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doc_第1页
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doc_第2页
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doc_第3页
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doc_第4页
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学院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设计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形 式: 集中 分散学生姓名: 徐家伟 学 号: 7011113006 专业班级: 环境工程131 时 间: 2015年12月28日-31 理工学科部目录一、前言3二、基础资料3三、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43.1焚烧43.2堆肥43.3卫生填埋53.4卫生填埋类型的选择6四、场址的选择和所需的条件6五、垃圾填埋场容量计算75.1库容75.2填埋区总面积计算7六、填埋场的地基防渗76.1防渗材料86.2防渗结构86.3场地防渗系统法案的选定96.4渗滤液收集圾填埋气的处理工艺106.5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10七、渗滤液调节池的设计117.1渗滤液收集系统117.2渗滤液处理12 7.3渗滤液的工艺流程137.4渗滤液调节池大小计算13八、填埋气产生量计算及工艺148.1垃圾填埋气的处理工艺148.2垃圾填埋气产量的计算15九、填埋场的封场16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个人体会17 10.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710.2个人体会18十一、参考材料18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设计-某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城市垃圾污染环境,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重大环境问题,同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理论及工程技术问题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我国卫生填埋场的设计理论及其机理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结合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对此进行了探讨。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垃圾的最终处置问题,避免形成二次污染,并将垃圾作为能开发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填埋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是综合处理,由于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和技术的选择受垃圾成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自然条件及传统习惯因素的影响,因而每个城市的选择可能各不相同,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 并且垃圾卫生填埋具有处理和最终处置生活垃圾的双重功能,其主要优点是速度快、方法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在较大范围内能适应垃圾产量的变化,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但填埋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缺点:占地面积大,据估计:全国现有的大中型填埋场大约有200座左右,按平均每座占地60hm2,则大约占了1.2万hm2土地,相当于1/4个上海市区面积。同时,除了日益增加的垃圾,世界上其他资源(能源)都日渐稀少,统计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填埋场或堆场中已堆积的垃圾大约有60多亿,并且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仍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1.5亿吨11。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填埋方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可持续填埋也终将会进入人们的视线,垃圾填埋场也将从一个单纯的藏污纳垢场所变为一种资源的矿场,从而真正体现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需要填埋场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使填埋场不仅安全填埋生活垃圾,不对填埋场周围环境造成危害,还有利于填埋垃圾的资源化、能源化和填埋场的后续开发利用,真正做到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二、基础资料 根据某某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某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 8万人 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某县辖区内的8 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 的设计使用年限为20 年。