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预设,引导生成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既要站在促进学生发展,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程度以学定教。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预设和生成缺一不可。新课改实行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要切实从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实践行为,切实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教育从业者有所裨益。关键词:预设;生成;初中语文教学预设就是对教学所做的预先设定。它是“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正确把握及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计划、教案等是预设的物化表征。”教学生成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填鸭式教学方式大行其道,忽视学生主体性,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的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语文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并完成预设教案的过程。有些语文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设计的“规范”,追求教学结果的实现,满足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这种教学模式遭受着社会上不同程度的口诛笔伐。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真实自然,灵活应对计划之外的情况,从而让学生真正的能想、能干、能看、能读,获得积极体验和思考,这也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很多教师估计都有笔者下面的教学经历:上课前认认真真备好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变化的情况;课前设想得缜密周到的环节,却总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课前准备好的教案在实施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大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得将课堂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忽略了学生的激情和异议,这些都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那么,该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思考,尊重他们的探究权利的同时,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这是语文教学的疑难问题。一、课前预设弹性、充分新课程理念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备课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语文教学是个系统探究性的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用词上难以预料。首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同时也要做好课前的预习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例如,笔者在教授孤独之旅时,笔者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孤独之旅”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相对照,从而加深“孤独也能够让人成长”或者“坚强是人生的成长阶梯”等主题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个预设,笔者就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的预习上,在课堂上更是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各抒己见。其次,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以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激情荡漾,灵感进发。例如在教散步一课时,笔者讲到亲情、人性以及中年人尊老爱幼责任美时,有学生提出异议,指出教师在这里忽略了文章对生命的赞美。这个学生出于对作者的兴趣,看到关于作者一些资料,这篇文章的作者莫怀戚就曾经说过,他的写作目的就是强化“生命”。 但通常而言,教师在备课时怕学生无法理解,就故意撇开不讲。这时,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独到的见解,然后拿出一段时间进行释疑和解答,如果在预设时不留下足够的弹性时间,那肯定会“留堂拖课”。 如此看来,课堂预设时适当地留白就很有必要了。二、课中生成激励、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在授课过程中,要激情导入、引发兴趣、激励生成。1、策略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进行激励生成,教师提出与课文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生的回答峰回路转、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想法”,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例如,笔者在教风筝一文时,提问:在“我”成年后,“我”才知道当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的举动是对他“精神的虐杀”,于是“我”想去“讨他的宽恕”,弟弟的表现如何呢?生1:弟弟回答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生2:可见弟弟和当年的“我”一样,也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生3:弟弟认为哥哥的做法是对的。生4:我不这样认为,既然鲁迅和他的小兄弟感情十分的好,会不会是弟弟他还记得,却因为不想伤哥哥的心,所以才这样回答的呢?生4的回答很有意思,出乎我的意料,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想一想,是赞同谁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后,热烈发言。生3:应该是忘记了,你看课文的第9节,不是有对弟弟神态上的描写“惊诧地笑着说”,“惊诧”二字不就是表明了弟弟已经完全忘记了吗?生4:下面第10节不是又有一句“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可见面对兄长当年的举动,弟弟认为那是哥哥对他的关爱,如今他是故意说“全然忘却”,这是他爱哥哥的表现啊!生5:对啊,这个正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的最好证明啊!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直到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文章的主题中。2、策略二,利用学生错误进行激励生成。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这是难免的,但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加以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有了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这样说道:作者的爸爸不是一个好爸爸,他看“我”迟到了,居然抄起鸡毛掸子打“我”。其实文中的作者不是这么认为的,肯定是要表现这是一个好爸爸。为了纠正学生这个错误,笔者让该生把作者描述爸爸严厉和爸爸慈爱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该生找到并读出了作者描写爸爸的句子,我接着问:从这几句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特点。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是“感激爸爸”,那个学生也马上领悟到作者其实是爱爸爸的。而文章这一个细节要表现的是:在爸爸的严厉又有无限的关爱下,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3、策略三,利用课堂延伸进行激励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例如,笔者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对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更深层次的挖掘,还是不够的。于是,笔者又在课外延伸了对羊脂球这一小说的阅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后来的学生的读书笔记里,就很好的反馈出他们对于小说的进一步理解。很多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了反思,甚至于到后来教学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就理解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实际上,真正的“有效动态资源”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受教育规律的制约,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的。三、课后反思提升能力这里说的“课后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发地省察自己的教学和相关因素。教学反思是促进课堂生成的不竭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一个善于运用生成资源的教师,总是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关键在于教师运用的能力,倘若用得不好,不仅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因为增加了一些五官刺激而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倘若能把握机会,适时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并紧密结合预设的教学目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则会增强教学效果,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例如在教完风筝一文后,笔者就在自己的反思上,这样写到:“学生的思维是跳动的火苗,是活跃的火山,是无边的大海,只要你能够引导,他就会有所生成。风筝一文本来笔者的挖掘,只是停留在鲁迅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上。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又生成了“亲情”的理解。这个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把文本与自己感情和人生经历相结合的体现。”在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后能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什么错过了什么,那么开发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其目的是确保教学的专业发展,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资源,教师在教学后能够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限制这些行为的现实因素,就越能够掌控和改造其行为与现实的困境。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驾御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提高。正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翼。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执行预设、传递知识的过程,缺乏情感,缺少生气;没有精心预设的课堂是任意滑行、得过且过的历程,缺乏思想,缺少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从更多的角度更广泛的范围想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上都能有所得。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观思考,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的任务不是围追堵截,而是用自己较强的应变能力因势利导,凭借着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悉,适时适度地点拨启发,使学生的疑难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