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陈继宏、兰年花、周华香课题1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二、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确定水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四、教学过程引入: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俗语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地球上的万物江河湖海以及各种生物体内(见课本46页)都含有水,即万物都是水做的,今天我们学习水。讲述:人类对水的认识十分久远,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的组成的了解却是错误的,直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才更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那么拉瓦锡是怎样纠正了人们以往错误认识的呢?他重做了前人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重新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来当一次拉瓦锡,再发现一次水的组成。板书: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电解实验演示实验3-1水电解实验。讲述:很明显,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化。你能确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要想确定发生了什么变化,应当怎么办?讲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看正负极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切断实验用电源。分别验证正负极气体的支持燃烧性和可燃性,并指明能燃烧的气体叫氢气。黄色火焰是受玻璃的影响所致,氢气燃烧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讲述:我们验证了正负极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这说明了什么?这个变化如何表示?它属于哪个反应类型?板书:实验现象: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体积比约为1: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负极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氢气讲述:到此,我们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与水的组成又有什么关系呢?讲解: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这个反应证明的是“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或者“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那么就是说水在没有发生分解之前,其中就已经存在氢气和氧气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就推翻了刚才我们所得出的氢气和氧气是新生成的两种物质,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这一结论了吗?再则,如若真的“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或者“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那么假如有一个人无意之中将一个燃着的木条扔进水中,将水中的氢气点燃,如此以来,我们的地球岂不就成了“火球”了。事实是这样吗?由此可见,以上两种看法不正确吧!至于“只能证明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能够分解”倒也确实说的是实话,可是这与水的组成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重新再来考察一下这个反应。新生成的氢气,我们可以说它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生成的氧气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而且这些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是不发生变化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氢气和氧气是由水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而组成氢气和氧气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反应前后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氢元素和氧元素当初就已经存在于水中了,水在通电的时候,水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氢元素和氧元素并没有变化,只是在反应前,它们组成的是水,而在反应后它们又分别组成了氢气和氧气。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水的分解反应,是不是就不会把地球变成“火球”了。提问: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对水的组成就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板书: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氢气+氧气讲述:到此,我们完成了拉瓦锡对水的组成的探究,我们每人都当了一次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我们发现了水是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象这样的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所以水是一种化合物。而象氢气和氧气,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象这样的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单质、化合物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板书:二、单质与化合物概念举例区别相同点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H2)氧气(O2)由一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水(H2O)二氧化碳(CO2)由不同的元素组成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分别指它们的类别。1、铜(Cu) 2、过氧化氢(H2O2) 3、氦气(He)4、高锰酸钾(KMnO4) 5、二氧化碳(CO2)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电解水是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分子的真实存在【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组织讨论】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板书】分子很小【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板书】分子的运动。【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巡回引导】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评价方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投影】课堂训练一【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板书】分子间有间隔【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提出问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汇总)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第三部分: 迁移应用【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投影】课堂训练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组织讨论:【问题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师生互动】水的蒸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而不断扩散到空气中,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即没有新的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课件展示】反复播放水分解反应的课件。【师生互动】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许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水分解生成了新的物质,且有新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问题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分子还是原子?【课件展示】反复播放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课件(即课本P51的讨论2)。【师生互动】氢分子和氯分子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在上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没变。以上分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只是重新组合。结论: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强调最小的意思是不可再分)【师生互动】总结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为:旧分子原子新分子,小结:1、物理变化:分子不变;化学变化:分子改变,生成新分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知识提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2、 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练习:填表表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变 化角 度物 理 变 化化 学 变 化物 质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分 子没有新分子生成(仅分子间的间隔变)有新分子生成表二、纯净物与混合物比较 类 别角 度纯 净 物混 合 物物 质同一种物质不同种物质分 子同一种分子不同种分子举 例冰水混合物、氧气与液氧混合物、氮气糖水、空气、稀有气体表三、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分 子原 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似点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都在不断地运动3、微粒之间都有间隔 4、同种粒子性质相同5、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能构成分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金属与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如:铜、氦气等)作业:书P543、4课题3 水的净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3、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三、教学难点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五、教具多媒体课件、河水、自来水、纯净水、肥皂等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师: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生:河水比较浑浊,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师:你会喝这样的河水吗?生:不会。太脏。师:把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液性的杂质而浑浊)得到比较澄清的水水的净化师:你们家一般用什么方法净化水?生:用缸装水,杂质会沉下去,师:此为静置沉淀,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用水壶里只剩下少量水时,倒进杯里有些浑浊,若静置一段时间,则杂质就会沉到杯底,而上部的水则比较澄清。投影: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师生互动:总结水的净化过程为:水库 取水口 反应沉淀池 过滤池 活性炭吸附池 清水池 配水泵 用户 加絮凝剂(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即吸附沉淀)师:以上各步中各除掉了哪些杂质?生: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杂质。师:静置与吸附的方法简单易行,下面学习过滤操作演示实验河水的过滤,学生观察 操作的注意事项可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生:过滤后,烧杯中的河水变澄清,滤纸上留有固体物质总结:过滤把液体与不溶性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过滤原理分离物质的有哪些?生:漏勺、捕鱼用的渔网、公路上的网状水泥盖、厨房用的下水道盖及简易净水器(书P58图)等学生分组实验:见书P55的活动与探究,练习过滤操作。并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生:纱布、蓬松棉、碗、玻璃杯、筷子等师生互动:讨论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带颜色的小颗粒、气味等。师:经过以上净化后的水是纯水吗?如何证明?生:不是。家里煮水的水壶,用久了会有沉淀(即水垢)师:这层水垢是由于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和镁的化合物,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的水叫软水。师: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演示:取两个烧杯,分别盛硬水与软水,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烧杯中,观察现象。生:盛软水的烧杯中有很多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中没有泡沫,有浮渣出现。总结:用肥皂水区别。学生分组实验:加热矿泉水(经过处理过的)和怡宝蒸馏水,观察现象生:加热矿泉水有沉淀生成(硬水),而加热怡宝蒸馏水没有沉淀生成(软水)师:讲述硬水的危害浪费洗衣粉、燃料、锅炉爆炸、有害于人的健康(结石)。生:既然硬水有这么大的危害,所以日常使用都不能用硬水,那么如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呢(即水的软化)?投影: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师生互动:工业上和实验中用蒸馏,生活中通过煮沸水练习:见书P58的1、2、3、4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作业:亲自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课题4 爱护水资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2)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2)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水资源状况的分析,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节约用水和水污染的防治三、教学过程:课件:播放非洲某地居民,由于水少,水如同我们这里油一样的贵,师:对此事情,你有何感想?生:讨论总结:爱护水资源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的现状课件展示:讲地球上的水的现状及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图师讲解: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水的总量多),其中有96.5%是海水(咸水),海水含盐量很高,淡化海水的成本高。而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很少,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上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生:明白淡水资源极度缺乏。总结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2、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