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学时xin_第1页
血液生理学时xin_第2页
血液生理学时xin_第3页
血液生理学时xin_第4页
血液生理学时xi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主讲教师:唐 琼,血液定义:是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的流体组织,由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形成动物进化中出现 多细胞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血液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防御和保护 生理性止血 缓冲功能(稳定PH值) 维持体温恒定,内环境稳态,概 述,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体液和内环境,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血细胞生理,三、生理性止血,四、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血量,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 液,血 浆,水(91%92%),晶体物质:无机电解质,有机小分子,血浆蛋白,白蛋白 (A) (白球比)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F),血细胞(40 % -50%),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Plasma),1、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液的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量(血容量blood volume ) 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 7%8%(失血比例及影响)血细胞比重(相对质量密度) 一定体积血细胞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分类: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功能:载体运输(脂溶性物质,激素及药物等)营养功能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抵御病原微生物参与抗凝、凝血和纤溶,比重(相对质量密度 ),血液的粘度(viscosity),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液的pH值,比重 全血 1.050-1.060 红细胞 1.090-1.092 血浆 1.025-1.03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 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Rho(D)血型,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及Rh阴性率高的地区作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 男1.052 女1.050,或者比色法。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酮体粉法:阴性,或者赖式法:小于等于25。 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标法:阴性(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酶标法:阴性。 6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酶标法:阴性。 7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8复检上述1、3、4、5、6、7项。 9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三次每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以临床报告为准)。 10疟疾高发地区检测疟原虫。,临床,比重,血液的粘度(viscosity) 血流变学检查,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液的pH值,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全血相对粘度45 ,血浆1.62.4) 影响因素:红细胞比容、血浆蛋白含量血流速度、温度,血液的粘度(viscosity)定义及影响,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粘度增高原因血细胞原因: 细胞浓度过高: 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 管,形成血栓。 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血浆成分原因: 血浆蛋白增高:大分子血浆蛋白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血脂异常: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 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 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比重,血液的粘度(viscosity),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液的pH值,定义: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吸水的能力eg 影响因素: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成正比,与其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0.5%)和晶体渗透压(99.5%)区别,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组织液 血浆 细胞内液Na+ 145 142 12K+ 4.4 4.3 139Ca2+ 2.4 2.5Mg2+ 1.11.1Cl- 117 104HCO3- 27 24蛋白质 0.4 14,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其结果是:A、血钙偏高 B、血钾偏高 C、血钠偏高 D、各种离子变化不大,B,高渗溶液: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低渗溶液: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红细胞澎胀,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细胞形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浓度所形成,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正常,低蛋白血症:水肿eg,血液的理化特性,高渗溶液: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皱缩低渗溶液: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澎胀等渗溶液: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5%葡萄糖、0.85 % NaCl 、 1.9%尿素.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等渗溶液. 0.85%NaCl注意:等张液一定是等渗液,但等渗液不一定是等张液。等张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液,相关概念,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血液的粘度(viscosity),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液的pH值,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相对恒定。 1、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等 2、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 过多的酸和碱。