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6、再而衰 古义: 今义:7、必以情 古义: 今义:五、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0、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10、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2、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讲解及练习题2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唐雎( ) 韩傀( ) 免冠徒跣( )( )天下缟素( ) 寡人谕矣(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错意 怫然 免冠 徒跣 以头抢( )地尔_ 色挠 休祲 缟素 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1、受地于先王_ 2、仓鹰击于殿上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不错意也_通_ 意思_2.仓鹰击于殿上_通_ 意思_3、秦王不说。 通 意思4、寡人谕矣: 通 意思四、指出句子中的词类请广于君,广: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 五、翻译下列句子。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_唐雎不辱使命_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长跪而谢之_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岂直五百里哉_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否,非若是也_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暮寝而思之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虽欲言,无可进者()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今齐地方千里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庭五、阅读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问题。(一)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 _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 _岂直五百里哉?_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6、选出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虽千里不敢易也(易,交换)C岂直五百里哉(直,价值) D非若是也(是,这样)7、选出文段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 )A秦王用十倍之地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B唐雎用先王御封地而守的理由来作辩护,十分有力。C先王之地,秦王却只是用十倍之地来作交易,不值;起码要一百倍以上。D秦王不攻打安陵君的根本原因是把安陵君当为长者,尊敬安陵君。8、选择翻译正确的句子。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晏子使楚一、基础知识1、晏子使楚选自_。晏子,名_, _时期著名政治家。2给下列字注音。(4分)淄()袂()踵()诣()酣( ) 诣( ) 枳( ) 耶(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本字,并解释它的的含义。缚者曷为者也? _通_,_。圣人非所与熙也 _通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齐之习辞者也 (古义:_;今义:_ 王曰,何坐? (古义:_;今义:_ 其实味不同 (古义:_;今义:_ 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_;今义:_ 避席对曰 (古义:_;今义:_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古义:_;今义:_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7分)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使 1 2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_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谓:_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_王曰:“何坐?” 坐:_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_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_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_晏子对曰对:_比肩接踵而在比:_踵 5、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1)晏子使楚_(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3)使子为使_(4)齐使使各有所主_(5)使使贤主_(6)何为使子_出使:_让、派:_使者:_6、翻译下列句子。(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_(2)其贤者,使使贤主_(1)(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_(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_(5)寡人反取病焉。 _(6)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7)齐人固善盗乎? _(8)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二、理解分析: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_。2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_。3、楚王和手下想了一个什么计谋来侮辱晏子的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晏子是如何批驳楚王的呢?这样做好在哪里? 5、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6、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_ 楚王:_爱莲说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 亭亭净植( ) 予谓菊( ) 宜乎众矣( ) 二、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学者称他 2、本文运用 的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一、理解默写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的是 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的是 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的是 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的是 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的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四、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讲解及练习题31、本文选自_,这部书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由_整理,编定为_篇。 2、用原文填空。 表明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的行为的句子是_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点明纳谏成效之大的句子是_ 。 3、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_ 4、本文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_ 5、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日常小事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设喻,由小到大,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类比推理,巧妙的讽喻齐王。道理由潜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易于接受。 好处: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劝说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既尊重对方,又言辞委婉,循循善诱。 6、写一句表现勇于接受意见的名言或故事。 答: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文章第二段写的是: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8、有关纳谏,从谏的名言:(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的? 答: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作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10、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运用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11、从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答: 12、第一段写比美的事,与文章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 答: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13、人物言行可以体现其品质,试对邹忌和齐王做简单评价? 答:邹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具有良好的自觉自醒意识,善于设喻说理,现身说法,明白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王:开明而有作为。善于纳谏,闻过则喜,以民为重,勇于改革。 14、敢于进谏的忠臣的故事: 屈原因向楚王进谏而造逐放,最后投江而死。八大题答案1、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2、“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3、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4、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5、“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6、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7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8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二、虚词一览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_ 暮寝而思之 _ 时时而间进 _ 窥镜而自视 _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王之蔽甚矣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 问之客曰 _ 由此观之 _ 燕赵韩魏闻之 _ 吾妻之美我者 _ 以: 自以为不如 _ 皆以美于徐公 _于: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_ 皆以美于徐公 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 皆朝于齐 _ (一)读郑板桥题画三则回答下列问题。(20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6、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4分)(1)新篁初放 篁:_(2) 岂非天然图画乎? 岂非:_(3) 遂有画意 遂:_(4) 倏作变相 倏:_7、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2) 独画云乎哉!8、第一则通过写养竹、爱竹,潜心观察,最后总结出主旨。请你概括出这则短文的主旨。(3分)9、第二则短文作者从画竹的过程中总结出怎样的作画经验?试总结文中写到的作画过程。(3分)10、这二则文章都是以画竹论艺,尤其是郑板桥总结出的画竹,先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谈谈读后体会。(3分)11、前人认为板桥题画中多于闲言、戏语中见情趣。试从第二则短文中找出一处作分析。(3分)语文通假字归类整理5、与 y 通“欤”,吗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6、错 cu 通“措”,施行、置办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7、仓 cng 通“苍”,青灰色仓鹰击于殿上 唐睢不辱使命8、谕 y 通“喻”,明白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唐睢不辱使命9、说 yu 通“悦” , 高兴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29、孰 通“熟”,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丝织品。【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倒下。(二)通假字【徧(bin)】同“遍”遍及,普遍。(三)一词多义【从】听从(民弗从也);跟从(战则请从)。(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三、阅读理解运用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2评价鲁庄公其人。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8、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爱莲说1 基础知识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2 文言词语u 常规词语【蕃(f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u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5用原文语句回答。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峡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缺”,空缺。【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嶂(zh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n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l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l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l 本文在语言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23.1-2025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1部分:有机电致变色玻璃
- 2025年物业管理师面试高频问题精解
- 2025年财务会计专员中级求职面试技巧与常见问题解析
- 2025年汽车维修技术员岗位技能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机票知识培训
- 2025年模特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庭服务师初级笔试备考模拟题集
- 2025年交通规划师专业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材料化验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专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每日一练(含答案)
- 苏式彩画古建181班授课郭佩锦37课件讲解
- 2025-2030年中国功率器件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基层管理培训课程
- 宇宙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技术分析
- 2025农村租地合同农村租地合同范本
- 2024考研 政治 思维导图(马原)
- 物业小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实施方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