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试卷姓名: 班级: 学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在答题卡上。 2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作文纸。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这一近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来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只比一个人手指甲生长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冲带的“脾气”却不大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约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地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现警告)。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 作者 金性春)1、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造成前缘弯曲拱起。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地震。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在增大。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积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震。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成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柏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关,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其直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写:写作 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3分)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3分)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4分)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8、试指出“渺茫”一词所包含的两层意思。(4分)9、诗歌的三、四句在传情达意上有何特点?(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氓中用茂盛的桑树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和她与恋人之间情意浓密。原文中的这两句诗是: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4)兰亭集序中写美景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分)白马陈毓三天前,他看见那匹马,只一眼,爱已无药可治。马在黎明的地平线上向着太阳驰骋,轮廓金红,但经验告诉他,马是白马。他注视着马的背影起伏叉起伏,直至消失。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他经历了爱与离别。他在马离去的蹄声中失魂落魄。他一整天都神不守舍,不时倾耳而听,期待那独一无二的蹄声再次响起。东方再次亮起前,他一夜不眠的守候里,那匹马光彩熠熠地出现。他“嗨”一声,那一声“嗨”寄托着他对马仅仅一天一夜过去就凝集了一生的情感,他敏感地意识到马明白他的情感。马一个打挺,在他目不转睛的注视里,完成从起步到驰飞到止步的一个完美过程,像是诚意报答他的守望,又像是要自夸给他着,他向马远远地伸出他的右手,他想走得姿态洒脱,但却走得磕磕绊绊,他控制不住战栗,但他还是靠近了马。他几乎是一一跃而起,就在他几乎触及马背的一瞬,马闪电般地向他扬起后蹄,他感到小腹一麻,马蹄却在离他一寸的距离收住。马一个转身,向着天边飘然而去,使他再一次地失魂落魄。他忽然想起他的经验,两天来退隐的经验这一刻被唤醒。他要用经验拥有这匹马。是的,他是驯马师,草原上最优秀的驯马师,驯服野马是他一生的光荣。他是野马的敌人,也是野马的知己。千里马之于伯乐,野马之于他,都是彼此的存在意义。带上驯马师的套索、鞭子以及嚼子,、它们从祖先那里传递过来。他想起他的工具,却决定放弃工具,赤裸的马,天籁一般妙不可言的马,任何工具对它,都是侮辱他决定徒手对待白马。他在第三天黎明前夕等在他遇见马的地方,他预感马会来和他约会。他捕捉到风中马的气息,循着气味,他看见那匹马,他耸动鼻翼,心醉神迷,但他清醒着眼前的约会,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动作,把身体变成一朵云,袅袅升腾,飘上马背。他感受到了马背的温度,但几乎同时,他像一滴碓以栖息在树叶上的水珠一样,在马背上弹跳而起,跌落在马身后的草地上。他再次把身体聚拢成一朵云,飘向马背他依然白费力气,再次坠地。白马稳立不动,像是在奚落他,又像是在嘲讽他。他仰脸躺在地上,向白马伸出双手,喃喃自语:小白马、小白龙、龙龙他听见四周轰然而起的笑声。你还是驯马师吗?你忘了你的鞭子、套绳、马嚼子啦?他的那些驯马的搭档,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真是昏了头,忘了潜伏在白马乡边的危机。多么漂亮的一匹马啊!伙伴们赞美道。去野马那里,带上你的马鞭和嚼子,你忘了这些了,一个驯马师怎能忘了这些!奚落他的同伴,把一根长长的套索向白马抛去。他从草地上跃起的同时,看见三根套马索从三个角度抛向他心爱的白马的脖子口把腾空的马从半空绊倒在地,马在脊背触地的刹那再次腾起,像一团火焰跑远了,脖子上的绳索在它的身后哆哆嗦嗦。那团火焰在天、边再次被绊倒,绊倒又挣起,像夏日雷雨夭在草地深处炸响的连环雷。一团火焰,又一团火焰。三个驯马师拉着套索滚下各自的马背,被白马拖拽着在草地上犁过,却都不松手。又有三个驯马师齐刷刷抛出手上的套索,把他们像石头般沉重的身体坠在各自的套索上,一起对付那孤胆英雄。冷铁的马嚼子穿过白马的嘴唇,缰绳也已套上,天光大亮,所有的人都看清眼前这匹马,熠熠生辉,仿佛神就住在它那一边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拉着马缰绳跃上白马优美的脊背,但他旋即像被利剑刺中一般滚落下来。另一个知难而上,被马闪电般地一踢,也跌下去了。同伴的号叫唤起驯马人心申更大的野性。 6根套索如死亡的绞索,把马拉翻在地。跃起,摔倒。摔倒,跃起。似乎一千次。嫣红如红宝石的血滴从衔铁口滴滴跌落。即便这个时候,他心爱的白马依然睁着那双不染一尘的眼睛,它不知道不屈服的马儿在驯马人这里是不存在的。白马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马被杀死,变成驯马人胃震中的物质,马的精神将来到人的身体里,马的勇气、气力、无畏、不屈,这些都是驯马人看重的宰杀烹食马肉的过程,也以欢庆的方式,男人举杯痛饮,女人载歌载舞,孩子为争一块马的拐骨扭打在一起。奇异的肉香不可阻挡地冲进他的鼻腔,刺激他的眼泪滚滚。他渴望得到马的头骨,哪怕他要为此和那个杀死马的驯马师决斗,他也不放弃这最后的机会。他想要珍藏它,像珍藏可以一生缅怀的爱情。(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他对白马一见钟情。尽管相遇的时间短暂,但他深深喜欢上了白马,白马转瞬即逝,他失魂落魄,期待它再次出现。B、他徒手对待白马,一一次又一次从白马背上跌落下来,别的驯马师嘲笑他,因为他们觉得他的驯马技艺比以前退步了。C、他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嘴里念叨着“小白马、小白龙、龙龙”,这表明他已经预感到了白马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D、他的驯马的搭档们知道他十分喜爱白马,都想帮他实现这个心愿,他们动用各种工具对付白马,以便尽快征服白马。E、小说开头,白马光彩熠熠地出现,而小说结尾,白马却成了人们腹中的食物,前后强烈的反差,引发了读者的深思。(2)小说第2段写了“他”看到白马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马的“奇异的肉香”为什么会使“他”“眼泪滚滚”?请简要概括。(6分)(4)这篇小说写了匹白马的悲剧,这个悲剧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分)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1 9 1 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1 9 1 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早在1 9 1 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相关链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 9 1 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6分)(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公姥 玳瑁 周公吐哺 龙子幡 鼓瑟吹笙B拊掌 陆离 繁花似锦 青骢马 泣涕涟涟C兰皋 槌床 千里清秋 墟里烟 渐车帷裳D鹄舫 樊笼 暗香盈袖 漫浩浩 青青子矜1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价值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B、每到工作总结、评先进时,这些假话、空话、大话恰好迎合了某些人急功好利的心理。