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2、活用题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来自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摘要: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小说的阅读效果,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题目是小说的眼睛,它会指引着读着的小说阅读方向。本文试着从题目为切入点,让学生逐渐走向文本。换移题目,让学生有趣感知文本;添枝题目,让学生有心挖掘文本;直击题目,让学生有序走进文本;辨析题目,让学生有意走出文本,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时,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体悟小说的魅力。关键词:题目 文本 小说教学 活用“文化价值就小说而言是第一位的,教化作用只是其社会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小说主要还是应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心理以及精神。”当代资深的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教授,如斯说。而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小说这一种内涵丰厚、功能巨大、涉及面广的文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很快找准最佳切入点,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文章题目当作一篇文章的入口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题目的灵活运用,设计巧妙的切入性问题,利用好题目带动多方面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真正提高学生在小说课堂教学中的收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一篇小说而言,题目就是它的眼睛。它具有概括性和提示性,能很直观地给读者最初的信息,透过题目,读者可以捕捉到文章的要义、窥探到行文的脉络,或快速把握住文章的思路,应该说它常常指引着读者的阅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改变教法,活用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中去,引发学生参与和作者共鸣的情感体验中去,引领学生自由感悟和挖掘文本的天地中去,进而提升整体感知和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能力,进而构建活力高效的生命语文课堂。一、换移题目,让学生有趣感知文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把老师固有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特别是一篇文章的授课伊始,都在老师的牵引下,少了学生的主动发现,也就少了学生的精彩生成。小说,这一文体,很多文章的题目,都是很直观的,或是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或是概括故事情节,或是文章的线索,或是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如果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进入文本,就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呼唤学生情感体验,课堂的效果可能会微乎其微。改变一下小说的教学策略,把原来的题目移换一下,学生的热情会以教师策略的改变而不断高涨。如鲁迅的故乡,设问在故乡中写了什么事?请学生概括一下。这样的提问就显得平淡无奇,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就索然下降。笔者在授课时,转换了一下问题。同学在充分预习了文章之后,你能否根据你的感受,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拟题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不断地思考,主动在文本中寻找他的依据,开启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下面是实录的一个片段:师:请大家把想好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写好之后,回到座位后,反复思考,你拟这题目的缘由。大约班级一半同学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如:闰土、那景.那人.那事、路、现在和过去、悲凉的村庄、失去的一切、故乡的所见所闻、哦、故乡、一代人、致那消失的土地、变等等师:请说说拟闰土的原因。生:因为文章主要讲了闰土这个人物,通过少年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写出我的情感的变化。师:那杨二嫂该怎么解释呢?单以闰土为题是否片面,不过闰土的变化确实值得我们去分析。再来看那景.那人.那事这一题目,怎么解释?生:故乡的景和人不是都变了吗,曾经的美丽都消失了,小说的三要素人、景、情节也都提到了。师:这位同学能关注到小说的三要素,非常不错,可“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有一种遥远的味道,重点指过去,而眼前的景、人和事,作者的笔墨也很多呀,作者的用意何在呢?路,哪位同学出的?理由呢?生:我是从最后一段: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得到的启发,感觉上应该是表达的主旨。师:很棒,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来品读。另外一个字的变的同学,能说说理由。生:故乡过去美丽的景变成了眼前的萧瑟的景;过去纯朴的人变成了木偶人,世利的人;还有我的心情也变化了,通过变,表现的是一种悲哀,通过变,表现的是我的思考,这可能也是作者鲁迅的用意所在。.最后,师生一起选出几个较好的题目。用了一节课,围绕着学生的重新换移题目,进行了充分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调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闪耀的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但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了文本,也是为深入文本铺下了很好的基石,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学生的主动体验,那么,下一节课,具体分析这篇小说时,学生怎会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呢?2、 添枝题目,让学生有心挖掘文本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就是教师。小说一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教师在教授一篇小说时,尤其是一篇以文章人物来作为题目的时候,如何较快的搭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让学生能有心地进入到文本中去。以题目为抓手,用添枝题目的方法,让学生抽丝剥茧式地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按图索骥”,把人物一步一步丰满起来,一步一步清晰起来,从而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更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能关注文本中人物背后的故事,更能明白作家塑造人物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如教孔乙己,可以在孔乙己前面添上修饰词,用“_的孔乙己”这个添枝题目式的问题题带领着学生深入文本,有心去感受人物形象。学生添枝的可能是“好吃懒做”“可笑”“可悲”“死要面子”“迂腐”“热心”“悲惨”等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去讨论,去联系整篇文章,走进文本去思考,学生添枝的修饰语是不是能全面地评价孔乙己这个人了。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仔细揣摩深入分析,这些修饰语对人物的理解是片面的也是肤浅的,是不能表达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良苦用心的。孔乙己身上的矛盾与尴尬,是教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丰富的性格特点,是小说人物刻画成功的关键之因。从文中的语句我们可以得出:孔乙己站着喝酒却又穿着长衫,以读书人自居却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穷得将要讨饭却又好喝懒做,想要清白却又偶有偷窃,穷且偶尔偷窃却又从不拖欠酒钱,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却又屡遭冷遇,被人讥讽却又想和人交流.他是一个使人快活却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挖掘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这是一个地位卑微但又追求功名,经济窘迫却又好喝懒做,自欺欺人却又自命清高,凄苦悲惨却又麻木不悟,同时,也有着热情、诚实、善良的一面的孔乙己。 