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繁技术报告讲稿.doc_第1页
良繁技术报告讲稿.doc_第2页
良繁技术报告讲稿.doc_第3页
良繁技术报告讲稿.doc_第4页
良繁技术报告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树良种与良繁技术1、茶树良种选育1.1、良种的标志与选种的目标茶树良种的判断标准根据不同的栽培环境和茶类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茶树良种应该是在同一区域之内,在相差无几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技术、采制制度之下,与当地原有品种相比较而言,产量更高且稳定,制出的茶叶品质更加优良,茶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对病虫害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1.2、茶树良种特性茶树良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丰产性:丰产性是茶树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综合表现,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2)稳产性:稳产性是对丰产性的保证,是指更好地抵抗病虫害、寒冷、干旱、潮湿的能力性,能够在大多数不良环境中正常生长。(3)优质性:优质性是指茶叶生化成份适合特定茶类的品质要求,产品内在品质优秀。(4)早发性:早发性是指茶树发芽早,提前上市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5)广适性:应该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过于严苛,既适宜在高山生长,也适宜在丘陵生长,对土壤、气候等因素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广泛种植。(6)特异性:特异性是指该良种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质,超常规品种。比如某种物质含量超高有益健康,某种抗性超强等,如安吉白茶等。1.3茶树良种的选择技术标准一是选择的茶树良种是否早生、多毫、高香、味醇,其内含物成分是否丰富,生化成分组成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独特的保健成分。二是选择的茶树良种是否具有最佳的高质性、高产性、高效性和低耗性。三是选择的茶树良种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适制性。四是选择的茶树良种在同一区域、同一生态条件、同一栽培技术等条件下,该品种的树体结构、树冠大小、分枝性状、发芽密度、再生能力、单芽重量、以及生长期、生长习性、产品特点、经济性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否最佳。五是选择的茶树良种在本区域内栽培与加工是否品质最优、产量最高、耗能最低、效益最佳;加工的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是否受消费者的喜爱。六是选择的茶树良种是否可以塑造出优美的外形,适宜的色泽,独特的香气,鲜爽、醇香、甘甜的滋味,以便适应较广大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七是选择的茶树良种在当地种植、加工、保鲜、贮藏、营销等技术、管理能力、策划能力、推销能力等是否具有优势。八是选择的茶树良种生产的商品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市场上销售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竟争能力,市场前景是否广阔。九是选择的茶树良种要以目标市场为目的,即本地区以内销、外销、本地销、省内销、省外销以及制绿茶、制红茶、制乌龙茶等目标市场来确定选择何种茶树良种。1.4、选择茶树良种的原则原则一选择无性系茶树良种为主,有性系茶树良种为辅,这是由无性系茶树的优势决定的。无性系茶树的优势:(1)可以按照不同茶类选择适制品种,提高茶叶品质。以绿茶为例,扁形名优茶要求芽头肥壮,对茸毛多少不甚讲究;多毫条状名优茶,则要求条索紧细、茸毛披露;针形名茶,则要求条索细紧,挺直如针。因此,没有适宜的茶树品种,就不可能有高档名茶。名优茶的共同特点是:大小一致,形状一致,色泽一致,内质优良。群体品种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而无性系良种就具有优势。(2)可以按照发芽迟早不同,选择合理品种结构,有利错开劳动力需求过分集中,有利合理安排生产。无性系良种发芽可分特早生、早生等,如平阳特早在浙江平阳2月下旬至3月初即可达到一芽一叶初展,一般早生种也在3月上中旬,晚生种则要到3月下旬以后。如果能做到合理搭配,就可以缓解高峰期的劳动力紧张状况。(3)可以为机采创造条件,降低采摘成本。无性系良种茶园,只要管理的好,采摘面整齐,大宗茶完全可以实行机械采摘,能大大提高采茶工效,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4)效益高,茶叶品质好,售价高,效益好。一亩良种园相当于3亩常规园。原则二,选择高香型与多毫型茶树良种为主,地方型茶树良种为辅;三是按早、中、晚芽种与茶树抗逆性强弱和茶叶品质不同特色以及随各地气候、土壤、茶类安排等科学而合理地按比例搭配好茶树良种;四是选择茶树良种必须与良法相结合,即采用与该良种相配套的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保证所选择的茶树良种的品种特性与品质特点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五是必须选择经审定的良种或经科研、技术推广、教学等部门引入进行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可在当地种植的良种;六是选择良种还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示范的原则,避免盲目引进或大面积引进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七是做好引进种苗的检疫与处理工作,以免引起病虫传播与危害。