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处理主题图.doc_第1页
有效处理主题图.doc_第2页
有效处理主题图.doc_第3页
有效处理主题图.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处理主题图【摘 要】主题图是新课程数学教材的一大的亮点。然而,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形式单一”、“本末倒置”、“机械使用”三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读懂主题图,用好主题图,创造主题图”,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关键词】 主题图 现状分析 策略探究一、现状分析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我们也看到,主题图虽然已经进入了数学课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但似乎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扎根于课堂,而是浮于课堂表面。大多数老师上课时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然后就开始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而实践证明,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结论式的呈现,相当一部分主题图缺少动态过程。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似乎越来越程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在利用主题图时,心中的目标不明确,是为了用而用。老师们在应用主题图时,很少有新的突破。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主题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也就是在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涵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本节课后续的学习似乎作用不大,仅仅在一开始出现几分钟。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已不再感到新鲜和有趣了,主题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二、策略探究(一)读懂主题图,理解内涵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地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1、读懂主题图隐含的目标对主题图的理解一定要“建筑”在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上,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了解知识的源头在哪里,把握主题图背后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主题图的深意。如五上的循环小数教材中创设了王鹏赛跑的情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意在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算式中出现的重复现象,从而引出循环小数。但部分老师误解了此主题图的生活倾向,把循环小数理解为循环现象中的一种,在导入时先花十几分钟阐述“循环”这个现象,走了许多弯路,使教学低效。这是对循环小数知识点的本质特征理解错误所致,我们应该把“循环小数”放在小数这个知识版块中去整体认识,其本质是小数的循环,而不是循环现象中的小数。这样才会领悟到主题图的深意:把循环小数的产生放在了除法算式的计算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产生的源头在哪里,从而能层层深入地去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使教学达到高效。2、读懂主题图内在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只有理解了主题图的前后联系,理清了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以二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材提供了两幅主题图,一幅是上船情境图,另一幅是收集矿泉水瓶情境图,通过这两个情境安排了4个例题。其中例1是口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到进位),例2是口算两位数减法(不退位到退位),例3和例4则分别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我们要深入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其实这几个例题形成了一条贯穿万以内加减法教学的线索,使学生在情境中沿着这条“登山索”一步步完善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巩固。其中引领例1、例2的上船情境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了铺垫作用。而例3、例4的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则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他们的算理是一致的,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此类主题图犹如一根“登山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只有真正领悟了前后主题图所蕴涵的作用,理解了它们既是相对的一个整体,又是相对的一个个体,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了智性的光辉。(二)用好主题图,发挥作用主题图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是重要的,但又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时,教师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用好主题图,合理引导、适当处理,让主题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是关键。1、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实”起来教材中主题图的编排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幅平面图,只有将它融入到立体的生活中,才更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如:教学年、月、日时,我们不要仅局限于主题图所提供的2004年的年历,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网站,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上课时,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学生争相发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处理这些信息,学生尽情展示自己或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光是书上所呈现的知识,同时还了解了二月的由来、闰年的产生等。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培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意识得到增强。2、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例如,一上的第几呈现了5个人排队去买票的情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是要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含义序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排在第一的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问:这时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前面走了一个人,剩下的人的总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接着演示最后面的那个叔叔走了,这时队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后面走了一个人,前面的人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主题图的现实感,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如此动态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3、变纷繁为简约,使主题图“亮”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不利于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化纷繁为简约,对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舍而弃之,以更利于学生看懂图意,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二下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主题图,我们细而观之: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这跑来的7人:有的在跑,有的站在一边观看,到底跑来多少人呢?学生各执一词)。这些无关的因素干扰了学生有用信息的提取。再看“做一做”中的信息:有3堆花,一堆5朵,一堆4朵,另一堆2朵;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画面中与数学无关的因素强于数学信息,学生往往感到一片茫然,不容易捕捉到用“乘加、乘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纷繁的主题图和“做一做”的情境图进行重组,创设了新的跷跷板乐园主题图: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7人排成一组);有3盆小花,每盆6朵,大盆里有9朵小花;有5个牌子,每个牌子上站着3只小鸟,飞走了2只小鸟等数学信息。这样的简约化处理避免了不必要干扰的因素,使有用的信息变得“亮堂”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4、变单一为复合,使主题图“厚”起来教师们往往误认为主题图只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仅用于开头的几分钟,接着便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了,这样,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相近的、相反的、有联系的、有对比的情境扩充起来,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使主题图的教学内容丰厚起来。如三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从主题图(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少,主题图利用率低。如果再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淘气买4本要付多少钱?笑笑买8本要付多少钱?阿姨买10本要付多少钱?明明买12本要付多少钱?),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丰厚了,实际情境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课堂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学生分别列式为:淘气:24496(元);笑笑:248192(元);阿姨:2410240(元);明明:2412228(元)。学生在同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还可联系实际问题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淘气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淘气和笑笑共用了多少钱?笑笑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学生慢慢地悟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主题图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景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形式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所以,图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用足,用透。(三)创新主题图,因材施教由于地区的差异、学生学情的差异或经济条件的差异,有些主题图不一定适用本班学生使用。当教材上的主题情景不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或者有重复、作用不大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适度的增补、删减和改编。1、合理改编内容今天的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例如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主题图是某小学学生团体操训练,排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无序排列主题图,让学生估计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要验证估计的得数,怎么办呢?出示有序排列主题图。然后根据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明确研究的主题。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解决,并尽可能用不同的解法解答。在反馈时候,充分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这样,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灵活的改编,把课本主题图由“无序排列”改为“有序排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既有无序,也有有序,而有序排列更有利于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同时也引发学生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