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课程纲要: 1、气一元论 2、阴阳学说 3、五行学说。,第一节 气一元论,(精)气是世界的本源,人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人体之气包括:1、先天之气-元气2、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和卫气3、脏腑之气:肝气-目 脾气-口 心气-舌肾气-耳 肺气-鼻,肝气通于目,眼睛干涩肝阴虚可用枸杞和菊花泡水代茶饮。,心气通于舌,舌尖口腔溃疡心火旺金银花+莲子心,肾气通于耳,耳鸣耳聋肾气虚枸杞+五味子+黑芝麻,肺气通于鼻,鼻翼鼻尖发红有痘-肺阴虚石斛+麦冬+百合,脾气通于口,口臭胃火旺石斛+金银花+麦冬,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第二节 阴阳学说,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交感,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二、阴阳的相互关系,气和血心阳与肾水的交感,2、阴阳的对立制约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3、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阳虚阴盛和阴虚阳盛,5、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 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 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实寒证 痛经,2、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虚寒证 夜尿频,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阳虚 阴虚,正常,阴阳两虚,(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案例一,患者,女,26岁。主诉:消瘦,乏力,多汗,善饥,手颤,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血液指标检查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辨证: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养生药膳:银耳百合莲子粥,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行”行列,次序;运动变化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行。,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火行,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三)五行的生克制化1.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相克: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相生关系:生我母、我生子相克关系: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生相克,生克五行在临床上的应用,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1、木生火,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2、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2、火生土,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案例,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的火生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土生金,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案例,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金生水,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临床经常碰到,患者肾虚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水生木,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的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相乘:相克太过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相侮:反克 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相生、相克正常现象(生理) 相乘、相侮异常现象(病理),47,第二章 藏象,48,概 述,脏象, 古作“藏象”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 象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49,三、脏腑的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 “藏精气”,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传化物”,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多为中空;功能类脏,多主藏精气,50,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比较,51,(一) 五 脏,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 ,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的功能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52,心,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莲花;色红,中有孔窍。,53,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54,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即 “形征”,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 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55,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案例(血不养心),丁某,女,成人,干部。产后月余,头晕,心悸,汗出,失眠,梦多,易惊,背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微数。此乃产后失血,营血未充,劳神过度,神不内守。治宜养血安神法。,57,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患儿丁某,2岁,入夏以来,汗出颇多,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家长认为是虚汗,请熟识的中医开补药敛汗,服药多剂无效,反生痱子满身。来诊时,见小儿精神活泼,唇舌皆红,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尚调,夜寐不安,时发脾气,大哭大闹。本案汗症,病机为心肝火旺。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故汗为心液,可泄于皮腠。心属火,为阳中之阳。可见汗出过多,首先应考虑到是阴阳偏胜,特别是阳气偏旺。本案的直接原因是心火偏旺,心热蒸液外泄。,4.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其志在喜“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过喜伤心,60,肺,解剖形态: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上连气道,与喉相通。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于心,故称“华盖”。,61,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2)肺主一身之气 肺朝百脉 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62,2肺主宣发和肃降,(1)含义: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升和出。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降和入。,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63,3.肺主通调水道,(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64,(3)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65,4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鼻为肺窍” 过忧伤肺,66,脾,解剖形态: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 。,67,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 (1)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2)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 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68,2脾主升,(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而防止其下垂。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69,3脾主统血,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思则伤脾”,70,肝,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71,肝的生理功能,1肝藏血 (1)含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2)生理作用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防止出血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调节血量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肝为血海”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72,2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调消化 “肝脾不和” “肝气犯胃”,73,3. 主筋,其华在爪 “肝风内动” “爪为筋之余”4. 开窍于目,在志为怒 过怒伤肝,74,肾,解剖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微上,右微下。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其外有黄脂包裹。,75,(二)、肾的生理功能,1 肾藏精 (1)含义: 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2)精的含义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76,(3)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儿童:“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 “五软” (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青少年:发育迟缓,筋骨萎软,肌肉瘦削无力等。成年:未老先衰,牙齿早脱,头发早白脱落等。 临床补肾填精;养生惜肾固精主一身之阴阳 肾阴 濡养,滋润 肾阳 温煦,推动,77,2. 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78,3肾主纳气,(1)含义: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2)机制: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3)作用: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79,4肾主水,含义: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 肾有“水脏”之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80,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气通于耳” “肾司二便” 恐则伤肾,81,(二) 六 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82,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一。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83,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84,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85,小肠,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 接受和贮盛化物消化 2.分清泌浊 清 氺谷精微 浊 食物残渣尿液 “小肠主液”,86,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87,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88,(二)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89,脏腑小结(识记),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中医基础知识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 广义之精: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 津 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 于精的广义的范畴; 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二、人体之精的代谢: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2、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繁衍生命; 2、濡养、 3、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化气:(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 5、化神等作用: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2、脏腑之精 3、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精的失常主要包括: 1、精虚:主要是指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1、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宗气),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 2、相关脏腑功能: A 、肾为生气之根 B 、脾胃为生气之源 C、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 A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C、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具体到每一脏: 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 宣发是升,肃降是降。 