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G40 单位代码: 10335 密 级: 学 号: 21103009 硕士学位论文中文论文题目 :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 英文论文题目:A Study on The Flow of Teach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申请人姓名: 李晓伟 指导教师: 杨明 合作导师: 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 所在学院: 教育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13/6/1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评阅人1: 评阅人2: 评阅人3: 评阅人4: 评阅人5: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员1: 委员2: 委员3: 委员4: 委员5: 答辩日期: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浙江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浙江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致谢白驹过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几多感慨。两年的时光,不仅带给了我学识上的进步,更使我得到心灵的成长,让我更加坚定和更有担当。值此论文完稿之际,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杨明老师。从论文选题、提纲拟定到写作开展,直至最终多次的调整,杨老师对本文的文字、结构,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热忱,并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不时的督促和悉心的指导,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也不吝给予诚切的教导,并以身作则,以认真严谨的治学、处事之道,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懂得如何更加科学地做好统筹安排,如何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感谢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老师们两年来对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我有了更多成长。感谢吴华老师、阎亚军老师在我论文开题以及预答辩中给予我的宝贵建议,感谢老师们对我这两年的教导。感谢同窗两载的同学们,他们在这两年里给了我许多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室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无论是否在身边,你们的话语都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最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你们不辞辛苦,无怨无悔,默默付出,想到你们的支持,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会心存希望,想到你们的期盼,我就获得了向上向前的力量。在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时候,谨请二老放心安心! 在浙大的这两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杭州是座美丽又幸福的城市,浙大是座厚重又亲切的殿堂。人生新起点,期待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李晓伟 2013年6月于浙大求是园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中文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特别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师资合理流动是一项重要举措。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制约县域内城乡与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县域内经济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教育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整体的质量。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单向上位流动态势,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加剧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的稀缺,使得教育的不公平和失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状况,推进教师流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势在必行。教师流动能缩县域内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师资差距,优化教师队伍,进而实现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我国教师流动已经在各地普遍开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流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浙江省嘉善县教师流动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2010年推行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多元互动、城乡一体等教师流动措施的成效初步显现,嘉善的教师流动实践对于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缘由,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价值诉求和研究的思路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教育公平理论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价值导向,人力资源理论为教师流动的特点提供解释的依据,人才流动理论充分说明了教师合理流动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以浙江省嘉善县教师流动为实践案例,分析该案例,为教师流动的实施提供直观感性的真实材料。第四部分,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背景和独特性进行了剖析和反思。第五部分,阐述教师流动现状、问题和促成教师流动的原因。第六部分,为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提供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县域;教师流动;教育均衡;教育公平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party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emphasized that education equity must be promoted vigorously an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must be allocated rationally. S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still the strategic task of Chinas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flow of teache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unbalanced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is the factor that constraint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mong Chinas regional and urban-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gap among regional economies and urban-rural areas has widened the education disparity. And these have affecte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upper flowing situation presented a one-way flow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is unreasonable teachers flowing aggravates the scarce of quality teachers between rural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which makes education unfair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into a vicious spiral.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configuration status of teacher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rational flow of teachers and make it 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ized are imperative, so as to narrow the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ptimize teaching tea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Chinas flow of teachers has generally carried out in the country, and also has gained some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flow of teachers of Jiash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ilot,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2010,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measures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of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ave shown some success. Ideas and methods that come from the flow of teachers in Jiashan county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value.