平均垃圾产量为1.28 /d,人口增长率2%。某地区一年降雨量表月份123456789101112月降雨量/mm109.369.7135.1219.0379.1269.6144.0102.276.956.529.218.3日降雨量/mm3.642.324.507.312.648.994.803.412.561.880.970.61三、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堆肥、焚烧和填埋三种.3.1焚烧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就是将固体废物进行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处理过程。在 燃烧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放热效应,有基态和激发态自由基生成,并伴随着光辐 射。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具有减量化效果显著、无害化程度彻底等优点.生活垃圾焚烧工艺流程: 3.2肥堆肥化就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 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 过程。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堆肥化实际上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对有机 物进行氧化分解的过程,因此根据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可以将堆肥化分为好氧堆肥 和厌氧堆肥两种。堆肥的预处理工艺流程: 大件垃圾可回收物料 加水 脱水 生活垃圾给料装置破袋装置筛分/手选破碎分选水分调节进入发酵 磁选 重力选 涡流静电分选 铁金属 风选 非铁金属3.3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是一种对各种垃圾成分适应性最好的垃圾处理方法,一般无需对垃 堆 肥 有 机 物、氧 和微生物 垃圾进行预处理,只有极少数的垃圾填埋场采用了对垃圾进行压块预处理后再进行 填埋的处理工艺,垃圾在填埋前进行压块处理可增加垃圾的填埋密度,有效提高 填埋场的空间利用率,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垃圾卫生填埋预处理工艺流程:生活垃圾接受 输入压缩机去填埋打包压缩成块 垃圾卫生填埋工艺流程: 粘土卸料摊铺压实覆土消毒灭蝇称重计量封场绿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填埋气收集及利用堆肥法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但处理量因市场需求而定,许多大 中城市难以用堆肥法消纳和处理所产生的垃圾,另外,堆肥前后的残余垃圾仍需 处理。焚烧法虽然能有效处理垃圾,但相对成本较高,投资大。相对来讲,垃圾 的卫生填埋技术适合于经济发展较落后,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用的垃圾最终 处理方法。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填埋法仍然是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就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卫生填埋法仍会是绝 大多数城镇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方法。因此,卫生填埋法是最佳选择。 3.4卫生填埋类型的选择 卫生填埋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传统的堆放、填坑基础上,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工程技。由于我们所选地址地形复杂、垃圾产生地相距较远,所以不适合对垃圾进行大规模集中处理,只能建设小型垃圾场,且一般建在山谷。所以我们采用山谷填埋法。沼气导排(后期回收发电)终场生态恢复生活垃圾摊铺卸料灭虫覆土压实计量排水沟收集排水明沟(截洪沟)盲沟、碎石导流层收集污水处理站备料场粘土沉淀池 排入地表水体 工艺流程图 4、 场址的选择和所需条件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厂址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填埋场的选址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安全原则是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垃圾填埋场建设中和使用后应保证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小,不使场地周围的水、大气、土壤环境发生恶化。经济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从建设到使用的过程中,单位垃圾的处理费用最低,垃圾填埋场使用后资源化价值最高。即要求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以较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经济效果,实现环保的目的。