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doc_第4页
初中语文论文: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浅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摘要:课内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提升写作的深度,又为写作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并能拓展写作多种渠道。它可以通过从读蓄写、以读促写、拓读为写三种途径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的有效实践。关键词:阅读 写作 从读蓄写 以读促写 拓读为写 实践途径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体现在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将读和写严重分离起来,犹如将一张纸的两面剥离开来,互不相干。新课标教材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结合,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实际上从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两方面各有侧重,也将读写分离开来。这样,就造成了阅读仅是阅读,写作也只是写作,这也造成积久难返的语文学科教学的“耗时多、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能力低下。然而我们目前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但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读写分离,舍本逐末。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阅读课文中发掘写作训练的资源,将课文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课本里有无尽的宝藏: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翻出花样来。对于我们的写作教学而言,只有在课内阅读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得培育出作文这朵奇葩,也只有“等闲识得东风面”,才会“万紫千红总是春”。笔者结合个人实践从三方面来谈谈课内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践途径:一、从读蓄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而后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笔如有神”。(一)阅读与语言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1、积累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并正确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而且还要弄懂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例如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说清国留学生的打扮实在是“标致”,而这词本是形容女子漂亮,用在这里实际上是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他们才能牢固地掌握这个词语,用的时候才会少出差错。2、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便是得益于诗词的积累,如台湾女作家琼瑶的众多作品,其取名均来自唐宋诗词中的名篇名句。庭院深深取自冯延巳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心有千千结取自张先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寒烟翠取自范仲淹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些令人过目不忘的书名,都得益于作者古诗词的积累。因此,在中学阶段,让学生积累课本中的优美语句、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学完杜甫的望岳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枝花在大家的眼中,不仅仅是一枝花,它会随着人的心境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正是直接借用诗词名句,把积累的材料适时地用到作文中来,写出的文字才会妙笔生花。3、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肆之屋,久而不闻其臭”。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通过对语言的咀嚼,进入语境,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最终完成由语言到情感的消化吸收。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鉴赏、背诵这些名篇名作,把这些精彩语句片段和情感储存在“大脑”这个资料库里,写作时也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二)阅读与思想升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学习了背影,学生才会明白父亲蹒跚的背影中深沉而博大的爱;学习了岳阳楼记,学生才会听到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学生才会看到紫色藤萝上如瀑布般永无止境的生命课本中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无不在向学生昭示自然的多姿,人生的多彩。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思想的火炬会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种,思想在灵魂的奔突中迸发出光芒,从而在我们的笔端汩汩滔滔,洋洋洒洒。因此,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积跬步、聚细流,致千里、成江海。二、以读促写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读促写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新课程中所选的课文内容的经典性和表现形式的示范性值得我们挖掘和利用,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在我们绞尽脑汁搜索课外资料时,让课内阅读成为写作的一个情景、一个模板、一种动机。(一)仿写元代程端礼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读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可知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掌握仿写的要领,通过仿写训练,才能提高写作水准。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是自我消化后得心应手的运用。范文只是例子,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点化,最终走向创新,画出自己的葫芦,这才是目的。而仿写又可分为局仿和全仿。 1、局仿局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可以增强仿写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又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因为在仿写起步时,过多的借鉴只会显得思想混杂、东拼西凑,很难以一定的语言融会贯通,并且,过多的模仿还会框死自己的思路,个人的才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初涉仿写时,一般选取一点或几点就可以了。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仿写。但应指出的是,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例如句式仿写。学习了理想后,可设计以“书”为话题进行仿写,学生写道:书是火花,能点燃心中之火;书是雨滴,能滋润荒凉之漠;书是信仰,能领导教徒之心;书是相机,能记录万年之史;书是阳光,能照亮人生之路。