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research reason,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research valu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about the flow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equity theory provid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rational flow of teachers.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provides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The theory of talent flow shows that reasonable flow is positive not only to schools but also to teachers,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low of teachers. The third part, takes the flow of teachers in Jiash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to provide authentic materials which could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flow of teachers well. The fourth part, analyze and reflects the background and unique of Chinas flow of teach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The fifth part, sets forth the pres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The sixth part, offers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flow of teach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 in the county.Keywords: county; the flow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balance; educational equity目次中文摘要1ABSTRACT2目次41 导论61.1 问题的提出61.2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的意义81.2.1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的理论意义81.2.2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的实践意义91.3 文献综述101.3.1 教师流动的现状和问题研究101.3.2 教师流动的原因研究111.3.3 教师流动的结果研究121.3.4 教师流动的策略研究121.3.5 教师流动的比较研究13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71.4.1 研究思路171.4.2 研究方法171.5 概念界定171.5.1 县域181.5.2 义务教育181.5.3 教师流动182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212.1 教育公平理论212.2 人力资本理论232.3 人才流动理论243 浙江省嘉善县教师流动实践分析293.1 嘉善县教育概况293.2 嘉善县教师流动现状和问题303.3 嘉善县教师流动举措323.3.1 多元互动,分类交流323.3.2 完善教师流动的机制3 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引导教师有序流动3 建立政策驱动机制3 建立后续跟进管理机制364 教师流动的特殊性分析384.1 教师流动与人口流动异同点分析384.2 “以县为主”体制下教师流动特点分析404.3 校际差距缩小视野中的教师流动424.4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教师流动434.5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师流动445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现状、问题及原因465.1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现状465.1.1 教师流动日益频繁465.1.2 教师流动方式多样465.2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485.2.1 教师流失现象严重485.2.2 教师流动存在城乡不均衡问题485.2.3 教师流动的校际差异问题495.2.4 年轻优质教师流动性大,造成薄弱学校师资结构老化505.2.5 教师流动的人事纠纷问题505.3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515.3.1 追逐物质利益515.3.2 回避工作压力525.3.3 非民主管理机制的驱动546 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建议556.1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566.1.1 树立人本理念,流动最终目的是为了人566.1.2 人本理念的外化566.2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师资流入流出机制576.2.1 完善教师流入机制576.2.2 健全教师流出机制586.3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定期交流、双向交流的流动机制586.3.1 政府主导586.3.2 流动机制明确,具有可操作性596.4 完善教师流动激励机制和流动教师评价机制596.4.1 形成教师激励机制606.4.2 建立全面、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制度606.5 健全教师流动监督保障机制606.5.1 有效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616.5.2 监督流动教师福利待遇的落实情况616.6 建立落后地区教师流动补偿机制616.6.1 明确补贴的数额,保障教师的权益616.6.2 设立补贴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补贴到位626.6.3 保证补贴资金发放到教师手中62结语63参考文献641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而言,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关系着全体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教育优良的风气。但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引人注意问题,教育发展逐渐显现出城乡、区域、校际和阶层之间的不均衡,由此引发普遍的择校现象。义务教育的重要战略资源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由于城乡经济、教育的“二元”结构,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纷纷向城镇学校流动,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拉大了城乡间教师资源的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薄弱学校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为扭转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局面,界定教师流动的概念范畴,探索教师流动问题的成因,引导教师进行合理流动,是探明问题的基础。通过制定指引教师流动的政策,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使既有的教师资源通过合理流动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教师资源配置非均衡的现象和问题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并因而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问题。教师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均衡配置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许多地区的薄弱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现象,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当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流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流动机制不完善,更多采取行政强制性的“威逼”和政策诱导性的“利诱”手段来促进教师流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流动积极性低的问题。通过对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构建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才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公平。当前人们对教师流动的研究多集中在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流动方面,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在整个教师流动中突出地体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体现义务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的强制性和公益性。 