场址开发利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 场地下沉量逐渐变小,直至停止;(2) 场地具有一定的承载力;(3) 无坡面下滑破坏的可能;(4) 无可然气体、恶臭产生或影响非常小;(5) 没有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6) 不会对建筑物基础造成不良影响;(7) 适于植物的生长;5、 垃圾填埋场容量计算5.1库容根据原始数据:人口:8万设计使用年限:20年人口增长率:2%填埋容量: m 式中: Vt-填埋场的总填埋量(单位m3) P-填埋场服务区域内的预测人口 m-人均每天废物产量(单位kg) t-填埋年限(单位a) -废物最终压实密度 Vs-覆土量5.2填埋区总面积计算根据填埋高度15m计算: m六、填埋场地基防渗防渗是卫生填埋处理技术的主要标志,它能防止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填埋气体对填埋场的水体和土壤污染,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并为以后对填埋气体有序、可控制地收集和利用创造空间。防渗的技术关键是防渗层的构造,其结构形式直接决定了防渗效果和工程建设投资。根据填埋场防渗设施(或材料)铺设方向的不同,可将填埋场防渗分为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根据所用防渗材料的来源不同又可将水平防渗进一步分为自然防渗和人工防渗两种6.1防渗材料防渗材料多种多样,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两类:黏土与人工合成材料。黏土除天然黏土外,还有改良土(如改良膨润土等);人工合成材料种类很多,如高密度聚氯乙烯(HDPE)、低密度聚氯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膜等,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填埋场最常用的是高密度聚氯乙烯(HDPE)膜。实际上,大部分填埋场所选用的防渗层材料均是黏土和HDPE膜。粘土是土衬层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具有低渗透特性。填埋场黏土衬层分为两类:自然黏土衬层与人工压实粘土衬层。自然黏土衬层是具有低渗透率、富含粘土的自然形成物,其渗透率应小于或等于scm10110176-。一般来说,天然粘土层和岩石层是否均一以及是否具有较低的渗透率,是很难检测验证的,仅仅使用自然黏土衬层作为填埋场防渗层是不可靠的。 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是人工合成材料中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防渗材料,它能有效阻止渗滤液的渗漏。美国环保署于1982年停止单独使用黏土作为有害废弃物处理场的防渗材料,并规定所有填埋场必须有一层防渗衬垫,在填埋场封场后,也必须采用防渗层进行封场以减少渗滤液的产生。HDPE膜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抗环境应力开裂和良好的弹性,随着厚度增加(一般范围在0.75-2.5mm),其断裂点强度、屈服点强度、抗撕裂强度、抗穿刺强度逐渐增加。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1.5-2.5mm厚的HDPE膜作衬垫层。6.2防渗结构 在垃圾填埋区场底、侧坡和调节池内都安装严密的防渗系统,使其密不透水,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核心部分是双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此外还设置的收集层。 场底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过滤层、主滤液收集层、保护层、主防渗层、主防渗层、次要滤液防渗层、次防渗层、保护层、构建底面。其相应的防渗材料设置依次为:轻型工布土、厚度为600mm碎石导流层、500g/m2无纺土工布层、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500g/m2的无纺土工布层、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500g/m2的无无纺土工布层、地基土。防渗层组成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 单层HDPE膜防渗层压实粘土防渗层 双层HDPE膜(中间含HDPE网络)与压实粘土构成符合防渗层 双层HDPE膜与压实粘土构成的复合防渗层 HDPE膜与压实粘土构成的复合防渗层 双层HDPE膜(中间含HDPE网格)防渗层 其中单层HDPE膜防渗层结构简单、施工容易、投资较省,但是其防渗安全性差,一旦HDPE膜某处受损,下面的自然土层渗透系数大,垃圾渗滤液很容易通过HDPE膜的破损处渗出,使整个防渗层失去防渗作用,这种防渗层目前也很少采用。复合防渗层结构复杂,施工也较难,投资相对较高,但其防渗安全性很高。因为即使单层HDPE膜发生破损,但很快渗滤液会遇到另一层HDPE膜或者压实粘土层,阻止渗滤液继续渗漏,整个防渗层仍能有效发挥防渗作用。 复合衬里(库区底部)系统示意图 单层衬里(库区底部)系统示意图 单层衬里(库区边坡)系统示意图6.3场地防渗系统法案的选定 在本设计中根据所给的原始资料可以知道:土壤渗透系数为6.010-4m/s,故k=6.010-210-5cm/s属于渗漏性场地。 场区地下水位较低,离地面仅0.8m,此填埋场没有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也无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因此也属于渗透性场地,故不宜采用垂直防渗系统,而采用水平防渗系统。由于度量粘土衬层渗透性的主要指标是渗透系数,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可知道,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7cm/s并且要2米厚的粘土。因原始资料中并未给出当地土层中天然粘土的渗透系数,对比以上所介绍的三种防渗材料性能并考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故排除了用天然材料作衬垫层的方案,而选择了人工合成防渗膜。在人工合成防渗膜中选用了性能较优,国内外使用经验较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渗膜。 根据原始资料可知该填埋场土壤渗透系数为6.010-4m/s大于10-5cm/s,地下水稳定水位平均埋深0.8m,即地下水位较高,场区地质条件不好,因此选择了双层衬层防渗系统。