1.5、我市适宜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近年来随着茶农对良种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大量的茶树良种被引进推广,这有利于重庆市茶园无性良种化水平的提高。但大部分茶树良种,没经过重庆市区域试验,盲目引进推广,有的品种在重庆市表现较差,难适应重市特定的地域条件,造成经济和人力的浪费,给茶叶生产和茶农利益造成损失。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品种资源圃保存有地方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野生大茶树等资源550余份,并对其中部分资源开展了区域性品比试验,确定了一批适宜在我市种植推广的具有独特或优异性状的良种,现将适合重庆市发展的无性系良种介绍如下:(1)巴渝特早(福选九号)。重庆市级茶树品种。重庆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地方性良种,该品种是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无性繁殖方法选育而成,属无性系、特早生种,具有春季萌芽特早、春茶产量高、全年生育期长、适制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尤其适合开发名优早茶,制作的名优茶品质优异、产品附加值高。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上斜状着生,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微隆,叶身内折,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齿较深,叶质较硬。花冠直径2.7cm,萼片5枚无毛,花瓣白色6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浅裂。结实性弱,种子百粒重85.1 g,种径1.4 cm。特性:原产地一芽三叶期在3月上旬。芽叶生育力强,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60.0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5%、茶多酚16.5%、咖啡碱4.1%。产量高,每667可达250kg。适制绿茶,品质优。制绿茶,花香明显高锐,滋味鲜爽浓醇。抗寒性强等。适栽地区:重庆、四川绿茶茶区。栽培要点: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地块种植,早施催芽肥,及时防治茶半跗线螨。宜双行单株错窝条栽。 (2)碧香早 碧香早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育种工作者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人工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特征:植株灌木型,树姿半开张,芽叶密度较大,属中叶类,芽数型。芽叶浅绿色,茸毛多,持嫩性较强。开采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属早生种。特性:生长势强,产量高。年生茶园亩产鲜叶1450kg,连续六年鲜叶产量平均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加20%以上。内含物丰富,制红、绿茶品质兼优。经农业部质检中心连续三年检测,主要品质成份为:春季氨基酸含量为3.78%0.28%,茶多酚含量为25.5%1.54% ,酚氨比值为6.7;夏季氨基酸含量为1.38%0.24%,茶多酚含量为35.3%2.61%,酚氨比值为25.6。具有春制优质绿茶,夏制红茶的生化基础。春制名优绿茶条索紧细,白毫多,香气高长,滋味鲜爽,优于福鼎大白茶;夏制红茶汤色红浓、带花香。适应性广,抗寒性较强。移栽成活率、杆插成活率高。适栽地区:湖南茶区,重庆、四川茶区、山东泰山茶区。栽培要点:宜采用1.40m0.30m单行双株或1.50m0.30m0.30m双行双株种植。3次定型修剪高度分别为15cm、30cm、4050cm。适时分批及时采。(3)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特征特性: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较明显,分枝较密。叶片呈上斜状着生,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有光泽,叶质较厚软。一芽二叶初展期期在3月下旬。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整齐、密度大,持嫩性强,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63克。春茶一芽二叶茶多酚14.8%、氨基酸4.0%、咖啡碱3.3%、水浸出物49.8%。产量高,亩产可达200千克。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制烘青绿茶香高爽似栗香,味鲜醇,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制工夫红茶,色泽乌润显毫,香高味醇,汤色红艳。抗性强,适应性广。适栽地区:长江南北及华南茶区。栽培要点:加强幼龄茶园肥水管理,及时定剪;注意增施有机肥,适时分批留叶采摘,采养结合。