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doc_第1页
国际贸易教案.doc_第2页
国际贸易教案.doc_第3页
国际贸易教案.doc_第4页
国际贸易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国际贸易教案第一章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一节 导论一、课程说明理论性与实践性比较强专业基础课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过程2、国际贸易理论3、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4、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三、本课程的重要性举例:1、鸦片战争2、第二次世界大战3、建国后60年我的外贸的发展4、中美贸易摩擦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或服务交换活动的总称(二)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1、剩余产品2、国家的出现二、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一)资本主义之前1、原始社会时期初期:没有国际贸易末期:产生最初的小范围的国际贸易2、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贸易中心:腓尼基、埃及、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商品:奢侈品 奴隶3、封建社会时期初期: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不多中后期:有了较大的发展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奢侈品为主(二)资本主义之后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形成真正世界范围的国际贸易贸易中心几度转移奢侈品、工业原料和食品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760年187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纺织品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1870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19141938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产品内贸易北北贸易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3)国际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4)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一)含义(二)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对外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技术或劳务的交换活动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1)个体与整体的关系(2)分析的角度不同3、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二、国际贸易的分类(一)按照货物流向不同(1)进口贸易 ( Import Trade )(2)出口贸易 ( Export Trade )(3)过境贸易 ( Transit Trade )(4)再进口贸易 ( Re-Import Trade )(5)再出口贸易 ( Re-Export Trade )(二)按照划分进出口的标准1、总贸易 ( General Trade )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 总进口: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总出口: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中国、美国、日本(二)按照划分进出口的标准2、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 ) 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 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3、二者的区别 统计的口径可能不一致 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而不计入专门贸易 说明的问题不同 国境与关境 国境=关境 国境关境总贸易体系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专门贸易体系说明的是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的意义(三)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1、有形贸易( Tangible Goods Trade )2、无形贸易( Intangible Goods Trade )3.两者的区别统计方面4、无形贸易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形式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服务 以“自然人流动”方式提供服务 (四)按照有无第三方参与1、直接贸易( 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2、间接贸易( In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3、转口贸易( Entrepo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则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有第三国的商人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而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运送;过境贸易无第三国的商人参与。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费等。 转口贸易属于间接贸易;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五)按照结汇方式的不同1、现汇贸易(Spot Exchange Trade) 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 )三、国际贸易的指标(一)贸易额与贸易量1、对外贸易额 又称对外贸易值,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的价值或金额。 一般以本国货币或国际通用货币来表示 对外贸易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进口额(CIF)出口额(FOB)世界进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2、对外贸易量 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来计算的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的换算公式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二)贸易差额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状况时间 贸易顺差 2004 320亿美元2005 1019亿美元2006 1770亿美元2007 2618亿美元2008 2955亿美元贸易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 给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口实,导致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使中国的经济过分的依赖外资 给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三)贸易条件与对外贸易依存度1、贸易条件(1)含义 一国出口商品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的多少贸易条件(进出口交换比价) =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2)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N=1 贸易条件不变 N1 贸易条件改善 N KA/LA,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k-abundant),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l-abundant)即A国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 图3-1 要素丰裕度 另一种方法是价格定义法在A、B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A/wA和 rB/ wB,而且有rA/wA rB/ wB,就可以认为相对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为劳动丰裕型国家。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生产技术的变化会使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二是消费偏好变化会使消费商品数量改变,从而使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 要素丰裕或要素稀缺程度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有很大区别。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 6、要素比例与要素密集度(1)要素比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2)要素密集型产品:若某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K/L)大于另一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则前一商品为K要素密集型产品,后者为L要素密集型产品。三、假设前提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3、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5、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6、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7、两国的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是完全的。8、各国内生产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国际间不行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四、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H-O原理 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应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引理: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供给丰裕的要素,进口的是本国供给不足的要素。五、H-O理论理论分析及图解n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n 各国商品价格不同是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n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六、H-O原理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1、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2、要素投入不同七、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提出1941年 萨缪尔森和斯托尔珀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2、内容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3、引论(1)国际贸易将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2)是对贸易保护行为的一种解释: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或收入。(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提出1948年 萨缪尔森国际贸易与要素均等化2、理论内容: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举例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中国 劳动力丰富 资本稀缺美国 资本丰富 劳动力稀缺 俄林认为这是一种趋势,萨缪尔森则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它是一种必然。即在一些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格局如何,两国工人将得到相同的工资,单位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入。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 该定理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也可以改善各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三)雷布钦斯基定理 1955年 要素禀赋与相对要素价格 解决的问题:一国生产要素的增加对该国产出和外贸的影响。 命题: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世界,若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则一国某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定理形成的原因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不变,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变。若增加劳动要素的供给,则为使新增劳动就业,并保持两种产品的要素比例不变的唯一方法就是:将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部分资本以及小部分劳动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最终出现雷布钦斯基定理的结论。国际贸易两大著名放大效应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 雷布钦斯基定理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化的放大效应八、评价 通过分析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并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入的影响,以及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产量和贸易的影响; 仅从要素禀赋出发,忽略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是一个静态理论; 诸多假定条件的存在使其现实性受到约束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验证的提出 瓦西里里昂惕夫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53年 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再审查1956年 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二、里昂惕夫的验证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 然而,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验证图表验证结论 里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外贸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H-O理论恰好相反,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二、其他对H-O原理的验证(一)对美国贸易状况的验证 里昂惕夫:1956年再次验证,证实了谜的存在。 