双层衬里(库区底部)系统示意图6.4渗滤液收集渗滤液收集系统主要由渗滤液调节池、泵、输送管道和场底排水层组成。 1、排水层:场底排水层位于底部防渗层上面,由沙或砾石构成。当采用粗沙砾时,厚度为30-100cm,必须覆盖整个填埋场底部衬层,其水平渗透系数不应大于0.1(cm/s),坡度不小于2%。 2、管道系统:一般穿孔管在填埋场内平行铺设,并位于衬层的最低处,且具有一定的纵向坡度(通常为0.5%-2.0%)。 3、防渗衬层:由黏土或人工合成材料构筑,有一定厚度,能阻止渗滤液下渗,并具有一定坡度(通常为2%-5%)。4、集水井、泵、检修设施以及监测和控制装置等。 盲沟和石笼的布置,为了能够有效地排除填埋场底部的渗滤液,渗滤液收集系统采用纵向主盲沟与横向支盲沟系统和竖向石笼相结合的构造形式,即在场底盲沟内设置水平收排渗管网,垂直方向设置石笼,形成一个纵横相连,上下相接的收排渗系统。排渗管网主、支管分别采用DN300与DN200的高浓度聚乙烯(YSHDPEC型)花管。主支管均设于盲沟内,并采用管外壁包缠2002型号的水井专用土工布,外填粒径为d125mm的填砾构成的防淤堵的技术措施。石笼直径1500mm,外包钢丝网,其中心设置DN200穿孔ABS管,钢丝网包垫土工布,然后用d2030碎石填充于ABS管与钢丝网间的环状空间内。6.5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根据该地区一年降雨量表月份123456789101112月降雨量/mm109.369.7135.1219.0379.1269.6144.0102.276.956.529.218.3日降雨量/mm3.642.324.507.312.648.994.803.412.561.880.970.61每日渗滤液产量: m/d =550.935*30=16528.05m/d 式中:为渗滤液日产量,m/日; 为多年逐月平均降雨量,mm; 为填埋场汇水面积,m; 为渗出系数,一般介于0.2-0.8之间,运行的填埋场C常取0.35-0.5封场 的填埋场区取0.1-0.3; 运行的填埋场区取0.5封场的填埋场区取0.2七、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7.1渗滤液收集系统 垃圾处理场渗滤液的收集导排系统主要由防场区排渗网、连接井和输送管、调节池等组成。a.排渗网:由场地排渗盲沟和边坡排渗边沟组成。排渗盲沟为碎石中埋设多孔钢筋混凝土管。纵向干线1条,直径500mm,坡降大于0.02;横向支沟每隔100m左右设一条,直径200mm,坡降大于0.05.b.连接井和输送管:排渗盲沟和边沟汇集于垃圾坝前的总收集井;总收集井底部设三根直径400的HDPE管通过垃圾坝排污水至前处理池中。由前处理池下游坝底引出2根直径400的HDPE管引入调节池中,另设置一根直径400HDPE旁通管,直接将垃圾坝内导出的污水直接引入渗滤液排放管中。另在处理厂和红岗路之间设一条直径315的HDPE管。c.渗滤液调节池和前处理池:在垃圾坝与调节池之间的山谷两头砌浆砌块石坝,构成一座43000m库容的污水池,该池能够调节污水量。 7.2渗滤液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巨大,有机物和氨氮浓度高,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特点,因此在选择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时,必须详细测定垃圾渗滤液的各种成分,分析其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还应通过小试和中试,取得可靠优化的工艺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处理效果。 AO(缺氧好氧)接触氧化法处理工艺 该处理技术各段处理工艺为:拦污设施机械格栅;物化混凝沉淀、吹脱(预处理)和沉淀、混凝过滤和消毒(后处理);生化厌氧结合AO接触氧化。AO(缺氧好氧)接触氧化法处理工艺流程图 垃圾渗滤液首先经调节蓄水池收集,出水经机械格栅拦截后能过提升泵提升至混凝沉淀池,经加药混凝沉淀,去除重金属、SS和部分有机污染物。混凝沉淀池出水用泵提升至氨氮吹脱塔去除部分氨氮,使氨氮含量降低至不抑制后续生化处理的程度。氨氮吹脱塔出水由调整池收集,调节PH值后用泵提升至加热交换器,经加热后进入QCS厌氧反应器。QCS厌氧反应器出水自流至厌氧结合AO接触氧化池进行生化处理。出水经沉淀后采用混凝过滤和消毒处理,使之全面达到国家要求的二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工艺中增加了一级应急吸附器应付特殊情况。对于前期处理可采用吹脱塔处理氨氮,提高后续处理效果,后续处理可采用混凝沉淀法去除悬浮物、不溶性COD和重金属,作为整个工艺的保障73工艺流程垃圾渗漏液进入调节池,接着把渗漏液在苛化池内苛化,进入沉淀池,经6h沉淀后流到真空过滤池,过滤使污水净化达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排放或回用。 由工艺流程图可知,该系统充分地将絮凝、沉淀、吸附、过滤等多项物理、化学技术相互溶合,实际了污水处理工艺的高度集成化、有效化、经济化。它的核心技术为“开放式连续型真空抽滤池”。该池采用了独特的滤料,全新的自然真空技术,具有传统滤池无法比拟的特性。独特的滤料使滤池的去污机理不仅仅局限于过滤,而是将吸附、膜技术、微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反应、过滤等机理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个高效的仿生态循环系统,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经济性。74渗滤液调节池大小计算假设调节池的高度为30,长度为30,则宽度=则池的实际尺寸为:30*30*20=18000m八、填埋气产生量的计算及工艺 8.1垃圾填埋气的处理工艺填埋气体(LFG)中主要气体包括甲烷、二氧化碳、氨、一氧化碳、氢、硫化氢、氮和氧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它的典型特征为:温度达4349,相对密度约1.021.06,为水蒸气所饱和,高位热值在1563019537kJ/m3(1)、填埋气的收集 LFG的收集系统由收集井、集气柜、输气管道和抽气泵站等组成。