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炉临检停炉总结 1炉临检停炉总结本次停炉是由于1炉隔墙省煤器泄漏而进行的停炉。 由于临检时间短,要求我们这次停机后采用快速冷却的方式。 具体要求如下本次停机采用定参数停机,维持主汽压力9MPa,主汽温度535停机。 汽机打闸前,投入旁路系统,停机后锅炉侧继续降温降压,以降低汽包及各受热面温度,减少锅炉冷却时间。 主蒸汽降压速率为0.05MPa/min,主汽温降温速率为1.5/min,再热汽温2-2.5/min,汽温保持50以上的过热度。 汽包压力降到5MPa以下时,锅炉熄火。 停炉后汽包应上至最高可见水位,以防止汽包壁温差过大。 具体过程如下 1、22时04分开始定参数停机,主汽压力10.88MPa,主汽温度536,后屏过热器后烟温678,负荷75MW,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38。 2、22时57分汽机打闸,此时主汽压力9.89MPa,主汽温度500,后屏过热器后烟温570,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38,锅炉燃料量13.9,高旁调节阀开度88.5。 3、23时09分30秒,主汽压力8.76MPa,主汽温度492,后屏过热器后烟温478,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39.7,锅炉燃料量12,高旁调节阀开度72。 4、23时12分,主汽压力8.76MPa,主汽温度492,后屏过热器后烟温480,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38.8,锅炉燃料量10,高旁调节阀开度73.6。 5、23时38分,主汽压力7.17MPa,主汽温度473.7,后屏过热器后烟温353,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46,锅炉燃料量1.5,高旁调节阀开度12。 6、23时40分30秒锅炉熄火,主汽压力7.02MPa,主汽温度473.8,后屏过热器后烟温342.9,汽包上下壁1点温差47.2,锅炉燃料量0,高旁调节阀开度0。 从以上可以看出 1、汽机打闸后的第一阶段(22572309)主汽压降速率为0.09MPa/min,主汽温降速率为0.64/min,后屏过热器后烟气温降速率为7.36/min。 显然这一阶段的降压速率过大,在这一阶段内汽包上下壁温差增大1.7。 2、第二阶段(23092312)主汽压力、主汽温度、后屏过热器后烟气温度都没有变化,是稳定运行阶段,在这一阶段汽包上下壁温差减小了0.9。 3、第三阶段(23122338)主汽压降速率为0.06MPa/min,主汽温降速率为0.7/min,后屏过热器后烟气温降速率为4.9/min。 燃料量由10降低到1.5,高旁调节阀开度由73.6减少到12。 汽包上下壁温差增加了7.2。 显然这一阶段锅炉冷却过快,此时锅炉蓄热量逐渐减少,在同等条件下锅炉已经是在冷却,而且在高旁调节阀这么大的调整量下,降压速率仍很高。 总之这次锅炉临检停机快速冷却是失败的,责任首先在我,我认为这次方案是可行的,但由于没有经验在具体操作中对参数的控制心中无底,采用这种操作的意图没有使运行人员真正了解,造成运行人员无目的的进行调节,使他们误认为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降压,而忽视了控制降压速率的要求,对于降压速率对汽包壁上、下温差的影响认识不够。 而锅炉停炉过程中产生汽包壁上、下温差的原因是停炉过程中,主汽压力逐渐降低,主汽温度降低。 降压过程中,汽包上壁是微过热蒸汽对流放热,对流放热系数小,汽包上壁冷却效果差,壁温下降缓慢。 汽包下壁是饱和水,其对流放热系数高,汽包下壁很快接近新的饱和温度。 这样汽包上壁温度高于下壁温度,从而产生汽包上、下壁温差。 另外停炉过程中炉膛温度降低过快,不仅会使降压速度增大,还会使省煤器出口水温降低,进入汽包后造成下壁温度降低,增大上、下壁温差。 针对这次停炉过程我觉得在第一阶段,汽机打闸后,锅炉不应该再减少燃料量,因为在快速减负荷过程中燃料量已经降低很多,压力降低慢是因为炉膛内蓄热量大,应靠炉膛自身缓慢释放蓄热来降压。 如果压降过快还应增加燃料量,防止锅炉冷却过快,使汽包壁上、下温差增大。 而且在这一阶段降压速度过快达0.09MPa/min,大大超过了规定值。 第二阶段稳定运行阶段,保持参数稳定,汽包壁上、下温差逐渐减小。 因此在降参数过程中汽包壁上、下温差增大时,应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使汽包下壁温度稳定,上壁温度逐渐降低,以缩小温差。 第三阶段降压速度仍然很快0.06MPa/min,同时旁路调节门开度减小了52,说明这一阶段炉膛冷却速度更快,汽压降低和炉内冷却双重作用使汽包壁温差急剧增大。 如果这一情况发现及时,适当增大燃料量稳定压力运行一段时间,汽包壁上下温差还能减小。 另外本次停炉原计划是要进行快速冷却的,由于汽包上、下壁温差过大,而没有进行快速通风冷却,在这里有必要对汽包壁温差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以后能够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次停炉汽包壁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省煤器泄漏造成停炉后汽水系统压力下降过快,汽压下降汽包内汽水饱和温度随之下降,由于汽包下壁冷却条件较上壁好得多,使得下壁温度很快接近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而上壁温度却降低很慢从而形成上下壁温差。