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创作的繁荣.doc_第1页
唐诗创作的繁荣.doc_第2页
唐诗创作的繁荣.doc_第3页
唐诗创作的繁荣.doc_第4页
唐诗创作的繁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创作的繁荣:数量众多、艺术精湛(唐诗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体裁全面( 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多种诗歌体裁均得到充分发展。)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胡应麟说:“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胡应麟诗薮) 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如此,唐诗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唐诗繁荣的因素: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南北文化的交流;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初唐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背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 3、李白的诗: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4、杜甫的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 1、描绘山水田园;2、表现隐逸生活;3、抒写闲适感情。艺术特色: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盛唐达到了高潮,在风格上也涌现出不同的特色: 1、以王孟为代表的“清派”(清新、清幽、清丽、清远)。 2、以李白为代表的“雄派”(雄豪、雄放、雄壮、雄奇)。王维诗歌大致可分为四类: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边塞诗派:开元、天宝之际出现的诗派,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内容,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 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诗繁荣的原因:1、盛唐边塞战事的频繁。诗人投笔从戎,或出使边塞,漫游边塞的很多。2、重视边功的政治制度。士人从军边塞,依附边将,以谋取功名,蔚然成风。3、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没有到过边塞的诗人也从不同角度来写这个题材。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凛然,慷慨悲壮。在形式方面,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歌,讲究韵律和对偶,婉转流畅。代表作第一大篇燕歌行(传统主题是“言良人从役于燕,抒写征人思妇的幽怨”)诗歌内容的深广性:颂将士之英勇哀士卒之艰辛讽主帅之荒淫叹良将之难得艺术特点:对比手法艺术风格:把边塞自然环境,悲壮的战争气氛,复杂的士卒心理,作者自己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 并辅以声情的变化,构成了全诗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岑参的艺术特色:1、以歌颂为主,充满乐观和进取精神。2、具有奇伟壮丽之美 意奇,语奇,调奇。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3、岑擅长七言歌行和七绝。岑诗又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相同:一是都曾厕身戎幕,二是都以边塞诗为代表,三是都以“风骨”著称,四是都擅长歌行体。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两个人各具特色。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怨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多是用乐府旧题写的组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李白的思想:道、侠、纵横家、儒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李白的人格: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歌行的创作中,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如出自蓟北门行、丁都护歌、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上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李白的歌行主要有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李白诗中的意象美:李白的诗歌,绝大多数是抒情诗。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对现实生活不是冷静地、客观地加以描绘,而是重在表现客观事物在自己心中激发的巨大的感情风涛,重在表现自我,主观色彩强烈。1激昂、雄伟、悲壮(名山大川、大鹏、黄河等)2. 深情、优美、宁静(明月、清溪、白云、绿水等二、李白诗中的自然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朴素、自然是无以伦比的美。李白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美 学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所以他对自然之美极其推崇。他热爱自然、提倡“天真”、反对雕琢、追求真美。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天机洋溢、有触即发、直抒怀抱;(想象奇特)2、“轻法度”、“去雕饰”。(喷发式的抒感方式)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 (明代王世贞语)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其次是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四、李白诗的风格风格表 现 内 容 艺 术豪放理想壮大达观自信 激情奔放个性张扬英雄崇拜意识对才能、命运的乐观及对自身人格的优越意识潇洒自然任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怀才不遇的感愤处处表现与社会环境的冲撞感愤世嫉俗的批判意识壮大之语雄壮之象夸张大胆结构起伏动荡行文舒展流畅飘逸 超越现实追求自由 傲视社会的人格尊严功成身退的政治态度迷恋道教出入人仙的迷幻意识对俗世的蔑视热爱自然的隐逸意识 想象丰富多仙幻神话非现实境界语言自然流畅杜甫:所谓“诗圣”,不仅是说“杜甫诗歌达到了最高成就”,而首先在于肯定他人格的完美、道德的祟高,包含着杜甫从诗品到人品都是诗歌世界里最完美的存在这样一层含义。 在这社会发生大动荡的艰难岁月里,诗人始终以火热的激情,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热爱祖国,渴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坚决反对统治者的无厌诛求;他勇敢地揭露黑暗,愤怒地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他胸怀博大,对友人、邻人、亲人,始终怀抱着至诚的善良仁爱之心。他的诗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和高尚道德,是虽在千百年之后,仍能使我们感动落泪的。 杜甫的人格思想: “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1.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1)长期颠沛流离、艰难困顿的生活,使杜甫接触了下层社会淳朴善良的人民,使他能够在认识上,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形成了他伟大的人道主义。2)杜甫诗中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一片赤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应当说与儒家的“仁民”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孔子曾经说过:仁的本质,就是“爱人” 。“仁”的最高境界是“圣”,而“圣”的目标则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2. 火热的爱国主义情怀 :1)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的喜怒哀乐,总是与祖国的盛衰安危相联系,他的脉搏总是和国家命运一起跳动。特别安史之乱前后,他更是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时局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国家大事,在他的诗篇之中都有所反映。