(4)蜀永1号: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62年1982年以云南大叶茶为母本、四川中小叶种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16-1987。特征:植株高大,树姿较直立,分枝密度中。叶片水平或上斜状着生,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身背卷,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中,叶质厚。特性:原产地一芽三叶期4月上旬。芽叶生育力强,黄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02.0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9%、茶多酚19.2%、咖啡碱4.1%。适制红茶,品质优良。制红碎茶,香高,滋味浓鲜,汤色红艳。抗寒性较强,较抗茶半跗线螨。适栽地区:西南、华南及江南部分红茶茶区。栽培要点:宜适当密植,成园后要增施夏、秋肥,及时分批勤采。(5)南江1号: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641993年南江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2010年经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品种,编号国品鉴茶2010005。特征: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微隆,叶身背卷,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浅,叶质软。特性:原产地一芽三叶期在3月中旬至3月下旬。芽叶生育力强,嫩绿有光泽,叶质柔软,一芽三叶百芽重59.0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18.4%、咖啡碱4.1%。制绿茶,香气清香、滋味鲜醇较厚,汤色绿亮。抗寒性强。适栽地区:重庆、四川、湖北、浙江等茶区。栽培要点:应早施催芽肥,并加强冬春肥培管理,使其发芽早,春茶比重较大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及时防治茶半跗线螨。1.6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选育现今全国除了原来的专业育种单位以外,许多生产单位都根据各地名优茶生产和茶树资源情况开展了响应的茶树选种,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在2001年通过审定的国家茶树品种中,“赣茶2号”、“舒茶早”2个品种是由基层生产单位培育而成;浙江三门县玉龙茶叶合作社培育出特早生茶树新品种“香山早1号”;浙江余姚德氏家茶场培育成功了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种“黄金芽”和“千年雪”;安徽省安庆市培育出为“石佛翠”、“石佛香”;这些品种都通过省级品种认定;湖北省五峰县选出了五峰柳叶早、107、108、210、211、212、310等系列茶树品种;在第三轮和第四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中,有许多品种都是由基层生产单位选育提供的。重庆市现今选育的茶树品种多由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培育,尚未发现基层单位培育品种,应充分调动群众育种积极性,利用本地现有茶树种质资源,从中选育早生、优质、 适制性强、抗病虫性强、抗寒性强、具有特异性的茶树新品种。1.6.1选种原则1.6.1.1选择适当的原始材料优良品种的育成与原始材料关系非常密切。适宜的原始材料,要根据选种的目标确定。选择优良的红茶品种,必须在目前适制红茶的地方品种、经人工杂交或理化诱变的材料或者是从无性系红茶良种的天然杂交后代中选择。因为,从这些材料中选育出优良红茶品种具有较好的遗传基础。优良红绿茶兼用品种选育是指一个品种既适制绿茶,又适制红茶,更明确点说春制绿茶品质比较好,夏制红碎茶品质也较好。也就是说,酚氨比春季要求低,夏季要求高,这种比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越大越好。据此,红绿茶兼用品种选育的原始材料,应以中小叶种比较适宜。如湖南的安化中叶种、湖北的宜昌种、江西的宁州种、安徽的杯门种以及从这些群体中选育出来的良种的夭然杂文后代。绿茶品种选育,由于优质绿茶的特点是:清汤绿叶,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因此,绿茶品种,首先要求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茶多酚含量比较低,也就是说酚氨比较低。所以选择绿茶种适宜的原始材料就是中小叶种,或现有的绿茶良种和红绿茶兼用品种的天然杂交后代为好。因为,红绿茶兼用品种和绿茶品种很接近,通过天然杂交后遗传上的变异有一部分对绿茶有利,经选育后可能成为优质绿茶品种。乌龙茶的特点是香气高锐,绿叶红镶边,因此,选择的原始材料可以是大叶种,也可以是中小叶种,要求叶质比较厚硬,便于做青。如广东水仙、福建菜茶及目前的乌龙茶良种的天然杂交后代等。其他,还有许多的名茶品种,选择的原始材料,主要根据名茶的外形来选用,原始材料极为广泛,不在此详述。1.6.1.2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选择优良的单株只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它的特征特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于育种者进行选择。环境条件差,即使是一个优良单株,也不能生长好,甚至比劣株还差,就不便于育种者发现和选拔。