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高考真题文化史.doc_第1页
六年高考真题文化史.doc_第2页
六年高考真题文化史.doc_第3页
六年高考真题文化史.doc_第4页
六年高考真题文化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选择题)1.(07广东单)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07全国II综)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3.(07海南历)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4.(07北京综)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5.(07北京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6.(07重庆综)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反封建思想 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有广泛的阶级基础A. B. C. D.7(08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8(08四川文综卷,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9(08上海历史,A组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10(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11(08上海历史,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12.(08年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13(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14(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1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6(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53)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其亲,敬其长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17(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8(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19(2009年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0(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21.(2010年山东卷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2.(2010年浙江卷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3.(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18)古人曰:“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这句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革新 B仁爱 C齐物 D节用w_w w. k#s5_u.c o*m24.(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7)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ABCD25.(2010年上海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6.(2010年海南卷历史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27.(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28.(2010年上海卷历史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29.(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0.(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31.(2010年浙江卷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32.(2010年江苏卷历史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33.(2010年海南卷历史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3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35(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6.(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37(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3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39(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40(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4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4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44(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45(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46(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47(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48“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是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49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