曹淑江.论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的公益性、学校的非营利性与教育市场化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21-24.义务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更应体现教育公平取向。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依法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在不同学校和地区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差距,这些现象发展到今天,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包括师资在内的教育资源成为摆在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这意味着在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关键诉求的情况下,作为制度安排的教师流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局部尝试后,将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制度变迁往往会面对诸多阻力,教师流动机制的建构也不例外,如何充分认识建构教师流动机制的困难,通过建构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稳步推进教师流动,合理整合配置教师资源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但是大都着重于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分布非均衡的程度在进一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发展进程,要实现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重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安排教师流动工作。目前,社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教师队伍现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小学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使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探索建立师资的培养与流动机制,合理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改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探索定期安排新教师和名优教师在薄弱学校执教,并使之制度化,组织优质师资到薄弱学校任教,或组织优质师资轮流到薄弱学校挂职锻炼等措施,一方面可以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教育水平,另外,教师在流动过程中也能得到锻炼因此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促进教师流动。教师流动还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成不变的教育工作环境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流动,变换教育工作的环境,新环境的变化,对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积极作用。 教师流动可使城乡区域间的学校优质师资配置更均衡,大大减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使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师资带来的好处,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特别是农村和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共享优质教师资源,从中获得更大的受益,缓解乃至消除择校现象,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流动对于教育的受益者学生以及家长来说,是促进高质量教育均衡的一项举措,其效果是满足更多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师资配置合理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必然也会提升。1.2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意义1.2.1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的理论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研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合理流动的问题与对策,是为了能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管理本地区教师流动工作,从而促进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有关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政策,但是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现状来看,教师单向、无序流动的现象依然突出,造成了薄弱学校和落后地区的师资较为匮乏的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师流动往往流于形式化,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为了流动而流动,造成教师流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也很明显。本文旨在为促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提供系统的、可行的、有效的建议。在认识上为促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流动,改善师资配置现状,实现县域内高质量的教育均衡理清思路;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的教师流动策略提供借鉴,从而使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更加合理、有序、健康地流动,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扫除障碍。使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有全局观和可操作性,既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又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合理引导,发挥确保公平公正的作用;既需要建立促进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又需要建立保障教师流动的教师流动保障体系;既需要确保流动政策落实执行的监督机制,又需要使教师流动取得实效的教师流动绩效考评机制。 朱霞.教师的流动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总之,有了理论上的指导,探索出促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路径,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必将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有益于教育均衡发展。1.2.2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研究的实践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镇,从薄弱学校流向优质学校,从非重点校流向重点校。这就造成了师资配置的马太效应,优质师资在重点学校、优质学校和城镇学校聚集。而非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师资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务结构等方面与前者存在明显差距。教师的“趋利、趋上”流动使之形成恶性循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使师资配置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这种畸形的师资配置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会引发其他诸多问题。因此,在优质师资有限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实现师资使用效益最大化,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县域内教师流动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在年龄、学历、性别、专业来源等方面的构成状态,较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队伍的质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制度等条件的制约,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不尽人意。第一,年龄结构问题,山区薄弱学校教师的老龄化问题突出。第二,教师专业结构与学校所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农村学校中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师就非常短缺。第三,学历和职称结构问题,城乡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师资非均衡配置,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均衡地发展。为促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流动,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师资,这种做法既可以使城镇的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又可以使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通过流动获得新的教学理念,逐步缩小师资队伍方面的存在的各种差距。第二,县域内教师流动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合理安排教师流动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库克的创造力曲线理论,在固定不变的环境里,人的创造力会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教师的流动可以为教师经常变换教育教学工作环境提供机会,通过环境变化使得教师创造力的再次升高。 