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培训修改版_第1页
中药培训修改版_第2页
中药培训修改版_第3页
中药培训修改版_第4页
中药培训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知识培训课,主讲:质管科20170502,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养护常识,中药配伍,中药禁忌,中药用法,处方应付,一、中药基础知识:,1.什么是中药?,即凡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2.中药能干什么?,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症状和体征。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人体健康 。,中药的起源:,中药和整个医药体系一样,也是随着生产的逐步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了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医药的过程。 对于“神农”,我们不能把他看作一个具体的人,而应把他当作原始社会农业经济时期劳动人民的代表。,中药的起源,是我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的结果。,中药的性能:,四 气,五 味,归 经,升降沉浮,毒 性,四 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四种药性。,药性寒热温,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性,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治疗寒性病证应用温热药,治疗热性病证应用寒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 味,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酸味: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归 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举例: 杏仁归入肺经 青皮归入肝经 黄连入心、胃经 黄柏入肾经 干姜入肺、脾、胃经 肉桂入肝、肾经,升降沉浮,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毒 性,凡有毒的药物大都作用强烈,或者有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一般无副作用。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二、中药养护常识,1.中药品质的变质现象,霉变、虫蛀、变色、走油、气味散失。风化、潮解、融化、粘连、腐烂。,霉 变,又称发霉,是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分泌的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变化而失效。,霉变的原因,1.在采收、加工、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污染,在条件适宜时发霉。2.药材本身水分含量过高。3.仓库或药店内环境不清洁或因生虫引起。,霉变的危害,1.药材变质失效,2.产生有毒物质,防治:,1.认真检查来货质量。2.严格按批次先进先出。3.检查过筛、翻晒。,虫 蛀,虫蛀指昆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虫蛀使药材出现空洞、破碎,被虫的排泄物污染,甚至完全蛀成粉状,会严重影响中药的疗效,以致不能药用。,虫蛀对药材品质的损耗是及其严重的,中药若发生了严重的虫蛀,就会造成疗效的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中药的性质与虫蛀的关系,1.药材的成分 一般含多量淀粉(白芷、山药、芡实等)、含糖粉高(党参、枸杞、大枣等)、含蛋白质多(乌梢蛇、土元、九香虫等)、含脂肪油大(苦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等)的药物易虫蛀。而含辛辣、苦味成分(细辛、花椒、干姜、黄柏、黄连等)一般不易虫蛀。,2.药材的质地 质地柔润的药物(红参、地黄、党参)在潮湿状况容易生虫。,3.药材的完整度 原药材外表面有保护组织(木栓、角质、茸毛等)害虫不易侵入。,中药虫蛀的防治,1.预防在先:保持干燥通风,温度适宜,药物上架、进斗(装斗与清斗)前将容器、货位、打扫干净,消除死角隐患。平时勤查勤晒勤理,防患于未然。克服“蛀药不蛀性,生虫难免”的错误观念。,2.高温杀虫:暴晒以太阳辐射热作用与虫体,破坏虫体软组织及生活机能,使虫死亡。a.薄摊勤翻,一般摊3-5cm为宜,每小时翻动一次。b.晒后先将药聚堆,保持堆内高温,达到杀虫目的。,3.低温杀虫: a.利用自然低温 b.冷藏(注意防潮),变 色,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保管养护不当而引起中药自身故有色泽改变的现象。,易变色的中药:玫瑰花、月季花、梅花、款冬花、腊梅花、扁豆花、菊花、红花、山茶花、金银花、槐米、莲子心、橘络、佛手、通草、麻黄等。其中又以玫瑰花、款冬花、扁豆花、莲子、佛手等最易变色。,原因,受温度、湿度、日光、酶的作用。,预 防,A:加强养护 将药物处于阴凉干燥处,避光、防止受潮、受热,掌握储存时间。,B: 破坏酶的活性 主要为控制温度,湿度等。,指某些含有油质的中药油质溢于中药表面的现象以及某些含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 。,a.极易走油的中药 天冬、麦冬、党参、牛膝、板蓝根、柏子仁、当归、胡桃仁、使君子、肉豆蔻、枸杞子、郁李仁、苦杏仁、桃仁、刺猬皮、蜈蚣、乌梢蛇、蛤蚧等。,b.较易走油的中药 太子参、北沙参、天葵子、九节菖蒲、巴戟天、防风、白术、知母、桔梗、百部、紫苑、独活、锁阳、前胡、肉苁蓉、黄精、川芎、玉竹、苍术、火麻仁、巴豆、黑芝麻、白果、橘核、瓜蒌、莱菔子、豆蔻、砂仁、金樱子、槐角等。,走 油,走油的原因:,a.中药的性质:含脂肪油(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含挥发油(当归、木香、独活、桂皮),含糖分和粘液质高的(天冬、怀牛膝、党参),药物易走油。,b.温度的影响: 环境温度过高药物呼吸作用增强,使药物发热引起走油。,c.压力的影响:在夏季,若库内温度过高,通风差,存量大,容器过于封闭,使药物挤压而发生走油。,d.库存过久:有些中药久储后所含成分自然变色走油,此类药物不宜久储。,中药质量变异的处理,一是对虫蛀的中药进行筛、捡、烘、晒,除去虫卵。,二是对发霉中药,采取水洗、喷液、烘烤、和暴晒除霉。,三是对变色的中药实施集中的白酒淋,肉眼观察已变质者报损处理,防重于治!,养护注意事项:,1.合理利用养护设备控制店内的温、湿度,2.增加中药饮片的短期养护工作。,3.认真核对库存,勤进快销。,4.做好装斗前的复核工作。,5.精细贵重中药材使用低温贮存。,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七情:,是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三、中药配伍,七情的内容:,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者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用药禁忌是指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食用某些药,或在服药期间不宜吃某种食物。,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配 伍 禁 忌; 妊 娠 禁 忌; 服 药 时 的 饮 食 禁 忌。,四、中 药 用 药 禁 忌,配伍禁忌(相反):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生川乌、制川乌、生草乌、制草乌、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反半夏(清、法、姜)、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沙参(南、北)、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硫黄畏芒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 川乌(包括附子)、草乌畏犀角,芒硝、玄明粉畏三棱,肉桂、桂枝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妊 娠 禁 忌,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两类。