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学测量_第1页
人体形态学测量_第2页
人体形态学测量_第3页
人体形态学测量_第4页
人体形态学测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形态学测量,身高,测量方法:被测者赤足,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角,以立正姿势背靠立柱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躯干自然挺直,足跟、骶骨部及双侧肩胛间与立柱保持接触。注意:头部摆正,但不必紧靠立柱,双眼平视前方,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处于同一水平。水平读数,坐高,坐高:坐位时头顶至坐凳面的垂直距离;反映躯干长短的指标;坐高和身高比例关系来评价体型。测量方法:坐在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骶部、双侧肩胛及头部的位置姿势要求同测身高;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上肢自然下垂,不得支撑于坐板上,双足平踏于底座。,体重,指身体的净重,儿童少年时期的体重随年龄而增加;体重可以反映身体的营养状况。测量工具:杠杆秤或弹簧秤;使用前注意校准,BMI (body mass index),脂肪厚度测量,测量目的:了解皮下脂肪多少,判断人体的肥瘦,身体成分的组成部分,确定体型(肌肉型、肥胖型、消瘦型)。,测量方法,自然站立,测试者用拇食指捏起被测试者的皮肤和皮下脂肪(通常两指指距23cm ),皮褶厚度计垂直置于捏起的皮脂下1cm保持2秒后读数。一般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单位为mm。,女子身体密度=1.07640.00081髂前上棘皮褶0.00088肱三头肌皮褶男子身体密度=1.10430.001327大腿皮褶0.00131肩胛下皮褶体脂%=4.570/身体密度4.142体脂和体重的百分比表示身体成分,不同体型人体脂肪的范围,躯干与四肢周径测量,胸围,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体侧自然下垂测量部位:腋窝高、乳头高、剑突高胸廓扩张度(呼吸差):深呼气与深吸气的胸围之差(正常成人剑突处胸廓扩张差68cm,经常锻炼者可达810cm),腹围,测量体位:站立位,双脚分开2530cm,上肢体侧自然下垂测量部位:第十二肋骨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臀围,测量体位:站立位,双侧上肢体侧自然下垂测量部位:股骨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四肢周径,测量工具:皮尺注意事项:皮尺与四肢长轴垂直,皮尺松紧以皮尺在皮肤上可稍移动为宜,每隔5cm测量一次。,四肢周径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四肢长度测量,测量工具:皮尺注意事项:取四肢左右对称自然伸展位,骨盆无倾斜,准确解剖位置,作标记。,四肢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臂长:221cm手长:21cm,指距,指两臂侧平举时左右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双上肢侧平举,掌心朝前,五指并拢。测量工具:长钢尺,手足间距,又称站立摸高,高举右上肢,身体右侧贴墙站立,测量右手中指尖摸墙的高度。,肩宽,指两侧肩峰之间距离,反映身体横向发育情况;肩的宽窄对肩带肌肌力的发挥有一定影响测量方法:用测径规测量双侧肩峰之间距离,骨盆宽,指两侧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反映骨盆的发育,骨盆过宽对很多运动项目不利。测量方法:测径规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缘距离,胸廓形状,前后径测量:前点位于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水平和前正中线交点;后点为前点同一水平棘突处横径测量:与前后径同一平面的胸廓两侧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婴幼儿胸廓横径与前后径基本相同;青年期后约为4 :3,扁平胸:比值增大,常见于瘦弱型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桶状胸:比值减小,多见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漏斗胸:胸骨下端内陷,胸骨剑突下陷最深,形似漏斗,见于佝偻病及先天性胸廓异常等不对称胸:胸廓两侧不对称,见于胸膜疾病、胸椎结核、发育畸形等,鸡胸,鸡胸:前后径大,横径与前后径比小于1,胸骨明显向前方突出,见于佝偻病,肘外翻(cubitus valgus),The physiological valgus (“carrying angle”)提携角 of the elbow is increased when a load is being carried. Normally, the angle is between 9 and 14 when the elbow is extended and the forearm is supinated.