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安排意图(引入)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回忆)绪言中分子论和原子论回忆知识点由原本的知识点引出新课,便于学生理解。(提问)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物质是有微观粒子构成的。 引出新课标题。(设问)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如何证明?预习、思考、回答问题。带有疑问,启迪思维(讲解)科学技术证明物质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1、列举生活中事例证明分子存在。2、讨论得出假设:物质由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构成由更多实例激发兴趣,进一步思考。(新课) 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阅读)教材P48-50页播放幻灯片:分子太小了阅读、观察、对比由图片形象直观理解分子很小。2、分子的运动(探究实验)品红的扩散分别在两只试管中加等量入热水和冰水,并向中分别滴加两滴品红溶液。(组织讨论)1. 为什么会这样? 2.为什么不同温度的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回答:分子是在不停地运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1、(演示、分组)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 有什么现象呢?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闻到刺鼻的气味。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知道:酚酞遇氨水变红为后面作铺垫。2、(演示、分组)在烧杯C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C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过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B有何现象? 回答:A变红,B不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问)上述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假设:1、A烧杯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烧杯无关;2、大烧杯壁一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烧杯C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及推理能力(提问)这些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怎样呢?实验探究:1、在洁净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2、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3、另取两只烧杯替代A和C。一只中的溶液与A相同,另一只用蒸馏水,同时罩入大烧杯内,观察现象。获得结论: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C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颜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养成实践证明理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分子间有间隔(提问)为什么大量的气体可以压缩于钢瓶中?等质量的水在不同状态时,所占体积有何不同?物质热胀冷缩实质上改变的是什么?1、 讨论结合PPT图片(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分子间隔)2、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由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新知便于学生理解。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物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1、学生讨论、分析2、展示结论以旧知引出新知,从新知的角度理解旧知,加深学生的理解。三、总结分子特点(引导归纳)分子的特点得出:1、分子质量、体积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相同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思考)试从微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得出结论:1、变化本质区别: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物质的本质区别:构成分子的种类随堂巩固知识四、随堂练习1.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由原子构成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五、教学反思本课题的教学,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的设计,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