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一: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间接) 2。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3。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三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一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三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一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二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三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四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2002年高考题)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常见四字短语大归纳和总结 一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意外 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二表现手法类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缘境生情 象征衬托 烘托渲染起兴寄托 状物移情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对比描写 画龙点睛 三语言特点类 粗笔勾勒 浓墨重彩诗情画意 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 四诗歌风格类 作品风格 豪放雄奇 沉郁直率 婉约 含蓄清新 风趣 语言风格 行云流水 简洁 洗炼明白如话质朴清新 五文章结构类 自出机杼 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 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 六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形式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七其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浙江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1.【答案】屈原白居易 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 【点睛之笔】:考察思想感情;考查写作手法和一词领全诗 【江西卷】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 一虚一实相结合,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更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睛之笔】:考查写作手法,注意第三点别忘了回答,它很重要。 【辽宁卷】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3.【答案】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3分) (桌恒:注意,要自己把手法的好处加上去才会更完整,我就不弄了) 【点睛之笔】:理解写作手法的具体含义和写作手法的好处。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5分)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海南、宁夏卷】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答案】 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5分)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点睛之笔】:读懂诗歌的步骤:通过什么景物描写出了什么画面营造了一种什么气氛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意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6分)、“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点睛之笔】:回答写作手法别忘了答出用它的好处要点。 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5.(1)【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描写出了一种。样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点睛之笔】:注意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渗透测试工程师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5热管理仿真岗招聘题目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漂洗添加剂行业会展经济效应与营销价值评估
- 2025年药学公共知识试题及答案
- 历考研数学真题范围及答案
- 2025临时产权房买卖合同书
- 2025年阜师大入学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灵活期限劳动合同
- 机电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流程与安排
- 殡葬管理员面试评分标准
- 2025年江苏省选调生考试综合知识试题
- 库尔勒汇同泰印染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筒子纱染色、20000吨针织布、毛巾、干发巾飘然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验收调试报告
- 桥架安装承包合同范本
- 公司3s管理制度
- 北京市禁止使用建筑材料目录(2023年版)
-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案例1-5-国开-参考资料
- 晕血晕针处理流程
- TCACM 1621-2024 中医药卫生技术评估实施规范
- 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服务应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2025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