,血液的理化特性,肺调节PH:排出CO2 酸中毒肺通气量加强(呼吸深快) CO2呼出 碱中毒肺通气量减少(呼吸浅慢) CO2呼出肾调节PH:分泌H+、重吸收HCO3- 酸中毒泌H+吸收HCO3-加强血浆碱化 碱中毒泌H+吸收HCO3-减少血浆酸化,1、红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2、白细胞生理,二、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形态:无核、双面凹、圆碟形 可塑性强数量: 男 4.05.51012 个/L; 女 3.55.01012 个/L红细胞含Hb量: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贫血: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Hb浓度低于正常即称为贫血.,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生理,定义:当红细胞通过狭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时,发生变形以利于通过然后又可恢复原状的特性影响因素:红细胞表面积/体积、红细胞内粘度、细胞膜的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I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血窦孔隙,毛细血管,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I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生理,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影响血沉的因素:叠连(与血浆蛋白的变化有关) A(负电荷)红细胞(负电荷)叠连 ESR G、F (正电荷)红细胞叠连 ESR 正常值: 男性15mm/h 女性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I I I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lity),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I I I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lity),1.主要功能(依赖血红蛋白和细胞膜的完整):运输O2 (70倍,250ml/min.6L);运输CO2 (18倍)2.缓冲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K2HPO42-/KH2PO4-、血红蛋白钾/血红蛋白等),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生理,生产部位的迁移:卵黄囊 肝、脾 骨髓,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种子”)缺陷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微环境(“土壤”)异常 免疫(“虫子”)异常,临床,血细胞分离机工作原理: 通过特制的封闭管路,使供血者的部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体外循环 从供血者的全血中提取相应成份的血细胞,再将剩余血液还输给供血者的闭环过程。 由于采用的是全封闭式一次性管路,同时提取的血细胞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对于供血者来说是十分安全的。,临床,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1)红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 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胞质血红蛋白-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有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物质: 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 (核DN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成,铁,每天需要:20-30毫克每天吸收:1毫克再利用: 红细胞破坏-释放铁-结合转铁蛋白-幼红细胞缺乏原因: 食物结构性营养不良 慢性失血,来源:动物食品吸收:需要内因子(胃粘膜壁细胞合成)体内储存4-5毫克,每天需1-3微克,维生素B12,临床,A. 缺铁,幼红细胞胞浆Hb合成,胞核成熟正常 胞浆成熟障碍,小细胞、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B. VitB12 叶酸缺乏,RBC核发育停滞 胞浆发育正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早期:集落刺激因子 -晚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Androgeneg,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90%在脾脏中被吞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10%血管内受机械冲击破损破坏(血管内破坏),1、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正常成人WBC 数量为 4.010.0109/L,分类:白细胞,有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20%40%,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形态:,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渗出、游走、趋化、吞噬等,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变形,游走,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白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数目,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抗凝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功能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数目,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抑制机体的过敏反应,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功能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数目,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吞噬和消化作用处理和呈递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发育为巨噬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数目,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略),T淋巴细胞实施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实施体液免疫, 即抗体免疫。,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3、血小板生理,成熟骨髓巨核细胞胞浆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形态:无核,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呈梭形或椭圆形。数目: 100300109/L,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自发性紫癜:当血小板数降到50109/L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导致皮下出血(直径为3-5nm),临床,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3、血小板生理,定义: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机制:血管壁胶原血浆(变构) vWF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释放定义: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等。,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血小板的释放特性,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聚集定义: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参与聚集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Ca2+纤维蛋白原Ca2+ 血小板膜糖蛋白(GPb/a).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并加速凝血。 收缩: 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它具有收缩蛋白;其收缩可使血块回缩,更加牢固。