宋辅英.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教师流动也能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一个教师长时间在一所学校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环境带来的好奇和兴趣会随时间逐渐降低,工作热情下降,情绪会变得焦虑,会出现紧张、精神不振等状况。教师流动为教师调节心态和变化环境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免除职业倦怠带来的困扰。第三县域内教师流动研究能够增强学校的活力。学校的师资结构在教师流动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不断更新的师资队伍,可以增加学校的活力。组织寿命理论指出,科研组织中共同工作的人员在1.5-5年期间内的信息沟通水平最高,取得的成果也最大。 宋辅英.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这说明学校中的教师也需要定期变化,来保证学校教师之间信息沟通水平处在较高水平,取得更多教育教学成果,并以此增强义务教育学校的创造力和活力。第四,县域内教师流动研究能够缓解择校问题。中小学“择校热”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具体表现在农村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班级规模小,学生人数少,而在城镇和优质的学校则出现了学生集中,学生家长宁愿花高昂的费用也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接受教育。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配置不均衡是造成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缺乏政府引导的师资流动,师资单向、无序流动,师资配置使用的两极分化,使得优质师资集中在好学校。择校本质是择师,因此,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在县域内实现师资合理流动,能够促进优秀师资在县域内的流动,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进而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如此,择校现象自然会得到缓解,由择校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会消失。 1.3 文献综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师流动的现象和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地区进行了教师流动的实践,许多学者就教师流动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综合起来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师流动的现状和问题、流动原因、流动结果、流动策略以及教师流动的比较研究等。1.3.1 教师流动的现状和问题研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研究方面,教师流动的方向呈现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势,教师流动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流动动力不足、管理滞后等方面。陈阳(2007)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流动比例比较低,流动盲目无序,流动走向单一失衡。 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许烜(2006)以知识人假设和人力资源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教师流动的特点,中青年教师流动占据教师流动的主体地位;流动的教师男女比例相当;流动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流动的教师大多为高考科目教师;以教育系统内部内流动为主,流失的主要流向是升学、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待遇好的企业; 许恒.中学教师流动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3月.张大友(2006)认为教师流动的问题表现在:缺乏理论指导,教师对于流动有抵触,教师流动管理措施滞后、缺乏实效等问题。訾敬(2009)对山东莘县的研究发现教师流动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年教师流失非常严重。 张大友.教师合理流动的几点思考J.西大学学报,2006(12).孟令熙(2004)研究发现教师流动存在失衡、无序和人才逆流动现象。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张拴云(2005)一些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学校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使学生涌向城区,学校里只剩下“不好”的老师和“不好”的学生,教师缺少工作积极性,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张栓云.合理化教师流动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7(2).1.3.2 教师流动的原因研究在教师流动的原因上,大部分学者认为造成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经济、管理、个人、制度和观念几点上。李腾云(2006)认为教师流动的原因包括:物质待遇、发展空间和管理体制。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邱乌兰吉亚(2005)将不合理教师流动的原因归结为经济、管理和个人三个方面。周洪新(2003)认为以下因素促使教师流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人事制度和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 邱乌兰吉亚.呼和浩特市中学教师流动述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张大友(2006)将教师流动的原因归为: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缺乏及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师资流动制度、缺乏对师资流动的理性认识。钱朴(2006)认为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制度化的运作。教师流动规模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以及是否可以多样化,则无疑受到各种规制和条款的制约。 钱朴.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6).邵学伦(2002)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模式,即我们的优质师资相对十分缺乏,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倾向于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 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所以,人们将这部分优质师资集中起来,许多非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也被抽调到优质学校,同时,又将缺乏教学技能和经验的新人派到这些学校,等他们成熟起来的时候又调回,是这种管理模式促成了教师流动。孟令熙(2004)认为教师的年龄、专业、职称、性别、性格、生理特点和兴趣等,是促成其流动的主要因素。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曲阜师大学学报,2004(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安排教师流动工作时,应合理利用上述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激发教师流动的动机,从而解决教师不合理流动带来的师资配置两极分化的问题。这里的教师不合理流动指的是对教育均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由教师流动“趋利、趋上”而导致的教师单向上位的流动1.3.3 教师流动的结果研究大多数学者对教师流动的结果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教师流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学校活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也有的指出了不合理流动的弊端。就教师流动积极性影响方面,缺乏系统考虑、统筹安排的教师流动会造成使教师流动随意化,甚至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藏其胜(2007)认为,教师流动可以促进学校内部循环;促使教师待遇提高;使得教育人才的流动能够更加便利;增加了后来者选择的渠道;使学校的管理思想发生改变。 藏其胜.论教师流动的内在动机及其引导机制J.云南高教研究,2006(1).丛珊珊(2009)认为通过不同学校间教师流动,使教师处于新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面对新的学生,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也能激励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既能够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 丛珊珊.从中小学教师校际换岗看优化教师资源配置J.教书育人,2009(10).陈阳(2007)认为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加剧了教师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有碍教育公平。 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李腾云(2006)认为不合理流动加大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有关研究肯定了教师流动的积极作用,在制定教师流动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如何使教师流动的正面效应得到发挥,避免不合理流动的弊端。