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停炉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汽包上下壁温差,如前面所述停炉时汽包上下壁温差已达到47,加上在停炉后降温降压过程中形成的温差,使得停炉后汽包壁温差更大。 汽包壁温差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停炉后汽包水位偏低或补水频繁。 停炉后由于炉水中汽泡含量逐渐减少以及热胀冷缩的原因,使得汽包水位逐渐下降,使汽包上半部分须散热量增加而下半部分须散热量减少,从而使汽包壁温差增大;如果频繁进行补水会使省煤器内温度更低的水进入汽包,一方面使汽包内水温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使汽包内的水产生扰动,使汽包下壁温度下降更快,从而加大汽包上下壁温差。 这次汽包壁温差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除氧器内水温保持过低一直在80左右,除氧器再沸腾投入过小。 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以后我们如果再遇到“四管”泄漏需要快速冷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尽可能采用滑参数停炉方式进行停炉,若考虑到汽轮机保持热态,我觉得以后我们仍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降压及锅炉冷却速度,充分考虑锅炉蓄热量的影响,旁路调节为辅助调压方式。 避免采用大幅降低燃料量,靠减小旁路调节门开度的方法来控制降压速度。 如发现汽包壁温差增大时,则应减慢降压速度,并根据情况尽量滑至更低的参数后停炉。 在停炉之前,如果汽包壁温差偏大,则在熄火前,维持原参数运行一段时间,消除在滑参数停炉过程中形成的部分汽包壁温差。 2、熄火后通风5分钟后,立即停运吸送风机,严密关闭各人孔门、看火孔、打焦孔、各风烟档板,以免炉膛降温过快,使汽包壁温差增大。 3、停炉后汽包内尽量上至满水状态,使整个汽包内充满水,既能提高锅炉冷却速度,又能有效地防止汽包壁温差增大。 由于我们的水位计指示在+300mm时汽包内部还有650mm的高度,因此水位上至+300mm时仍可继续上水,但在后期应缓慢小流量进行上水,注意观察汽包各上壁温度,如发现降低过快立即停止进水。 防止水进入炉顶饱和蒸汽集箱及过热器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4、停炉后严密关闭汽水系统各门,防止锅炉降压过快,造成汽包壁温差增大。 5、停炉4-6h后,可开启引风机入口档板,炉膛及水平烟道各人孔门进行自然通风,并进行必要的上水和放水,加强汽包壁温差的监视。 锅炉放水和上水时应操作缓慢,放水可采用定排程控进行,严禁放水和上水同时进行。 6、停炉8-10h后,锅炉再上水放水一次,如果汽包壁温差小于40,可启动吸风机进行强制通风,并增加放水上水次数。 在冷却后期,如果汽包壁温差小于50,可在保持尽量高的水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生招聘面试题集与答案
- 蜂蜜吸管包装管理办法
- 2025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手册与模拟题集
- 2025年血栓防控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执业护士证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户投诉处理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商品销售(推销实务)-市场营销-财经商贸大类
- 合法的私人借款合同样式5篇
- 衡水市养老金管理办法
- 车间安全考试试卷测试题及答案
- 营养计划资金管理办法
- 体验单元 《分类与打包》课件 2025-2026学年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 氯化钾使用护理课件
- 2023年重庆市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
-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课件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打印版带翻译
- 山东省青岛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健康的情绪表达 全国通用(共16张PPT)
-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 电力系统分析孙淑琴案例吉玲power程序实验指导书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适合微电子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