,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生成调节: 促血小板生成素 -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 释放血小板 寿命: 平均寿命7-14天,只在最初 两天有功能,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三、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过程,2、血液凝固,3、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1、生理性止血过程,1、生理性止血过程,出血时间(BT):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自血液自行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时间.正常值 9分钟。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影响。凝血时间(CT):血液自离体后至凝固所需时间.正常值为28分钟(玻片法).主要受血液凝固影响。,1、生理性止血过程 (相继发生、相互重叠,相互促进),血液凝固:液体状态 凝胶状态血清:血液自然凝固后释放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和血浆,凝血因子,凝血过程,抗凝系统,2、血液凝固,影响因素,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血液抗凝离心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 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中无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血浆,凝血因子( blood clotting factors )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种。,抗凝系统,2、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影响因素,凝血因子,2、血液凝固,HK,成分:因子是Ca2+;其它均为蛋白质.分布:除因子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合成:多由肝脏合成,、为依赖 Vit K的凝血因子. 激活:具酶活性的凝血因子正常时多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其“活化型”即在右下角标上“ a”表示. 辅因子(使酶促反应加快成千上万倍): Ca2+ 、F 、 、高分子激肽原HK。因子、 、导致凝血障碍,临床上分别称为A、B和C型血友病,凝血因子的特点,2、血液凝固,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酶促反应,逐级放大,凝血因子,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影响因素,2、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之比较,联系: 通过a-复合物的形成使两条途径 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凝血过程,区别:,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1.抗凝系统存在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2、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等。 作用:能与凝血酶和凝血因子a 、a、a、 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失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a和a-复合物的活性,影响因素,2、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影响因素,蛋白质C: 作用:活化的蛋白质C灭活凝血因子a、a; 肝 素: 作用: a、与抗凝血酶结合后,增强后者的抗凝活; b、促进血管内皮细胞TFPI的释放,抑制外源性途径,2、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影响因素,(2)细胞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合成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促纤溶物质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根据对血液凝固机理的认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 或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影响因素:,延缓,加速,凝血因子,2、血液凝固,凝血过程,抗凝系统,影响因素,1.加速凝血 (1)加钙: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温热盐水纱布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等。 手术前维生素注射,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2.延缓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 (2)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等。 (4)降低血液温度。冰浴,3、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这一段血管,在出血停止和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二个阶段,纤维蛋白溶解过程,3、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构成:,丝氨酸蛋白酶。最敏感的底物是纤维蛋白(原)对某些凝血因子有一定降解作用,纤溶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纤溶抑制物,纤溶酶(plasmin),3、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构成:,1、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由肾脏合成的尿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2、前激肽释放酶PK和Fa,纤溶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纤溶抑制物,纤溶酶(plasmin),3、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激活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和激肽释放酶等.纤溶酶原抑制物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2-抗纤溶酶尿激酶、链激酶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溶解血栓以使冠状动脉再通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构成:,纤溶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纤溶抑制物,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物-1(PAI-1)内皮细胞产生,灭活tPA 和uPA2-抗纤溶酶肝脏、血小板产生,抑制纤溶酶活性,3、纤维蛋白溶解,凝血过程,纤溶过程,纤溶抑制物,+,-,-,抗凝系统,-,3、纤维蛋白溶解,血管损伤,+,总而言之, 凝血、抗凝、纤溶几方面活动的相互制约,对于凝血和纤溶保持动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既可以使血栓适时适度地形成于受损局部达到有效止血目的又可以使受损局部血栓适时适度地溶解确保机体血液循环的通畅。,四、血型(Blood Group)和输血原则:,1、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同的两种血液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的现象.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而凝固是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化学反应)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和抗体也叫凝集原和凝集素。