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doc_第1页
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doc_第2页
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doc_第3页
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doc_第4页
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潜能,培养习惯,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平泉镇学区 吴进龙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奠基作用。作为一个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反思了我县的小学教育,认为我县小学教育太过功利化,近乎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我们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始终用高考的质量评价观演绎着这样一个等式: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学生分数,在这样的质量评价观指导下,高考压力不断前移,一年一度的全县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有多少学校在考试前不是早早结束新课,停下其他所有非考试课程,运用“题海战术”、“投机战术”、“疲劳战术”对学生进行一月两月的狂轰滥炸。毕业年级如此,其他年级也“时刻准备着”。每到年度学区或全县质量检测,有的学校的班级里张贴着两种课程表:一种是国颁课程表,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另一种是学校自行安排的复习课表,这个课表安排着语、数、外三科的复习,随机贴在教室里某个不起眼的的角落里,虽然“位置”隐蔽,但作用不小,老师学生全听它的安排,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半天,只允许学习统考科目-语、数、外中的一门,并随时出现两节或多节课连上的情形。在国家三令五申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今天,为何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屡禁不止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用高考的指挥棒评价小学教育。这种质量评价观把教育狭隘化成教学,教学狭隘化成学生考试分数,“以考分论英雄”成了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一个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搞“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我们搞的是不折不扣的“全追”(全面追求考分优秀率)。因为“全追”,有多少教师靠拼时间、拼精力(不是拼智慧、拼能力),给学生乱订教辅资料磨练学生分数。年青教师有精力可拼,而那些拼光了精力的中老年教师则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甘做“三等”公民(等工资、等下班、等退休)在编不在岗、顶岗轮岗、常请假、请长假表现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因为“全追”,有多少小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快乐,失去了童年的美好,留下终身的遗憾。孩子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放假,甚至有的孩子盼望着像爷爷一样“提前退休”,有多少孩子享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教材的背景知识,学生越学越愚钝,教师越教越难教。教师的行业形象不断受到家长、社会的质疑和贬损。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大县,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基数大(全县人口多、教师队伍大、学生底数大)如何从一个教育大县转变成一个教育强县,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让小学教育获得长效机制,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全县教育人应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观,开发学生沉睡的潜在能力(即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应该是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小学教育工作:一、树立素质教育评价观,把小学教育质量定位在“开发潜能、培养习惯”上。刘坚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应该说课改成在教师,而败在错误的领导”,这话不无道理。刘坚教授认为“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很有可能遭遇的仍然是过往模式的统测、统练、统考,仍然是旧有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升学考试制度都会减缓课程改革的进程”。刘坚教授说的这些现象,在我县岂止是“可能”而是客观的“存在”。观念一变天地宽,作为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校长、学区主任、教育局长要转变观念,做新课改实施的急先锋。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以人(学生)为本,把人的自身素质即潜能的开发,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奠基。目前,我县小学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排名,确切的说是学生考试分数排名,给学生、教师、学校造成很大压力,考什么,教什么,艺体教学弱化,甚至取消,三表(课程表、活动表、时间表)不能严格执行。课内外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科任教师整天和学生泡在教辅资料中练考卷。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些有远见的家长对小学教育失去希望,发展孩子兴趣爱好只能挤时间靠校外的特长培养班,学校中那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不是学校,而是校外特长培养班教育的结果。我们看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还能独立思考,举手如林,年级越高,质疑问难的精神越萎缩,课堂死气沉沉,校园缺乏歌声,只要放学钟声一响,孩子们放声呐喊、欢呼,一天校园“牢笼”生活的结束,正如有些家长所说,孩子从学校回来,一脸的疲惫,仿佛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了一天。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厌倦校园,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后续发展能力,这样的教育还有价值可言吗?我们建议:小学教育离高考相对较远,要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实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少点功利,多点远见。开足、开齐、教好国颁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教育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含量。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开发潜能,培养习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让孩子越活越坚强,而不是越活越脆弱。班主任要懂得管理艺术,培养孩子情商,让孩子学习做事做人,认识人生,认识生活环境,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减压。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一是让学生懂得条条道路通罗马,使思维变得宽广些;二是培养学生的原点意识,每遇到一个问题,多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源是什么?三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另辟蹊径”。四是要学会逆向推理。3、开展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使学生“精神”起来,由于考试压力,教辅资料泛滥成灾,经典图书却无人问津,课外阅读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做的权宜之计,要通过课外阅读,发展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想像世界,从而使小学教育真正走向内涵性、质量性发展。二、加强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新课改提倡教育家办学,小学校长应该是业务和管理上的行家里手,必须树立专家治校的战略眼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管理学校,带好队伍。作为小学校长必须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扑在教育一线,研究教育教学。不能为了迎合上级部门,为了政绩和个人利益,做出有违教育规律和办学方向的事情。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学校标语满天飞,口号震天响,但“标语口号”并没有内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失去教育诚信。小学校长不但要“出口”具体的管理艺术,教学策略,更要“出口”宏观的管理思想,教育观念。并且要让这种观念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可测可观的行为表现,在管理思想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思想,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一个好习惯,让学校教育的结果真正积淀内化成学生终身不忘的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的可继续发展提供成长的动力和素养。我们应该明确,开发学生潜能,获得好习惯这比一时一地做好分数更重要。有些小学生考分不理想,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潜能没得到开发,情商低,习惯差。