孔乙己,小说用人名作题目,简单至极。但是小说的主旨却是相当深刻,它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戕害 ,批判的国民的麻木和冷酷,渗透的是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用添枝题目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心领神会,挖掘出“孔乙己”这个题目背后的深意,作者的用意。把人物作为小说题目的,其实都可以尝试着用添枝题目的方法让学生渐入佳境,挖掘课文。3、 直击题目,让学生有序走进文本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一文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才识真。阅读理解应该从理清思路入手,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走进作者,从而领会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作品的题目是作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呈现,也是作品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的呈现,透过标题的直接解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把文章的内容把握。教师在题目上下工夫,如何根据题目的精要的几个字,以及反复研读文本后的感受,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题目中设计问题,使得学生能较快地入文,从整体感知,到文章的细节,再到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有序地走进文本中去,更快、更准地理解文本。如在教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就直接点击题目,“杨修之死”题目中,杨修之人,你们了解多少,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这样的人。然后就紧紧地抓住题目中的“死”设计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及深,步步有序地带领学生进入文中去。教学实践如下:第一主问:杨修为何而死?学生很快地就会找出文中的几件事,也就很快理清了文中的思路。 事 件曹操的态度 改建花园大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塞北酥饼虽喜笑,而心恶之 分析梦中杀人虽喜笑,而心恶之 告发曹丕阴事愈恶之 教曹植斩门吏大怒 为曹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 这样的梳理对杨修的死因就很容易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一目了然了。第二主问:杨修该死吗?学生讨论,教师辅以材料: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以下,并争与交好。从而得出: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这样对于文章就逐步打开了,学生也会慢慢进入文本。第三主问:杨修之死的启示。三个主问,都是从题目入手直接解读开来,把文本层层解开来,也把学生的思维慢慢激发起来,循序渐进,学生领会也就恰到好处。如范进中举,也可以直接从题目解开来,中举前范进是怎样状况,中举后范进怎样的状况,为什么中举给他带来怎么多变化?抓住题目中的“中举”来思考,那么,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文章了。像这样类似的文章,教师都可以从题目切入,引发教师自己的思考,设计主问题,可以提纲挈领,可以抓准中心,带领学生有序地走进文本,那样,小说的教学效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4、 辨析题目,让学生有意走出文本作家木心说过这样一句话:袋是假的,装在袋里的东西是真的。对于小说教学而言,它的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内课文的学习,能够走出课外,能明白小说体现出来的广阔的社会意义,内容可以虚构,但虚构后面深藏的是作者真实的社会体验,是作者想借助作品来告诉读者生活的现象,来唤醒读者的思索,而辨析题目能促进学生更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一篇小说教学的最后,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需要做的是点拨,是启发,是让学生能学会走出文本,领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有些小说的题目,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精炼传神的,是承载着作品的厚度,彰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的。需要对文本全部理解了,所有的包袱打开了,剩下的就是华丽的醒悟,也正是对文章题目的辨析,而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用学生本身的生活感悟去解读文本,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解剖教材,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了启迪。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开始就问,为什么题目不是“于勒”而是“我的叔叔于勒”?因为学生还没深入了解文章,这样的提问是空洞无物的,学生是无法回答出所以然的!当文章讲解到最后,设计一个问题,教学生辨析一下:我的叔叔于勒改成于勒或者于勒叔叔可以吗,通过辨析题目就会明白,文中莫泊桑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比的亲切和亲近。“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还没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我”对人的感情还是质朴的、自然而没有雕饰的,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睛和他的心灵在观察感受着成人的世界。而学生也是未成年人,孩子是希望,所以不能破灭,走出课外,我们从这篇小说汲取的是我们不要让学生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提醒我们的孩子要把对人的朴素、真诚的爱,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利益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最美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的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阅读、理解和感受原著”。小说的教学也可以在讲课的最后通过辨析题目,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理解小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像类似的小说日本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和父母的爱辨析,雨果的小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和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的辨析,笔者觉得这样的题目辨析,都可以让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一枝一叶一世界,从“枝”和“叶”可窥探出整个世界。文章题目在整篇文章中起一个提挈的作用,在遣词造句中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因此,小说教学,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也许会找寻出“枝叶”到“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日制劳动合同书样本
- 法医病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环保公益及绿色生活推广方案
- 25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Section B同步练习(含答案)
- 日常生活垃圾清运合同书5篇
- 办公室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书条款内容
- 档案法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溪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 合同履行与诚信履约承诺书8篇
- 日语公司笔试题库及答案
- 化工企业物料编码规则物料分类清晰、编码简短、容易识别
- E190飞机舱门开关
- 儿科学腹泻病
- CT介入学及CT引导下肺穿活检术课件
- GB/T 3871.9-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B 17840-1999防弹玻璃
- 文学鉴赏-课件
- 小军师面试万能绝杀模板-组织管理
- midasCivil斜拉桥分析课件
- 应急响应程序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