在伸肘和前臂旋后时前臂的远端偏于肱骨的外侧,使上臂和前臂的纵轴形成一个偏向外侧的夹角Male norms:515Female norms:1015肘外翻明显时可产生迟发性尺神经麻痹,33,肘内翻,较正常提携角小,形成枪托样变形肱骨髁上骨折后易发生肘内翻不仅影响上肢功能,并且使肘后同侧沟内的尺神经受损,34,肘过伸,正常肘关节伸展510骨性原因(肱骨滑车大而尺骨鹰嘴小?)软组织原因(伸肘肌力量过大?关节囊松弛?),腿型,检查方法:两足跟靠拢直立,用内径卡尺测量两膝之间或两足跟之间距离正常:两足跟并拢时两膝能靠拢,双膝间隙在1.5cm以下膝内外翻导致下肢负重线改变,长期存在可继发张力侧膝韧带松弛、关节炎、髌骨脱位和髌骨软骨软化等,膝外翻,X形腿双膝关节伸直并拢下测量双胫骨内侧髁间的距离“X”形腿:间隙减小,两膝并拢时两足跟不能靠拢多伴外旋,37,膝内翻,O形腿膝关节间隙增大,两足跟并拢时两膝不能靠拢多伴内旋,38,膝过伸,膝过伸很常见,但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早期。常见的诱因包括:股四头肌无力;跖屈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足弓,检查方法:印迹法、足高测量法、X线摄片法正常足(空白区与印迹比2:1)轻度扁平足(1:1)中度扁平足(1:2)重度扁平足(无空白)弓形足(足印迹断离),A,B,C,D,E,比例法,A、正常足弓:A/B为2/1,B、轻度扁平足:A/B为1,C、中度扁平足:A/B为1/2,D、重度扁平足:无空白区,E、高足弓:无连续着色区,扁平足,足弓消失或变浅维持正常足弓的结构异常如足骨异常、肌肉力量减弱、韧带松弛等所致,42,高弓足,足弓超过正常高度,多伴足跖趾关节伸展挛缩由于足内在肌和足外在肌的肌力不平衡所致,43,马蹄足,先天性及后天性胫前肌及其它踝背伸肌肉肌力减弱不能对抗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力量所致伴有内翻时形成马蹄内翻足,44,足外翻,主要由于胫骨后肌及跖肌力量减弱不能对抗腓骨长短肌的力量所致,45,足内翻,有先天性也有因腓骨长短肌力量减弱不能对抗其拮抗肌力量的后天性足内翻,46,截肢残端的测量,截肢残端长度,大腿截肢,小腿截肢,截肢残端周径,测量目的:判断残端肿胀状态、判定断端成熟度及其与假肢接受腔的适合程度注意事项:注意记录测量时间(上下午),截肢残端周径测量,断端左右径,大腿截肢,小腿截肢,断端的前后径,大腿截肢,小腿截肢,人体姿势的评定,姿势的定义,构成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内脏、神经系统互相关联所构成的自然姿态,其中尤以脊柱最为重要一般说来姿势主要指站立位姿势、坐位姿势和卧位姿势Posture is a “position or attitude of the bod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body parts for a specific activity, or a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bearing ones body,正面观,正常: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腓骨头及骨盆同高、肋弓对称、肩峰同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和胸锁关节等高对称、头颈直立、咬合正常观察内容:足内翻、扁平足、足大趾外翻、腓骨头及髌骨是否同高、膝反张、膝内外翻、骨盆对称、肩锁及胸锁等高、头部有无倾斜,后面观,正常: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股骨大转子和臀横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及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两横一竖,铅垂线通过标志点:枕骨粗隆、脊柱棘突、臀裂、双侧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内侧中心观察内容:足内外翻、扁平足、膝内外翻、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双侧骨盆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与脊柱距离及高度、翼状肩、头颈部有无侧偏,脊柱侧弯检查,检查工具:铅锤线偏移距离大于0.5cm则存在脊柱侧弯常见的有C形和S形,良好姿势(侧面观), 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耳垂、颈部中央、盂肱关节、胸廓和腹部中央、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前方、外踝前方 观察内容:足纵弓、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有无过伸、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的关系、腰椎前凸、胸椎弯曲、头部是否前伸,测量工具:脊柱测量仪测量方法:足跟、骶部和双侧肩胛紧靠立柱正常参考范围颈曲:深度在34cm腰曲:深度在22.5cm简单检查法:令被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