在这些诗篇的字里行间,强烈地表现出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2) “忠君”问题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杜甫的“忠君”,并不是对统治者的愚忠,他的“忠君”感情始终没有压倒他的爱国热情,也没有压倒他对人民的感情,这正是杜甫诗歌的弥足珍贵之处。 杜甫的律诗与绝句: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一、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虽受字数格律的限制,却能运用自如。他的这部分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议论和抒情,并且善于采取组诗形式来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用律诗写时事的如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二、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其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咏怀古迹五首和秋兴八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另外,杜甫在炼字炼句方面也非常成功。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即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同时也指其诗语言、 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其诗感情基调是悲慨。二、杜诗风格的多样化 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二首、绝句漫兴九首等。三、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密切相关。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微安定、心境较为闲适时,所作诗则多表现为萧散自然。杜诗的地位与影响: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元白诗派,面向现实,唯歌民生疾苦,成就辉煌;韩孟诗派,追求深险奇崛,拓出新境界。“大历十才子”: 指中唐大历年间群聚京洛、诗风相近并交游酬唱而齐名的十位才子诗人。“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调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擅长细腻雕琢,以五言律为主,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刘禹锡的诗歌特点: 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元白诗派:1、张籍,存诗470余首,有张司业集,乐府诗最为著名,以简洁朴实取胜,少铺叙议论,多用白描和对比,而讽谕之义自见。2、王建,存诗500多首,有王司马集,反映人民的生活面广泛而深刻,善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职业人民的悲惨命运,突破了前人的题材,虽写实却更含蓄。3、元稹,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白居易齐名,存诗800余首,有元氏长庆集,有大量唱和诗作,亦与不少新题与古题乐府诗篇。其连昌宫词、宫词也都颇为人所传诵。4、李绅,原作今已不存,但悯农二首却是万口传诵。白居易的诗歌主张:(1)重写实,认为文学植根于生活,也应该反映生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的创作宗旨。这是白居易论诗的核心,是他“兼济”之志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2)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策林六十九采诗),充分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和教化作用(3)尚通俗,提出诗歌“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等通俗化的具体要求。(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儒家“比兴美刺”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强调了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适应,追求浅切诗风,但他把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功能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所以,白居易诗歌理论有偏窄、绝对的弊病。讽喻诗:17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内容上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深刻反映了下层民众苦难生活; 二是尖锐揭露了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罪行。 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1)一吟悲一事,取材典型,主题集中,人物鲜明。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诗人直赋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形象,这是诗人在叙事诗中溶入了传奇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结果,是对传统叙事诗的发展。(2)以叙事为主,并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或寓感情于叙事中,或以第一人称代替人物直接抒情,或“首章标其目”,或“卒章显其志”。(3)句式灵活,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平易通俗、浅切明畅是白居易各类诗歌共同的艺术风格。而太详、太露、太尽,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是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瑕疵。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1、唐初已有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中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劲,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3、李白、王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之文”,独具特色。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4、韩愈、柳宗元的改革文体文风,倡导并实践散体文古文运动韩柳主要理论主张一是“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运动理论的核心。二是重道也重文。三是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四是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韩愈是是诗歌风气的变革者。不满大历以来平庸诗风,力求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崛险怪风格。一是以文为诗,把散文中的章法、句法及议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二是语言上的独创,力求摆脱平俗,多用有力度和硬度之语,喜用巧喻,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以险怪、世俗、丑陋之意象入诗。三是立意与构思的奇特。韩愈诗歌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以古文美来补充诗歌美的努力应该肯定,它不仅对大历纤弱诗风具有振起的力量,而且丰富了唐诗的创作方法,扩大了唐诗的表现能力和范围,从而促进了诗体和语言的解放,使唐诗乃至宋以后的诗歌发生了很大变化。韩愈诗歌也给后世开启了弊端: 其一,逞奇矜博,喜用生僻字和冷涩词,虽有其出奇制胜的效果,但过分使用则会破坏诗歌阅读的连贯性,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支离,形成以学问为诗的陋习。 其二,由于太过分地刻意求新,用一些丑恶怪诞的意象,这毕竟与人们长期养成的审美习惯相去太远,有时会引起人的厌恶感。也对宋代一些诗人(如梅尧臣)也曾带来不好的影响。 其三,由于有意变化句式,好发议论,以文为诗,有时便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格律。宋代有的诗人“以文为诗”,写得干瘪枯燥,这不能说没有韩愈的影响。韩愈的散文1、论说文师说等重在宣扬道统和复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行文中充满强烈的情感。2、杂文杂说等冷讽热嘲,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3、传记、碑志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柳宗元的散文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晚唐一部分文人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呈现出再度复古的形貌,但其中也有佳作。 