鲍得温:1962年美国的数据 威特尼:1899年美国的数据 1951年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要量验证图表对美国贸易结构验证的总结 学者 数据年份 (Kx/Lx)/(Ky/Ly) = (H-O预测:1) 威特尼(1968) 1899 1.12 里昂惕夫(1954) 1947 0.77 里昂惕夫(1956) 1951 0.94 (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鲍德温(1971) 1958/62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斯特那得和马斯克斯(1981) 1972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二、其他对H-O原理的验证(二)对其他国家的验证 建元正弘、市村真一:1959年验证日本的贸易结构,验证了H-O理论。 沃尔:对美加贸易进行分析,证实了谜的存在。 巴哈德瓦齐:1962年对印度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是,对美国的贸易证实了谜的存在。验证图表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当时的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三倍,因此在计算美国工人的人数时应该将美国实际工人数乘以三倍。这样按照生产效率计算的美国工人数与美国的资本量之比,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就成了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2、人力资本的差异 人力资本是指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费用等开支。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基辛、凯能和鲍得温等认为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而没有包括人力资本,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将很明显地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美国产品包含更多的人力资本。3、贸易壁垒的存在 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引起的,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理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4、未考虑自然资源n 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忽略了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等。实际上有些产品既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n 如果考虑自然资源在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的作用,就可以解释谜的存在。n 可以解释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的贸易结构中的谜。5、要素密集型逆转 要素密集型逆转: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当某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较大时,该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这时就很容易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要素禀赋理论和价格均等化说所揭示的规律都无法实现。6、要素需求逆转 该理论显示了消费偏好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有比较优势,而且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则要素禀赋理论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习题 电视机的生产是资本密集的,每台电视机的生产需要20单位资本与4单位土地,它的单价是60美元;大米生产是土地密集的,每500克大米的生产需要1单位资本与4单位土地,其单价是4美元。 如果本国有120单位资本和2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单位资本和50单位土地,根据H-O理论,两国贸易模式如何? 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中的两国贸易模式会不同于预测?第四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一、可获得性说1、提出克拉维斯 1956年可获得性与其对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2、主要观点 各国对某种商品的获得可能性的不同,即可获得与不可获得的区别,或者说是供给弹性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原因 由供给弹性不同而造成的产品可获得性的差别是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拥有较强的可获得性,主要是因为该国拥有某些独特的经济资源 各国应出口可获得性强的产品,而进口可获得性弱的产品二、劳动熟练说 1、提出里昂惕夫首先提出基辛 1966年劳动技能与比较利益2、主要观点 劳动熟练程度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人力资本说 (1)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2)主要观点 强调把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去,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H-O原理的 3、理论逻辑四、研究开发要素说 1、提出 基辛、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素与国际投资2、主要观点 研究开发要素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开发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而研究开发要素比重小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较弱五、需求偏好相似说 1、提出 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贸易与变化2、主要观点 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认为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而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六、规模报酬递增说 1、提出克鲁格曼 艾瀚南 20世纪70年代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2、主要观点 认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而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七、技术差距说 1、提出 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首创,1961年在牛津经济论丛:10月号上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2、主要观点 说明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技术差距论图解(胡弗鲍尔) 需求滞后: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反应滞后 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 规模效益; 贸易壁垒; 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掌握滞后取决于: 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 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 R&D经费; 技术基础; 生产条件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等八、产品生命周期说 1、提出 弗农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国际投资与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该理论,后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完善。2、主要观点: 通过引进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贸易流向变化以及产品要素密集比例的变化,从而说明制成品贸易的原因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新产品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是新发明。需求主要来自本国市场,生产也主要是针对本国需求。因此,基本上没有出口。(技术是关键) 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增加。发明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摹仿并掌握技术并开始在本国生产。(资本是关键) 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秘密,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劳动成本是关键)生命周期理论的图解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图,因为: 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期较长;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退出新产品,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 换而言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对模仿国是不利的。九、原料周期说 1、提出梅基、罗宾斯 1978年提出2、主要观点 以原料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化来解释原料贸易规模的学说,从原料周期来看,初级产品在其生命前期由发展中国家生产,但最终会被发达国家用人工合成材料或高技术替代品取代 3、初级原料生命周期3个阶段 派生需求繁荣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上占有优势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传统原料出口国市场地位削弱合成或研究与开发的介入阶段发达国家取代传统原料出口国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内部市场是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间形成的交易机制。 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一)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2、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二)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特点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生产区位不同 制造时间不同(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差异产品又可以分为: 垂直差异产品 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 质量相同,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但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三)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1、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2、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定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同类产品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为同类产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i=1.0|(XiMi)|/(XiMi) (0B1)(Bi 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i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进口量 ) 由以上公式可知: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1、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2、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3、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n 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n 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n 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n 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五、产业内贸易理论内容(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 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 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经验性研究佛丹恩、迈凯利、巴拉萨,考基玛等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性研究格鲁贝尔、劳尔德等二、形成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 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 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 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 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第三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1947 )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 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该揭示一国某个行业或企业为什么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并取得垄断地位。 国家竞争优势: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行业在一定领域内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一、“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工作、每一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一国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生产率根植于一国和地区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这一框架在结构上如同一枚由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的钻石,因而通常被称为“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一)决定因素1. 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 basic 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