例如联想仿写。在天上的街市中,诗人由街灯想到了明星,这是物与物之间的联想,抓住这一特点,刻意模仿,学生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如一根木棍,可以将其想象成一条笔直的路,也可以想象成一把竖立的利剑,一座耸立的山峰等。例如描写仿写。如云南歌会课后第二题的人物描写,先按要求对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对比,找到不同之处:一个实写,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一个侧重虚写,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然后让学生描写某位同学或老师,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仿写,不写人名,同学们在高涨的热情中,努力仿写,以期在活动中能文如其人。2、全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它是局仿的综合,综合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如学了陋室铭后可以进行全仿,如考试铭“试不在多,有分则名。 题不在多,有效则灵。斯是考试,惟我最行。考卷满江红,回家打手心。考前不努力,考后暗伤心。 可以摔电子琴,骂三字经。 无书生之乱耳,有作弊之劳形。课前免预习,上课不专心。 老师云:何好之有?”就是全仿的例子。全仿要从大处把握,在布局、思想上与例文进行对比,思考哪些需要借鉴,哪些可以有所提高,明确一个主题,这样,文章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做到深入文章、切到细处,可以借鉴一些精彩生动的字词、富有意蕴的话,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句式等,只要能够自然地融入于我们的文章,也是一种创新,至少是一种再创造。仿写在客观上能促使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有效激励学生在不断对比、借鉴中汲取养分,触发灵感,完成“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的过程;它有助于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语言表达以及审美取向的全面提高。不妨夸张地说:仿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二)创写创写即有创造性的改写,依据课文素材,创造性地启迪想象思维,延伸原作情节,或对课文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1、顺向创写顺向创写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顺着作品意向进行写作。利用课文合理创写,有利于“就地取材”。学生学过课文后,从熟悉的课文中摄取材料作为写作背景,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明确写作目的,确定写作内容,有的放矢,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就“言之有物”了。如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生可以顺着课文的意向进行创写,从原材料中“笑着问”和“爱慕虚荣”的启示,学生们大都能够想象出赫耳墨斯的神情。有的学生写道:只听赫耳墨斯“啊”的一声,便目瞪口呆,刚才还在矜持地笑,现在他的脸上比笑还难看,脖子和耳根全红了,他活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再如羚羊木雕中,万芳因瞒着妈妈和“我”换裤子之后,万芳被她妈妈罚面壁一个钟头,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万芳,写一写面壁时的心理活动100字左右;文中有“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没说。”模拟奶奶把她究竟想说的“说”(写)出来。以课文中的关键情节为基础生发想象,顺向构思,生动而又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创写有利于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习惯养成了,写作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课文不同,写作内容不同,常写常新,既开阔了视野,写作能力又得到了提高。2、重构创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将写作训练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变显形对话(“听说”)为潜在对话(“写作”),将对话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效果很好。行道树中说 “我们”立在城市飞尘中,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当整个城市繁弦急管红灯酒绿时,我们在寂静里黑暗里孤独里“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当朝霞升起,“我们站成一列致敬,把光明迎来”;当孩子贪婪的呼吸新鲜空气,我们便“最自豪”。同学们懂得了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懂得了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这还不够,还要写一写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和物,于是文章就产生新的思想,具有了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第一次真好教学时,启发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引导学生珍重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的感受和享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与缤纷色彩。促成了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正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阅读促进写作,因为只有读得深透,才能写得生动,写得恰如其分;写作又反过来有益于阅读,写作是一种思想的反思,写不下去时,读读再写,有益于阅读理解。三、拓读为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本不但是一个意义结构,也是一个开放结构、召唤结构。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空白点,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自由。为文本补白,拓展内容,就成了作文必要的训练途径。(一)人物形象拓展如石壕吏中“妇啼一何苦”一句,描写老妇的形象,一个“苦”字就将其凄悲形象留给了我们,而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字,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拓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呼之欲出。如学生写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起自己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下来,茶杯在她手中抖动着,水流了出来,老妇人站起来想去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这就很好地拓展了人物形象,更能理解文章主旨。(二)情节拓展有些叙事诗,语言凝练,情节相对简单。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可扣住“百战”“十年”进行拓展几个典型的战斗画面,使这个身经百战的女英雄形象更加完美。从文章写法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果再能充分拓展诗中的战争场面,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三)意境拓展古代诗歌,语言精炼,具有画意,而读者的意境再创造,不但能接受美,更能创造美。如清平乐村居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重视这些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来拓展,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