其代表作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段成式等人。 唐传奇: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三十六)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论,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传奇者流,源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佛教的传播与我国固有的说唱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俗讲与讲经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还有“转变”,即说唱变文。李贺诗的艺术特点:瑰诡奇峭1、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 韩愈的想象光怪陆离,富丽华瞻,但以人力追求的痕迹很明显;而李贺的想象,更近于一种病态的天才的幻想,是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 拟人: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山头老桂吹古香 比喻: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忆君清泪如铅水;石涧冻波声; 夸张:思牵今夜肠应直恨血千年土中碧;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新颖、怪异的语言与意象,创造出冷艳凄迷的诗歌意境韩愈多用古字、生僻字,李贺则用不寻常的组合来取得特殊效果;韩愈诗的意象给人以力量的震撼,李贺则给人以心理的刺激。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耸、幽冷与华美,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意象的特殊美感。3、跳跃跌宕的艺术构思 丰富奇特的想象与意象构成了李贺诗的主要素材,而李贺又以飘忽不定、跳跃跌宕的思路把它们串在一起。杜牧咏史诗特点:通过历史事件或人物来表情达意;多用绝句或议论警拔或含蓄隽永李商隐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诗将盛唐诗的壮丽转为凄艳,又将凄艳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大致说来,其诗在风格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悲怆、凄艳、委婉和浑融。花间集的编辑及其花间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李煜:词以亡国(39岁)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一)李煜亡国前的词是欢乐家园,充分表现出他能感受到的欢娱浣溪沙(“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二)李煜亡国的词后则是悲惨世界,只有“梦里”才能“一晌贪欢”。 他后期的词作,总是把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痛苦作对比,构成过去和现在、欢乐和痛苦相互对比映衬的二重组合词境。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他在词中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重新确立了“词言情”的传统。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他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词的语言也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因: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1、题材、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俗字俚语从杜甫开始,韩、白、孟、贾等发展,宋人更扬其波。2、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韩开始,杜牧、李商隐诗中也多见,入宋后更成为普遍风气。革:1、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地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平易近人。 2、美学追求以平淡为美。平淡,实为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3、创建了唐诗之外又以美学范式。“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籍空灵;宋诗以意胜,过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 :1、白体浅俗平易。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 ;2、晚唐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 ;3、西昆体绵密富丽。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 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西昆体: 宋真宗下诏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修撰历代君臣事迹(即册府元龟),他们在馆阁中作诗唱酬,师法李商隐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后来将之编成了西昆酬唱集。此类诗风名曰“西昆体”。 艺术特征:(1)题材范围狭窄,多咏史、咏物、流连光景之作。间有隐讽现实的作品,如刘筠的汉武。(2)师法李商隐,意象密丽、音韵工整,多用典故。西昆体的得失 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工整、典雅的艺术特征。 失:1、缺乏李商隐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徒得其华丽外表而无神韵;2、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衰落原因:1、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2、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西昆体有形式雕琢、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的弱点,但宏博富丽,能符合宋朝建立本朝文风的需要。它影响了欧阳修等后进诗人,是宋诗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晏殊词对五代词的因革是什么?因:内容多为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很。革:1、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轻佻艳冶”(如容貌色相的描写),语言一洗五代花间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在词中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浓情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因循中求变,变得成分更多一点。因: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踏莎行(候馆梅残) 革: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我人生感受。 朝中措平山堂 2、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通俗化与柳永相呼应,借鉴吸取民歌“定格联章”的表现手法。采桑子咏西湖十首(鼓子词)。柳永的词的内容: 第一类是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这一类的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 第二类是表现羁旅行役之苦。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代表。 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并采用了许多新曲调 。 柳永213首词,共用了133个词调,其中大部分是首创的。有的是改自唐宋大曲或民间歌曲,有的则是自创。在当时极为流行。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大多“前半泛写、后半专叙”(毛先舒诗辨坻)在创作中多表现为“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有时更是往复回环,进行渲染,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将民间词和文人词二个系统结合起来,因而雅俗共赏。因其通俗故能流行于天下,因其协律故能雅致。多用口语如“恁”、“怎”、“伊”、“阿谁”等。如早年写的定风波。 柳永的影响:柳永对后世影响极大。不管婉约正宗一派还是豪放俊朗一派,都在体式、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受到柳永的影响 。清人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格律词派:南宋中期姜夔是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