填埋场内产生的气体,借助压差流向特定的收集井,通过输气管道引至集气柜后,再集中输往抽气泵站。富集的LFG经冷凝脱水后即可供直接燃烧,或经净化处理送入内燃机或发电机组。LFG的导出和收集通常有两种形式:即竖向收集导出和水平收集导出方式。前者应用较广,它是在垃圾填埋过程中逐步建成的系统,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布置立式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25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通过将各坚井用排气管水平连接,即可实现垃圾填埋与气体回收同步进行。 (2)、填埋气的输送 采用水平管线收集,需要将填埋气汇集到总干管进行输送。输气管道除设置有必要的控制阀、流量压力监测仪和取样孔外,还应考虑冷凝液的排放。输送系统有支路和干路,干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故需计算压力差是要考虑最远的支路和干路。井头的管道必须充分倾斜,以提供排水能力,集气干管一般要3%的坡降,对于更短的管道系统甚至要有6%8%的斜率。为排出冷凝液,在干管底部可设置冷凝液排放阀。 (3)、填埋气的贮存 贮气技术按压力大小分为低压、中压和高压贮存三种。该填埋场采用干式高压贮存。贮气容器为50L的钢瓶,压力分别为150、250、330、35MPa,其贮气量大,体积小。 (4)、填埋气体的利用因填埋场工程较大,处理的垃圾量也较大,产生的沼气数量可观,持续的时间长,所以本工程主要把填埋气体用作发电。其总的气体处理与利用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8.2垃圾填埋气产量的计算 垃圾量及人口数量表人数(万)垃圾(kg)10 4体积(m 3 )10 4覆土体积(m 3 )10 4总体积(m 3 )10 4810.246.231.567.798.1610.44486.351.597.948.3210.64966.481.628.108.4910.86726.611.658.268.6611.08486.741.698.438.8311.30246.881.728.609.0111.53287.021.758.779.1911.76327.161.798.959.3711.99367.281.829.109.5612.23687.441.869.309.7512.487.591.909.499.9512.7367.751.949.6910.1212.95367.881.979.8510.3213.20968.042.0110.0510.5313.47848.202.0510.2510.7413.74728.362.0910.4510.9514.0168.532.1310.6611.1714.29768.702.1710.8711.3914.57928.862.2211.0811.6214.87369.052.2611.31注:覆土与垃圾体积之比为1:4。 填埋气产生量的计算: 式中: 第t年垃圾的产生速率,m/a; 第t年所填垃圾量,t/吨; =160m/t 气体产生潜力,m/t; K=0.06气体产生常数, t 年份; e=2.72九、填埋场的封场 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使用必须符合下列规定:填埋场填埋达到设计封场条件要求时,确需关闭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鉴定。填埋场土地达到安全期后方能使用,在使用前必须做场地鉴定和使用规划。未经地质、建筑、环境专业技术鉴定之前,填埋场地严禁做永久性建(构)筑物用地。封场工作应按设计进行施工,并应在专业人员现场监督指导下进行。填埋场最后封场应在填埋物上覆盖粘土或人工合成材料。粘土的渗透系数应小于1.0X10-7cms,厚度为2030cm;其上再覆盖2030crn的自然土,并均匀压实。填埋场封场后应覆盖植被。根据种植植物的根系深浅而确定。覆盖营养土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总覆土应在80cm以上。填埋场封场应充分考虑堆体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封场坡度直为5。封场应考虑地表径流、排水防渗、覆盖层渗透性和填埋气体对覆盖层的顶托力等因素,使最终覆盖层安全长效。现代垃圾卫生填埋场要求当填埋区垃圾达到设计填埋高度后进行封场覆盖,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渗滤液产生,抑制病原菌及其传播媒介蚊蝇的繁殖和扩散,控制填埋场恶臭气体和可燃气体散发,提高垃圾对体安全性,加快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开垦利用的速度。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能否安全运行是衡量封场方案是否实用的重要标志。此垃圾填埋场高度设计为20米,地下15米,地上5米。在封场方案的设计中,必须对径流控制,填埋气控制及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填埋场封场覆盖层的功能是使渗入到垃圾场的地表水最小化,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因此垃圾填埋场的覆盖层设计必须兼顾一下条件:温度极限;可能产生干湿交替从而导致土壤发生的收缩龟裂,影响覆盖层系统稳定性的降雨极限;3、植物根系,掘地动物,蚯蚓,昆虫等对土壤的穿透;可能导致某些土壤的破坏或者其它覆盖材料损坏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覆盖层破坏的倾斜滑动;覆盖层上车辆的行驶;地震引起的变形;风或水流对覆盖材料的侵蚀等。要确保填埋场地表径流和融化水能顺利及时排出。此外,填埋场设计还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和附近花草植物的种类,使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与周边环境绿化相协调。因此,垃圾填埋场最终封场设计还必须考虑:覆盖系统的整体结构;覆盖率的渗透率;地表的坡度;景观设计;场地下陷时的补救方法;在静态和动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