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猪升清,胃主降浊 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 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D、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 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二)气化 1、概念:伴随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2、气化的形式 :(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饮食物水谷之精气气、血、津液津液汗液、尿液饮食物残渣糟粕等等。总的来说有1、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气 2、气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气可以转化 为该组织 有形的物质 3、消耗形而转化成气,废气,水谷之气,宗气、营气,(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兴奋、升发作用和阴气的宁静、抑制、肃降作用的协调平衡和调控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 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 体温暖,消除寒冷。 其生理意义:1、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 常的生理活动 ; 3、有助于精血精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 即所谓“ 得温而行,得寒而凝”。,人体之气的功能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 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四)固摄作用: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 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 其无故的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 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 1、统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3、固摄精液,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中介作用 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他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成为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以气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维护协调。),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1、一身之气是人体内之气理论结构的最高层 次,简称“气”。即运行于人体内各处而推动各 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精、血、津液 的运行、输布、代谢的极精微物质。其生成来 源: 元气 一身之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宗气,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 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宗气,(3)营气 A、生成与分布: 精华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营气。 在脉中运行全身 B、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 b、营养全身(4)卫气 A、生成与分布: 慓悍滑利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卫气。不受脉道约束,运行于脉外. B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入侵 b、温养全身 c、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的 排泄。,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1、联系: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皆由脾胃所化生。2、区别: 营气 卫气 性 质 精纯柔和、富有营养 慓疾滑利、易于流行 内守 属阴 卫外 属阳分布部位 行于脉中 行于脉外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防御外邪 营养全身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3、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最底层次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一身之气自然界清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 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 中药的四种性质寒凉温热四气 体内不正常的水液水气,脏腑经络,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二)气的失常:包括 A、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B、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2、气机失调:是指再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病 理变化。 (1)气滞: 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 内伤,情志抑郁 痰湿、食积、瘀血(有形之邪内阻) 外邪侵犯抑遏气机 脏腑功能障碍: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等 气虚运行无力而滞 怒伤闪挫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不外: 闷、胀、满、痛气机郁滞不畅,原因,(2)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的运动方向逆正 常之升降而运动)即当降者不降而逆,当 升者升之太过,以至升多降少,脏腑之气 逆于上的病理变化。 情志内伤(恼怒太过) 外邪侵犯(感受寒邪) 原因 饮食阻滞(冷热不适) 痰浊阻肺 因虚而逆(胃气衰败)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以实为主。 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3)气陷:指在气虚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 (清阳)功能不足或下降太过,升举无 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瘦高,豆芽性) 病久耗伤(长时间的下痢不止,年老体衰) 劳役过度 妇女产育过多 “上气不足”,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 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位置下移,形成 胃下垂等病变。,原因,(4)气闭:即气机闭阻,气的外出严重障碍,内行 也极度紊乱和迟缓,导致上壅心肺,闭 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塞气 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 难的病理状态。 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郁心胸) 感受秽浊邪毒(中暑、瓦斯毒物、瘴气) 痰浊瘀血闭塞气道(壅塞心、脑、肺) 疼痛之极(痛厥) 气闭多发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原因,(5)气脱:即气虚致极,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 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 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邪气过盛,正气骤伤) 原因 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 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津脱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 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觉或虚 大无根。 以临床无明显寒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 以上表现与亡阳、亡阴相区别。,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循环溜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生成血 液的基本的物质;(二)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的功能。,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1、阳气推动、温煦 2、阴气宁静、凉润 3、气控摄 4、脉道的完好无损 5、血液的质量(清浊及粘稠状态) 6、病邪的影响(二)相关脏腑功能。(心、肺、肝、脾)血的功能:濡养、化神。,三、血的运行:(二)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肺: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 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 脉外。四、血的功能:(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三)血的失常: 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 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 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1、血虚:指血液(量)不足,血的濡养和滋润(质) 功能减弱,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等失养 的病理状态。 失血过多,新生之血补充不及(急、慢出血) 化源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不足,饮食营养 原因 不足) 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 久病不愈,长期消耗营血 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其临床病理则心、肝两脏为多,并伴有气虚之症。,2、血运失常(包括血瘀、 出血)的病机。(1)血瘀、:指血液的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 血运停滞的病理状态。 气滞或气虚(气行不畅或受阻,以及 推动无力,血行迟缓) 寒邪侵入血分 原因 邪热入血,煎熬津血,血粘稠不行 痰浊阻滞脉道,血行阻涩不利 外力扭挫伤及脉络。局部气血流通受阻 产后恶露不下或不净,瘀血内停,(2)出血: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干扰下,血液运行不 循常道,以致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热入于血分(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 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情志郁结, 五志过激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 原因 虚火旺而致血热) 气虚(脾气虚损,气不摄血) 外伤损伤脉络 瘀血内阻 有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期前量多。,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与液的区别: 津 液 性状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 分布 皮肤、肌肉、孔窍 骨节、脏腑、脑、髓 功能 起滋润作用 以濡养为主二、津液的代谢(详见肾主水): 1、津液的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软件设计师中级专业考试模拟题集与答案解析
- 2025年物资储备管理局招聘考试指南及模拟题解析
- 【教案版】小学三班级上册 小足球3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测试模拟题集
- 2025年玻璃熔化工中级技能考试要点解析
- 2025年邮政集团招聘考试专业科目复习重点及难点突破方法
- 电冰箱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认证考试题库
- 2025年钎焊操作规范与考试要点模拟题集及解答
- 2025年注册会计师招聘面试宝典与模拟题答案
- 合作社和公司合作协议书(2篇)
- 路试作业安全操作规程(4篇)
- keycloak中文使用文档-Keycloak使用手册(打印版)
- 医药代表大客户管理经验分享
- 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综合测试卷(二)(含答案)
- 密态深度学习-记录
- 医院医学院医疗机构培训《烧伤病人护理教学查房》课件
- 家政服务协议书范本
-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成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