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 2 容纳的电子数是2n;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AA共7个主族 族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2)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同周期比较: 径大。(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 3 是短周期, 3 是长周期。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 A-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 长周期元素 共同组成。 B -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 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 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半导体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 溶解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 氢键 ,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 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 第二篇: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满分答卷 持之以恒 嘉祥一中高一化学 系列之知识清单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A-A 族:16个(共187个:IB-B 第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 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4Li + O2 Li2O 2Na + O2 点燃 Na2O2 点燃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2R + 2 H2O 2 ROH + H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金属性逐渐增强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第1页 共8页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 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 、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2到2) ()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2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Cl2 2NaCl + Br2 氧化性:Cl2_Br2 ; 还原性:Cl_Br 2NaI +Cl2 2NaCl + I2 氧化性:Cl2_I2 ; 还原性:Cl_I 2NaI +Br2 2NaBr + I2 氧化性:Br2_I2 ; 还原性:Br_I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结论:非金属性逐渐增弱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 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F到I2),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从F到I2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第2页 共8页 ()原子序数 核电核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A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中子 N个=(AZ)个 原子核 质子 Z个 A 原子X Z 核外电子 Z个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二)核素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8(K层由12)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主要化合价: 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 每周期负化合价: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 ()Na + 2H2O 2NaOH + H2 (容易) Mg + 2 H2O 2Mg(OH)2 + H2 (较难) 第3页 共8页 金属性:Na Mg )Mg + 2HCl MgCl2 + H2 (容易) 2Al + 6 HCl 2AlCl3 +3H2 (较难) 金属性:Mg Al 根据1、2得出: 金属性 Na Mg Al ()碱性 NaOH Mg(OH)2 Al(OH)3 金属性:金属性 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结论: Si P S Cl 单质与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 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总结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 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特:F无正价,非金属除H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 在周期表中的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