实践证明,成功的人生都有高情商、好习惯做铺垫。有什么样的评价管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面对当前我县小学教育表现出的一些无奈,作为教育人,我们是该到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要明确:在小学阶段开发潜能、培养习惯,为的是取胜以后的中考、高考,乃至将来的人生获得成功。我们更应该明确:自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基础教育,那些未来的商业巨子、政界明星、学界达人未必未必就是当年那些考试分数冒尖的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发潜能、培养习惯“是孩子腾飞的翅膀,这是小学教育永远的价值追求。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奠基作用。作为一个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反思了我县的小学教育,认为我县小学教育太过功利化,近乎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我们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始终用高考的质量评价观演绎着这样一个等式: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学生分数,在这样的质量评价观指导下,高考压力不断前移,一年一度的全县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有多少学校在考试前不是早早结束新课,停下其他所有非考试课程,运用“题海战术”、“投机战术”、“疲劳战术”对学生进行一月两月的狂轰滥炸。毕业年级如此,其他年级也“时刻准备着”。每到年度学区或全县质量检测,有的学校的班级里张贴着两种课程表:一种是国颁课程表,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另一种是学校自行安排的复习课表,这个课表安排着语、数、外三科的复习,随机贴在教室里某个不起眼的的角落里,虽然“位置”隐蔽,但作用不小,老师学生全听它的安排,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半天,只允许学习统考科目-语、数、外中的一门,并随时出现两节或多节课连上的情形。在国家三令五申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今天,为何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屡禁不止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用高考的指挥棒评价小学教育。这种质量评价观把教育狭隘化成教学,教学狭隘化成学生考试分数,“以考分论英雄”成了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一个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搞“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我们搞的是不折不扣的“全追”(全面追求考分优秀率)。因为“全追”,有多少教师靠拼时间、拼精力(不是拼智慧、拼能力),给学生乱订教辅资料磨练学生分数。年青教师有精力可拼,而那些拼光了精力的中老年教师则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甘做“三等”公民(等工资、等下班、等退休)在编不在岗、顶岗轮岗、常请假、请长假表现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因为“全追”,有多少小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快乐,失去了童年的美好,留下终身的遗憾。孩子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放假,甚至有的孩子盼望着像爷爷一样“提前退休”,有多少孩子享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教材的背景知识,学生越学越愚钝,教师越教越难教。教师的行业形象不断受到家长、社会的质疑和贬损。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大县,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基数大(全县人口多、教师队伍大、学生底数大)如何从一个教育大县转变成一个教育强县,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让小学教育获得长效机制,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全县教育人应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观,开发学生沉睡的潜在能力(即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应该是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小学教育工作:一、树立素质教育评价观,把小学教育质量定位在“开发潜能、培养习惯”上。刘坚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应该说课改成在教师,而败在错误的领导”,这话不无道理。刘坚教授认为“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很有可能遭遇的仍然是过往模式的统测、统练、统考,仍然是旧有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升学考试制度都会减缓课程改革的进程”。刘坚教授说的这些现象,在我县岂止是“可能”而是客观的“存在”。观念一变天地宽,作为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校长、学区主任、教育局长要转变观念,做新课改实施的急先锋。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以人(学生)为本,把人的自身素质即潜能的开发,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奠基。目前,我县小学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排名,确切的说是学生考试分数排名,给学生、教师、学校造成很大压力,考什么,教什么,艺体教学弱化,甚至取消,三表(课程表、活动表、时间表)不能严格执行。课内外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科任教师整天和学生泡在教辅资料中练考卷。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些有远见的家长对小学教育失去希望,发展孩子兴趣爱好只能挤时间靠校外的特长培养班,学校中那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不是学校,而是校外特长培养班教育的结果。我们看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还能独立思考,举手如林,年级越高,质疑问难的精神越萎缩,课堂死气沉沉,校园缺乏歌声,只要放学钟声一响,孩子们放声呐喊、欢呼,一天校园“牢笼”生活的结束,正如有些家长所说,孩子从学校回来,一脸的疲惫,仿佛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了一天。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厌倦校园,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后续发展能力,这样的教育还有价值可言吗?我们建议:小学教育离高考相对较远,要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实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少点功利,多点远见。开足、开齐、教好国颁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教育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含量。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开发潜能,培养习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让孩子越活越坚强,而不是越活越脆弱。班主任要懂得管理艺术,培养孩子情商,让孩子学习做事做人,认识人生,认识生活环境,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减压。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一是让学生懂得条条道路通罗马,使思维变得宽广些;二是培养学生的原点意识,每遇到一个问题,多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源是什么?三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另辟蹊径”。四是要学会逆向推理。3、开展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使学生“精神”起来,由于考试压力,教辅资料泛滥成灾,经典图书却无人问津,课外阅读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做的权宜之计,要通过课外阅读,发展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想像世界,从而使小学教育真正走向内涵性、质量性发展。二、加强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新课改提倡教育家办学,小学校长应该是业务和管理上的行家里手,必须树立专家治校的战略眼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管理学校,带好队伍。作为小学校长必须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扑在教育一线,研究教育教学。不能为了迎合上级部门,为了政绩和个人利益,做出有违教育规律和办学方向的事情。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学校标语满天飞,口号震天响,但“标语口号”并没有内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失去教育诚信。小学校长不但要“出口”具体的管理艺术,教学策略,更要“出口”宏观的管理思想,教育观念。并且要让这种观念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可测可观的行为表现,在管理思想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思想,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一个好习惯,让学校教育的结果真正积淀内化成学生终身不忘的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的可继续发展提供成长的动力和素养。我们应该明确,开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