C、每到安排工作时,年过五十的老曹总爱在年青同志面前指指点点,说这说那,一副老气横秋之态。D、不管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诺贝尔奖还是第一大奖,许多人视其为殊荣,得主大多受宠若惊,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拒绝领奖,德国的斯埃特斯就是一例。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A、瞿塘峡如果说是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B、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市人民政府摘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们首次跻身此项殊荣。C、你不可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站在巷头鸡皮鹤发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D、在赛后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代表作,成为关乎选秀歌手成败的生死命题,没有一两首传唱度很高的好歌,歌手的人气终成镜花水月。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友情,就拥有了巨大的关爱和支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非凡的潇洒和风流。 17、 根据下面的示例,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5分)示例: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答: 六、作文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游客为各种欲望所累,弄得身心俱疲,他向寺院的禅师请教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禅师微微一笑,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只见满山的灌木,有的刚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俨然一处风景;有的正待修剪,显得很杂乱。游客轻声叹息:“自由生长的枝条被人力剪掉,太可惜了!”禅师对游客说:“施主,我只是希望你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疯长的灌木,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答题卡姓名: 班级: 学号: 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选择题:(每题3分)123456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3分)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4分)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8、试指出“渺茫”一词所包含的两层意思。(4分) 9、诗歌的三、四句在传情达意上有何特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氓中用茂盛的桑树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和她与恋人之间情意浓密。原文中的这两句诗是: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4)兰亭集序中写美景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o(2 5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2)小说第2段写了“他”看到白马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马的“奇异的肉香”为什么会使“他”“眼泪滚滚”?请简要概括。(6分) (4)这篇小说写了匹白马的悲剧,这个悲剧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6分)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141516、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友情,就拥有了巨大的关爱和支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非凡的潇洒和风流。 17、 根据下面的示例,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5分)示例: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答: 六、作文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答案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选择题:(每题3分)123456DCACBC参考依据:1、正确答案D(判断依据见第二段倒数四句)2、正确答案C(A项依据在第二段第二句,原文为“强烈地震”;B项依据在第四段第一句,原文为“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作出过”有误;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发震断层带”)3、正确答案A(B项依据在第四段最后一句,原文为“难以预测”;C项依据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不会发生强震并非不会发生地震;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有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正确答案C,解析:“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5、正确答案B,解析: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6、正确答案C,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译文: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划线字为关键字,每字1分,翻译通顺流畅给1分。)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译文: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划线字为关键字,每字1分,翻译通顺流畅给2分。)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划线字为关键字,每字1分,翻译通顺流畅给1分。)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焉”,代词,指“山”。“夫”,发语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划线字为关键字,每字1分,翻译通顺流畅给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一语双关,虚实结合。9、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末句则卒章显意,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氓中用茂盛的桑树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和她与恋人之间情意浓密。原文中的这两句诗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兰亭集序中写美景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A项“觉得他的驯马技艺比以前退步了”错; C“预感到了白马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错;D项“都想帮他实现这个心愿”没有依据。)(2)在内容上,突出了“他”对白马的强烈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为下面他徒手驯马的情节做铺垫。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3)为他心爱的马的死去感到伤心。为其他驯马师的野蛮行为感到愤怒。为自己不能避免马的死亡的命运感到愧疚。为白马的宁死不屈感到震撼。(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4)要点:马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白马美丽、强壮、迅捷,却又桀骜不驯,象征着人才的才能和个性。白马不为驯马师所容,象征了极富个性的人才不为社会所容。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出现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