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_第1页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_第2页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_第3页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_第4页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练习题集锦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一)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参考答案(二)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四)“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参考答案(五)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参考答案(六)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7、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参考答案(七)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余庆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参考答案(八):(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9、2002年杭州第三次统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九):(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10、2002年高考广州市一模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分)参考答案(一)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读出了什么?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分)。()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分(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分。11、2002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古诗鉴赏题及答案(2002-04-0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参考答案(一一):(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2005年高考古诗试题解析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答: 【高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中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答案修订】(1)遵从高考答案。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中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自”、“空”二字,更透出一丝冷落之感、寂寞之情。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 【高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答案评析】本诗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后两句是“动”,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个题,问的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实际上需要回答诗人表现这种平静的方法,因此高考答案简单复述前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够的。应该答出,“水面平”是说此时没有风;水面如同“明镜”,能够“照檐楹”,是进一步描写水的平静。而池塘能够如同“明镜”,更表明水流静止,无有涌动。这样,从侧面暗示水面无风,水无涌动,就表现了水面的平静。本题应该答到“侧面”或“暗示”等关键词,才算到位。第二个题,“幽美迷人”看不出来,把过分的“幽美迷人的静态”改成适度的“平静”或“静美”皆可。“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应改为“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由静态写到动态”,比较贴切。【答案修订】(1)诗的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平”是说此时没有风;水面如同“明镜”,能够“照檐楹”,是进一步描写水的平静。而池塘能够如同“明镜”,更表明水流静止,无有涌动。这样,从侧面暗示水面无风,水无涌动,就表现了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的平静。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诗由静态写到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各题。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答: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高考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答案评析】第一题,首先须明白什么是“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是这个题给我们唯一的提示。据此,“响”在这里不是一个字音的问题,而是一个致力炼字的问题。童蒙训:“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总的看来,“响”与音韵的关系似乎不大。“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意思大概就是说在诗句吃紧处精心锤炼字眼。这个字眼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响”有醒目的意思。这样,我们就意识到第一题的答案,不能仅止于“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李白遥看瀑布,由瀑布生发出“布”的潜在意念,“挂”字则有把瀑布喻为布的隐喻。第二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答案明确、合理。第三题,苏轼的看法不见得非要同意。这两首诗实际上各有千秋。【答案修订】(1)“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时瀑布似乎静止的景象。 “挂”字有把瀑布隐喻为布的意思,写出了瀑布的质感。 (2)遵从高考答案。(3)遵从高考答案。7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高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答案评析】第一题,柳宗元的诗中是否有“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我以为,单纯根据这首诗,是看不出来的。是不是一遭贬谪,回望故乡,思念亲友,就意味着期待他们给自己伸出援手?显然不是。柳宗元的诗,表现的是贬离故乡的痛楚。也许我们可以说他有意唤起亲友的同情,但不好说他期待着亲友采取行动,“一为援手”。第二题,“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要注意在这首诗里柳宗元是借用佛教“化身”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根据本题题面可知,题干已经分析了李诗的“青山留人”中的拟人和象征手法,以及它含蓄的抒情方式;这里要求考生分析的,显然是柳诗“尖山似剑”的艺术手法与抒情方式。“尖山似剑”,比喻是有的,想象则不好说(当然,比喻本质上就是联想或想象,但高考答案并非在此意义上理解比喻与想象的)。此诗的想象在后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如此,答案“展开想象”的说法便错位了。就算我们忽略这一点,答案仍然有问题:此题题干,首先说“两诗都写到了山”,而“化身千亿,散向峰头”的想象重心根本就不在“山”上,所以答案还是不得不修改。【答案修订】(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热切的思念,更由此折射出身处贬地的痛苦。(2)表达的是在秋天里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直接抒发了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的双重痛苦。8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高考答案】(1)第一问: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第二问: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答案评析】湖北卷的这个题,考查元曲,与考唐诗宋词的通行考法是不同的。本题第一个小题的答案很合理;第二个小题也基本合理,只是说“对仗”“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是稍有不妥的。对仗显然具有韵律美;而对仗是不是意味着“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那倒难说,因为对仗本身是说不上有“意境美”的。对仗中其实只有语言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本曲中也不例外。在这首曲中,其对仗的特色在于它与排比和顶真结合了起来。对仗结合排比,有利于扩大描写面;结合顶真,则更多了一层回环之美。【答案修订】(1)遵从高考答案。(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本曲中对仗与排比和顶真结合了起来。对仗结合排比,有利于扩大描写面;结合顶真,则更多了一层回环之美。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13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高考答案】(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2)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答案评析】本题很考水平,高考答案也是准确的。春衫已试单,桃花已飞尽,野梅结出酸果,夜有蛙声,可见天气变暖,已是春深夏浅的时节了。而东风十日寒,春衫只是“试”单,可见时有回寒,天气尚未完全暖和起来。钱钟书说:“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宋诗选注)第二个小题,要明确所谓“情味”,并非什么明确的情感。如果以为本诗是以“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就是过度延伸的误解。关于本诗“情味”,应看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的感觉是饱满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桃花飞尽的视觉感受,有野梅酸的味觉感受,有蛙声歇的听觉感受,有东风寒的触觉感受。其次,进一步说,这种特别丰富多样的感受,恰好表现了“游子”敏感丰富的心理,他对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体察得特别细腻入微。第三,整个感受的变化方向,不是从“寒”到“暖”,而是从“暖”到“寒”,以“寒”为感觉的终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温暖的感受,最终又回复到寒冷的感觉上。这样,“游子”孤单冷落的心态,就曲折地暗示出来了。【答案修订】本题的高考答案比较合理,但失之于简。读者若要求得详尽的答案,请参见上述评析。1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 【高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答案评析】这是考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较能考查出鉴赏能力。第一小题相对简单,第二小题则需要辨析精微。苏东坡曾半开玩笑赞叹王安石,说他是一个老狐狸精。王安石七绝之精妙,在宋代诗人中是很突出的。王安石又有一个不良习惯,时常改动别人的作品,来凑作自己的创作。本题中的两首诗很相似,仔细体会,王安石的诗还是要老到一些的。“应有”“犹有”,哪个更好,我看还是“应有”为好。除了高考答案的说法外,我认为“犹有”在事实上根本不可能。高考答案说“犹有”“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简直是一个笑话。恰好相反,树上“犹有”痕迹,只能证明树上所系的船很多,从而说明停留于此的旅客很多。“犹有”要有味道,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种幻觉,似乎去年系船的痕迹还在,从而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不无怅惘的留恋与追怀。补充说明:中吴纪闻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