,禁 用 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马钱子、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慎 用 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附子、肉桂等。,服 药 禁 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或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寒性病证不宜食生冷食物和清凉饮料等;热性病证应忌食辛辣及油腻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或酸辣刺激的食物;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海味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五、中药服用方法,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药物疗效有一定影响。,服药方法:1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2汤剂一般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服或三次服。3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一次,昼夜不停。 慢性病也可以分两天或隔天一剂。4丸、散、膏、冲剂等,宜用温开水送服或开水冲服。,服药时间: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煎药工具:以砂锅、砂罐为好,也可用搪瓷罐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煎药用水:以纯净水、新鲜的自来水,符合饮用水标准为好。,用水量:一般用水量为头煎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水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二煎水面与饮片相平即可。,煎煮方法:先将药物抢水洗,再用冷水浸泡约2030分钟,冬季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沸后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而矿物药、贝壳类及补益药等,一般宜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滋补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浓药汁250300毫升左右。,中药的煎煮方法,特殊煎法,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特殊煎法,包煎:一是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直接入水煎煮,则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二是有些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则毛不易滤过,服时能刺激咽喉。如旋复花;三是有些药物由于质轻、细小,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等;易浮于汤液表面,如海金沙。,特殊煎法,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六、处方应付,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处方药品的别名与应付(略),(1)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清炒或炒的品种牵牛子、紫苏子、王不留行、槐花、苍耳子、牛蒡子、决明子、冬瓜子、僵蚕、蛇蜕、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酸枣仁、白术、枳壳、谷芽、稻芽、半夏曲、瓜蒌子、蒺藜、蔓荆子、白芍、桑枝、椿皮、槐花、川楝子、水红花子、白扁豆、扁豆衣、淡豆豉、蜂房等。 (2)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炙)时,即付蜜制(炙)的品种马兜铃、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百部等。,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3)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盐制的品种橘核、车前子、小茴香、补骨脂、胡芦巴、益智仁、杜仲、杜仲叶等。(4)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醋制的品种香附、五灵脂、延胡索、五味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莪术、三棱、狼毒、乌梅、南五味子、等。(5)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滑石粉炒制品种狗肾、牛鞭、鹿筋、鹿鞭、象皮、刺猬皮、鸡内金、水蛭、玳瑁等。(6)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炒炭的品种蒲黄、莲房、杜仲、血余、棕榈、槐角等。,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7)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煅时,即付煅制的品种龙骨、龙齿、磁石、赭石、海浮石、禹余粮、炉甘石、瓦楞子、花蕊石、自然铜、寒水石、鱼脑石、珍珠母、紫贝齿、赤石脂等。(8)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砂烫、蛤粉烫的品种龟板(醋淬)、鳖甲(醋淬)、穿山甲、狗脊、马钱子、鸡内金、脐带等。(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姜汁制的品种 竹茹、厚朴、草果等。(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酒制的品种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女贞子、九香虫、乌梢蛇、地龙、蕲蛇等。,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11)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麸炒的品种白术、苍术、枳实、枳壳、僵蚕等。(12)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昆布、海藻、海螵蛸等。(13)直接写药物正名或制(炙)时,即付煨制及米泔、药汁制等,例如吴茱萸、肉豆蔻等,不一一列举 。,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处方药名 调配应付二冬、二门冬 天门冬、麦门冬二术、苍白术 苍术、白术二母、知贝母 知母、浙贝母二地、生熟地 生地黄、熟地黄二活、羌独活 羌活、独活,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处方药名 调配应付 赤杭芍、杭赤芍 白赤芍、赤白芍、二芍 赤芍、白芍知柏 知母、黄柏盐知柏、炒知柏 盐知母、盐黄柏酒知柏 酒知母、酒黄柏生熟大黄 生大黄、熟大黄,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处方药名 调配应付 川草乌、二乌 制川乌、制草乌莪棱、棱术 三棱、莪术南北沙参 南沙参、北沙参芦茅根、茅芦根 芦根、白茅根二蒺藜、潼白蒺藜 白蒺藜、沙苑子全紫苏 苏叶、苏梗、苏子,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处方药名 调配应付 冬瓜皮子 冬瓜皮、冬瓜子谷麦芽 炒谷芽、炒麦芽生熟麦芽 生麦芽、炒麦芽生熟谷芽 生谷芽、炒谷芽生熟稻芽 生稻芽、炒稻芽生熟薏米、生炒薏米 生薏米、炒薏米,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处方药名 调配应付青陈皮 青皮、陈皮腹皮子 大腹皮、生槟榔桃杏仁 桃仁、杏仁砂蔻仁 砂仁、豆蔻仁荆防 荆芥、防风全荆芥 荆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