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要求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题我们周围的土壤课时1授课对象导学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导学重难点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导学关键1、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2、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导学准备准备少量土壤采集土壤的工具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2、观察土样,从颜色、气味等方面3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三、自主学习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同桌讨论并汇报采集土壤样品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汇报小组内交流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课型新授课课题了解土壤课时1授课对象导学学目标1、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 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 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导学重难点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3、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导学关键了解这三种土壤的特点导学准备沙土、黏土和壤土、水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导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3、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倒入相同的水。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三、课后作业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生答: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生答:黄色的,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黏土最滑黏土可握成团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培养学生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及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学反思考纲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课型新授课课题肥沃的土壤课时1授课对象导学学目标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导学重难点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导学关键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导学准备土壤、塑料袋、菜叶、果皮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二、新授课1、教师举例讲述不同地方的土壤不同。问:为什么不同2、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土层剖面图,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3、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4、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什么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5、制作肥料袋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答: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学生预测不同地方的土壤不同的原因(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答:是因为表层土的养分丰富,下层土的养分少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中是怎样变化的讨论:腐烂的动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课型新授课课题土壤的保护课时1授课对象导学学目标1、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2、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导学重难点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导学关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导学准备了解我们身边有关保护土壤的行为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 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 四、课后作业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课型新授课题3. 1 认识固体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下导学学目标l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l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l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导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导学关键导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 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 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4、学生汇报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1. 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回答问题。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水的形状容易改变的,以及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结论。3.学生观察思考,举手发言。4.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最后得出结论。5.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6.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7.学生汇报。1. 让学生按照发现研究的过程指导学生去探究固体。2. 给物体分类。让学生主要是从形态上来区分固体和液体,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难度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对物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来探究固体的性质。3、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探究,体现出探究方法的多样性4、固体的混合和 分离,让学生在知道固体的分离与混合的基础上再探究混合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实验。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课型新授课题3.2 把固体放到水里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下导学学目标l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l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l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l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导学关键导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 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7、总结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1. 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2. 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3.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3. 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4.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6.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众多的材料面前先预测,说一说自己的依据,然后实验对比自己 的猜测,进行反思,课本上引出一个拓展性的题目: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进行论辩,深入浅出地讲解。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现象。由实验对比溶解不溶解再到如何引导学生把它们分离,提出 分离的方法。3.拓展内容:制作彩色树枝。安排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固体的溶解和分离的方法。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课型新授课题3.3 把液体倒进水里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下导学学目标l 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l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l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导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导学关键导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复习导入,引入 主题。 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 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6分钟)。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学生取实验记录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1、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四、实验验证 。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 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讨论得出: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让学生舒心地像科学家那样搞研究。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1、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 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1.学生回忆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2. 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把液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3. 学生跟组活动。观察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试验单“结果”一栏。4.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5. 学生思考,谈论自己的想法。6.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汇报实验结果。1.本课是液体性质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混合等现象。2.了解液体的沉浮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因,知道物体相同体积轻重不同。3.识液体在冷水中的流动,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水比冷水轻,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4.研究液体的混合。这个活动与前面认识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体积的变化的活动相似, 以此来增进对液体性质的认识。导学反思考纲要求课型新授课题3.4 把液体倒进水里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下导学学目标l 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l 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2、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导学重难点导学关键导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1、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2、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1、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等等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动手实验)4、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1、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2、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6、汇报实验现象。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组二:(展示本组记录)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7、教师相机小结。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1、通过前面的试验,我们得出: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不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能还是不能?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2、学生发言。(说出方法和猜想)3、师: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4、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教师强调,搅的时候轻一些,以防把试管搅破了)5、交流试验现象。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能不能溶解呢?说明什么?(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蜜水,得怎么做呀? 6、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师同步板书知识点)四、综合探究。1、师: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2、学生说猜想。3、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来试试看。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出两点要求)实验要求:(课件呈现)1、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2、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5、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6、师: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学生说猜想。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8、教师相机总结。(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五、扩展活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展)1、师: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瞧它们像什么? 2、师: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尾酒的风情。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调酒师调酒的视频和图片)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请慢慢睁开双眼,尽情欣赏。3、怎么样?学生自由抒发感想。4、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5、开始吧。M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6、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瞧,哪一组得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鸡尾酒分多层的原因)六、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希望同学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1.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2. 学生大胆猜想,自由发言。3.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汇报实验猜想。4.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方法和猜想)5.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6.学生思考后,尝试总结前面的实验。7. 学生猜想8.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实验现象。1. 通过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理解事物的原理。2.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和学生一起来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导学反思 考纲要求课型新授课题3.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下导学学目标l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l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l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导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导学关键导学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情境导入: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二) 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想法3、教师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4、学生实践探究。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6、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1)学生比赛(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2、小组内讨论交流3、汇报交流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尽量的预设到,并为他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构的材料。)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要求认真观察现象) 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 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学生谈想法 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 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 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六)拓展延伸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 2、学生设想 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1.学生做出猜测。2. 学生实践探究香蕉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3. 小组讨论,探究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4. 学生汇报想法。5.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各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1.通过游戏让学生从中去体会和认识。2.通过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理解事物的原理。3.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和学生一起来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导学反思考纲要求初步认识固体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固体课时1授课对象学生导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能力目标: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情感与价值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导学难点: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导学关键观察与实践相结合导学准备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液体。2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3米、各种豆子、花生等。4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5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准备: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等固体液体。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集中话题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二)探索和调查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2、出示面粉、水。提问: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示范操作。(注意: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7、看图:固体的分离。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设定时间3分钟。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三)回顾和解释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可能开始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只是注意在表面。实践与观察会让孩子豁然开朗。学生可能讲解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完成。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课的教学2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3会研究固体的性质。4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导学反思考纲要求初步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课型新授课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课时1授课对象学生导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能力目标: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情感与价值目标: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导学重难点导学重点: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导学难点: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2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导学关键实践与观察相结合导学准备1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不容易判断沉浮的固体。2一个橙子和一片橙子,一截蜡烛和一枝蜡烛,一个苹果和一片苹果。3方糖(或碱块)、黏土、沙子、三杯水、搅拌棒(或筷子)等。4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 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 探索和调查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3.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4.分组实验开始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8.教师讲解。三 回顾和解释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可能说得不很准确,教师引导完成。预测可能有不对的,或者预测得不完整。答案可能不一,试验后,明白了。不同的孩子收获会不同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导学反思考纲要求初步了解液体的性质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液体课时1授课对象学生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能力目标: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情感与价值目标: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导学重难点导学重点:1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导学难点: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导学关键观察与实践相结合导学准备1、相关的实验用材料2、演示用课件导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一 集中话题1、刚才有几位同学给大家猜了个谜语,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2、学生猜。3、谈话: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液体,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吗? 4、学生辨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列腺炎的护理与保健
- 复古端午节总结汇报
- 四川省望子成龙学校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滨州惠民县联考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九上化学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5年导游资格岗位从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急救方面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6届贵州省7月普通高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大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生物医药专利布局策略-洞察及研究
- 果树栽培技术课件视频
- 乡镇护路员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海洋涂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红领巾观察题目及答案
-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智慧安防技术赛项-模块B-公开样题
- CJ/T 528-2018游泳池除湿热回收热泵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初调研物理试题及答案
- T/CSWSL 021-2020饲料原料大豆酶解蛋白
- 《水利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指南》解读与培训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