1.3.4 教师流动的策略研究在教师流动策略研究方面,学者们在建构教师流动机制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保障物质利益、流动激励约束机制、流动监督机制、流动配套保障机制、流动绩效考评机制等。许烜(2006)认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待遇,缩小区域间教师收入差距;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将绩效工资与效率工资结合起来; 许恒.中学教师流动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完善教师聘用制度。邱乌兰吉亚(2005)建议适时取消重点学校制度。 邱乌兰吉亚.呼和浩特市中学教师流动述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孟令熙(2004)提出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学校建设、落实教师聘任制等策略。汪丞(2006)认为定期流动制度使教师流动呈现良性动态平衡,在逐步实现各校师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教师质量。 汪丞.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顾荣如(2004)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将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采用核编定岗、全员聘任、政策引导、有计划引进等措施来健全制度。 顾荣如.将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J.中小学管理,2004(3).教师流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从保障物质利益、激励约束机制、流动监督机制、流动配套保障机制、流动绩效考评机制等方面来加强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除了以上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主要是对在教师流动方面已经进行实践并取得一定效果和影响的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实践进行借鉴。比如苏文静(2011)研究了日本政府自二战以来实行的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使得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成为日本教师流动的核心,中国较日本在教育领域发展更为不均衡,因此在教师流动方面还应采取更为积极地政策。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李清青(2010)对比了日本和法国的教师流动,认为日本更多运用行政命令等硬性手段促进教师流动,而法国则通过规范师资标准等柔性手段进行管理。 李清青.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对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文认为学习国外的经验是提高我国教师流动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我国许多地方也学习了很多好的国外的方法,比如轮岗制、定期交流制度、对口支援等,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应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合的、好的办法应使之制度化,甚至法制化,对于不适应本地情况的方法,应当客观对待,以免造成食洋不化的问题。1.3.5 教师流动的比较研究日本在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方面是走在前列的国家,在具体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它推行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学者对日本教师流动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期交流制度的初衷、内容、成效以及日本教师流动机制的特点等。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施较早,主要是在在义务教育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及特殊学校)实施,由政府主导进行全员教师轮岗交流,教师的流动有很强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真正实施是在50年代中期,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教师流动的规章制度,如1954 年的偏远地教育振兴法中规定市、町、村需要“协助解决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及员工的住房、交通及其他生活福利,应采取一定的的措施”。到上世纪 60 年代初,该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沿用至今。朱超华、姚侃(2007)将日本实施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初衷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持校际之间动态的师资平衡;(2)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积累教学经验;(3)打破人事固化状态,增强办学的活力。 朱超华,姚侃.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从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中得到的启示J.广东教育2007(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已经十分成熟,其也对促进日本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校际之间教育差距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日本在师资均衡程度,乃至教育质量方面,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孔凡琴(2007)概括了日本教师流动机制的主要特点。第一,以政府为主导。日本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在政府主导下操作的,政府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教师流动的对象、流动范围和频率等方面进行规定。第二,管理方式手段明确,并具有灵活性。政府在主导教师流动的同时,对于教师流动的管理方法做出明确具体地规定,如规定教师流动的频率为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大部分县的中小学校长一般3至5年变更一次学校。又如1995年的资料显示,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时间不满6年的教师比率为76.3%。 孔凡琴.日本小学教师的流动特点及对我国小学管理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1).在流动程序方面,具体程序包括:(1)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上旬,依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发布下年度的教师定期交流的实施要旨;(2)全体教师都必须填写一份调查表,其中诸如流动意向等的内容;(3)在充分尊重教师本人意愿并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的前提下,由校长来决定流动教师,并报请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4)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进行流动的人员;(5)在下一学期开学之前,进行交流的教师要全部到位。日本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流动的政策支持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来消除流动的障碍,对向偏僻边远地区学校流动教师给予各种补贴,包括单身地区补贴、寒冷地区补贴、偏僻地区补贴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流动的积极性。李丹(2006)概述了二战后美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其中包括了教师流动的举措。美国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和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以促进教师均衡流动。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州拥有基础教育管理权力,由于各州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各州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美国各州和学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必然会造成各州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不均衡。为了实现师资共享,促进教师人才的流动以及师资均衡分布,实施了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证制,从而打破了各州和校际间教师流动的壁垒,促进了师资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进而实现师资的共享。 李丹.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韩国也是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起步较早的国家,且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在韩国法律将教师划分为公务员,这一点和日本做法相同。韩国中小学教师的定期互换交流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教师积极性,优化师资结构,同时教师的互换交流也会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对于韩国教师流动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教师互换制度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主要启示。汪丞(2012)梳理了韩国教师流动的背后原因,指出韩国实践是在教育失衡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上世纪70年代,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