,凝集原(agglutinogen):,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抗原,凝集素(agglutinin):,血浆/血清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 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抗体,2、红细胞血型 至今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9个,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A(A型),B(B型),H(O型),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ABO各型抗原的寡糖链特异性,ABO血型-分型,ABO血型-分型,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型分成4型。人群中分布最少的ABO血型是AB型,A抗原抗A抗体凝集; A抗原抗B抗体不凝集B抗原抗B抗体凝集; B抗原抗A抗体不凝集,抗原,抗体,ABO血型鉴定I原理,用抗A、抗B抗体检测待测红细胞有无A或B型抗原,(无A抗原),(无B抗原),(有A抗原),(无A抗原),(有A抗原),(无B抗原),(有B抗原),(有B抗原),抗体),抗体),ABO血型鉴定II正向定型,为凝集或溶血,为不凝集或不溶血.,用已知A、B抗原检测待测血清有无抗A或抗B抗体,(无抗),(无抗),(有抗),(无抗),(有抗),(无抗),(有抗),(有抗),抗,抗,A型红细胞(A抗原),B型红细胞(B抗原),血清,AB,B,ABO血型鉴定III反向定型,为凝集或溶血,为不凝集或不溶血.,ABO血型-遗传特征,血型相关遗传基因: A、B、O三个等位基因;每人仅携带其中两个. A、B为显性基因、 O为隐性基因.故表现型4种.,ABO血型-遗传特征,ABO血型鉴定适用于亲子关系判断,Rh血型分型,RBC膜上有C、c 、 D、E 、 e五种Rh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Rh血型抗体特点,天然抗体: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在新生儿出生后2-8周开始产生,8-10岁时达到高峰。免疫抗体:机体接受自身不存在的红细胞膜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如:RH血型的抗D抗体。,Rh血型抗体特点,供血者/胎儿 受血者/母,ABO A型血(A抗原) B型血(天然抗A)RH RH+血(D抗原) RH-血(无抗D) 免疫抗D,输血,输血/ 胎,输血,通过 胎盘,胎时通过胎盘,Rh血型抗体特点,3、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同型血之间仍要进行交叉配血; 条件满足可成分输血。,供血者,红细胞,血 清,主侧,次侧,交叉配血,受血者,红细胞,血 清,输血原则,过去认为的“万能供血者”O型血的人和“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均不完全正确,只有在紧急情况时才考虑。,输血原则,问答题 1 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2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3 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4 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怎样制备血清和血浆?5 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而这主要区别何在?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7 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8 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什么?其试验结果如何指导输血?9 血液有哪些基本功能?10 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1 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为什么?12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13 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4 简述血液的抗凝作用15 试述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血型凝集素特征16 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相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论述题:1 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2 没有标准血清,已知某医生为A型血,怎样鉴定病人的ABO血型?,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这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所致。经血在刚离开血液循环后是凝固的,但开始剥脱的子宫内膜中含有较多的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激活混入月经血的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裂解为流动的降解产物,而使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宫颈粘液也含有纤溶酶。因而经血不凝是由于凝血及血栓溶解两个系统同时起作用的结果。但如果血流得比较急,子宫中抗凝物质相对不足时,就会有血块流出。所以,月经血中见有血块是月经血多和血流快的表现。,为什么月经血是不凝固的?,(根据机制)贫血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的贫血 骨髓造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的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贫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的贫血,骨髓浸润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包括DNA合成障碍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2)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的贫血 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外来因素损害红细胞:包括免疫反应、机械损伤和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感染等引起的贫血。(3)失血 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属正常细胞型;慢性失血常同时伴有缺铁,故贫血大多为缺铁性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型。,病例1,主诉:男性,56岁,心慌、乏力两个月 两个月前开始逐渐心慌、乏力,上楼吃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以前红润,病后进食正常,但有时上腹不适。大便、小便正常,睡眠可,略见消瘦,既往无胃病史。查体:T36.5,HR96次/分,Bp130/70mmHg,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和皮疹,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下肢不肿。 化验:Hb 75g/L,RBC3.081012/L, MCV 76 fl, WBC 8.0109/L, 分类中性分叶69%,嗜酸3%,淋巴25%,单核3%,plt:136109/L,大便隐血(+),尿常规(-),血清铁蛋白6g/L。,诊断及依据,(一) 诊断1.缺铁性贫血 (慢性失血导致) 2.消化道肿瘤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贫血症状:心慌、乏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便隐血(+);有关铁的化验支持诊断 2.病因考虑消化道肿瘤:依据:中年以上男性,有时胃部不适,但无胃病史;逐渐发生贫血,体重略有减轻,病例2,男性,35岁,头晕、乏力伴出血倾向半年,加重1周 半年前始出现头晕、乏力,间断下肢皮肤出血点,刷牙出血,服过20多剂中药不见好转,1周来加重。病后无鼻出血和黑便,大小便正常,无酱油色尿体重无变化。无药敏史。 查体:T36,HR 100次/分,BP120/70mmHg,贫血貌,双下肢散在出血点,巩膜不黄.化验:Hb 45g/L, RBC 1.51012/L,网织红细胞 0.1%,WBC 3.0109/L, 分类:中性分叶30%,淋巴65%,单核5%,plt 35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80%,积分 200分。尿常规(-),尿Rous试验阴性。,诊断及依据,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