种情况进行比较 3 5 3 0 2 5 Z 2 o 糍 褂 1 5 1 0 O 7 一 J l j O U l 4 7 5 0 N I I一 一 一 一5 8 0 0 N 1 I l 2 5 5 0 7 5 1 0 0 1 2 5 1 5 O 正压载荷 k N 图7 预紧力与摩擦力关系 为 了验证上述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设计 了相关 试验 选用广东凯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L GR 3 5 AN 型导轨进行试验 该型号导轨的相关参 数列 出在附表 中 整个试验过程在该公司研发的摩 擦力试验机上进行 4 4 参磊 冷 加 工 L GR 3 5 A N型导轨参数表 导轨 滚子 滚子 承载 跨距 跨距 预载 型号 直径 有效长度 滚子数 P z mm ml n N m m m m LGR3 5 AN 4 5 5 1 1 6 3 3 2 l1 6 2 38 图8 为垂直 载荷下测量得到的一组数据 由于 现 场环境 中存在 明显的噪 声 如图8 中浅色波 形 故在后续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滤波处 理 得到 了图中颜色较深的 曲线 分析得到 由于 滑块在前进过程 中 由于滚柱进入和脱离接触 区对 于滑块摩擦力来说就会引起摩擦力的轻微波动 但 从测量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波动并不是很明显 导 轨直 径 mm 图8 摩擦力测试曲线 我们通过对不同载荷进行测量得到了一 系列测 量 曲线 并对数据进行所有 点取平均值 得到各种 载荷的一个统计数据 并将试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绘 制在 了图9 中 可 以看理论和试验结果拟合的情况 很理想 1 5 1 0 糍 哿5 0 l 理论曲线 l l 试验曲线 1 a 0 1 02 0 3 0 4 0 5 0 6 0 7 载荷 k N 图9 垂直载荷理论与实际对比曲线 在所有参数 中一项最重要的参数是滚动摩擦系 数 滚柱导 轨副摩擦 系数一 般来说为 滚珠的一半 以下 甚至更小 据NS K 公司试验研究 RA 3 5 型 摩擦 系数仅 为0 0 0 0 4 查到滚 珠摩擦 系数一般 为 0 0 0 4 0 0 0 2 试验 中我们得到的滚珠摩擦系数结 果为0 0 0 1 4 5 与文献得 出理论相符 四 总结 通过 上述讨论 由图8 我们 发现在垂直载荷情 况下 在外载增加而预载未失效时 滑块摩擦力几 乎没有明显变化 保持相对稳定的常值 只有当外 载荷超出预载范围之后摩擦 力才会出现几近线性的 设计工具巧解加工难题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1 5 0 0 4 0 翟玉明 近几年来 随着我 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在机械行业 中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朝 着大型化方 向发 展 以我单位哈 尔滨 电机厂有限责 任公司为例 从 2 0 0 0 年开始生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峡水利水电工程 的7 0 万k W水轮发 电机组以来 陆续设计制造 了7 7 万k W机组 8 0 万k W机组 目前正在研发1 0 0 万k W 机组 这些机组部件的尺寸 重量 都较之于以前 的产品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产品的体积大 型化 结 构复杂化 也给产品的制造带来 了一些难题 在三 峡产 品生产过程 中 在水轮发电机的大型工件 下机架 中心体的制造过程 中遇到了问题 看似平常 的法兰 装焊后难以加工 但经过工艺人 员和操作 工人的积极努力 利用精心设计的安装工具 避免 了工件带有非常难度的二次加工 1 概述 下机架是水轮发 电机组 的主要承重部件 由中 心体 1 1 1 2 个辐射支臂组焊而成 其中 中心体单件 重2 4 1 8 t 是 焊接合 围而成的钢结构半开放腔体 内部安装液压推 力轴承 兼具油箱功能 其具体结 构如图1 半剖 所示 面为精加工面 上面圆 机床 附件 f 工 装 i n e T o o ls Acce s s o r ie s Fi xt u r e 周均布有2 4 个 7 5 ram法兰孔 背面是毛坯面 焊 接有法兰 图样要求法兰装焊后 法兰底面与下机 架中心体 面平行度达到0 2 ram 图1 从 以往的经验看 中小型水 电机组下机架中心 体上也都是相类似的结构和制造要求 法兰焊接后 通常都达不到平行度要求 这就需要对装焊后的法 兰底面 进行二次加工 具 体的讲就是 下机架中心 体的法兰装焊后 通常是将中心体翻身放倒 让 中 变化 只要我们在导轨 的选型过程 中选择 恰当的预 紧载荷 就可以保证摩擦 力的稳定性 滚动直线导 轨副的这种摩擦特性对于数控机床伺服驱动是非常 有利的 由于动摩擦力能保持不变 振动 的阻尼将 保持恒定 这样切削机床在加工过程中 可以使驱 动进给工作台的进给运动保持稳定 从而提高进给 定位精度 这一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