1.6.1.3必须抓住适宜的季节选择生物体和生活条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长表现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选择时,必须抓住季节。如要选择发芽早的品种,就应该在春茶萌发到一芽一叶期选择,这时目标最明显;要选择抗早性强的品种,就必须在高温干早季节进行;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就必须在冬季严寒或冰冻过后。此外,还可以采用解剖、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间接选择。1.6.1.4按照直接性状和间接性状综合选择在选择开始时,可根据所要选择的性状的一些相关因子进行选择,并根据其直接性状进行鉴定,例如按照茶树的叶形、芽叶颜色、分枝习性等特点选择确定的个体,接着就应采用品比试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等进行产量、品质、抗性等经济指标的直接鉴定。根据综合性状进行选择,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因为,只有按照经济性状的总体进行选择,才能更有效地选育出理想的新品种。如果仅仅按照单一性状进行选择,则很可能造成失败。但是,在综合性状选择的基础上,可以着重某一性状的选择,这样往往可以迅速收到较好的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在按综合性状进行选择的前提下,可以着重于高产、优质。而北方茶区,则在注意综合性状的前提下,着重注意抗寒性的选择。1.6.2选择的标准茶树良种的标准,是具有高产、优质、杭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6.2.1产量的选择1.6.2.1.1茶树形态、结构与产全的关系据研究,树高、树幅都是茶树产量的主要因子。树幅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是起主导作用的;树高与产量呈正相关(r=0.569),是次要的。树姿也是决定茶树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半开展状的茶树属丰产型,这种树型是由分枝角度和枝条排列方式所决定的。笔者调查表明,茶树的分枝角度在4075度之间,在此阂限内,角度增大,产量有增加的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26*),且枝条成轮状均匀排列者更优。分枝角度小,枝条排列不匀的,一般成园慢,产量偏低,特别是前期最明显。分枝角度大的茶树分枝也较多,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6437*)。这主要是茶树对阳光、雨露的利用和水肥吸收有差异的原因。茶树分枝密度(或幼龄茶树的分枝数)与茶树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2*)。陈文怀报道,发芽密度和茶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并指出,发芽密度和产量呈曲线相关,当发芽密度适中时,产量最高,而发芽密度过大,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茶树叶片的大小与茶树产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般叶片大,幼嫩芽叶肥壮,产量较高。据KE巴赫达兹的资料,其相关系数r=0.3900.09。茶树叶片内部结构与茶树产量关系密切。据台湾省茶叶试验场的研究,小叶种叶片上、下表皮细胞的厚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4993*、-0.4273*),海绵组织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240*),大叶种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的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513*、0.7698*)。Poehet等(1982)的研究表明,茶叶产量与指数V(V=EN,E为栅栏组织厚度,N为400nm长切片中栅栏细胞个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于一定的无性系茶树,指数V相当稳定(完全不受土壤条件的影响)。他认为用指数V估计无性系茶树的生产能力比在田间直接测产精确得多,对幼龄茶树尤其如此。1.6.2.1.2幼龄茶树生长状况与产量的关系幼龄茶树的生长状况与成龄茶树的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定植后一二年生的茶树的高度与茶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3*);定植后一年的茶树定型修剪枝叶重与茶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1.6.2.1.3茶树发芽期及再生力与产量的关系发芽早、生长期长、再生力强的茶树,一年中可多发多采,产量高。1.6.2.1.4通过扦插育苗预测产量扦插育苗愈合发根快,成活率高,茶苗生长好的,茶叶产量较高。据研究,扦插茶苗高度与产量呈正相关(r=0.709)。扦插茶苗(整株)风干重与茶叶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3*)。1.6.2.2品质的选择1.6.2.2.1茶树形态特征与品质的关系芽叶颜色、叶片大小、形状和厚度均与适制性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芽叶黄绿,白毫多,制红、绿茶都好,而大叶种适制红茶,中小叶种适制绿茶,叶形长的适制眉茶,叶形圆的适制珠茶,叶宽的适制乌龙茶,叶片较厚的制绿茶较好,较薄的制红茶为佳。芽叶颜色与制茶品质的关系十分密切。早期研究表明,叶色淡的(黄绿的)适制红茶,叶色绿的适制绿茶,而紫色芽叶制红绿茶品质均较差。JRTood(1955)的研究也证明,黄绿色芽叶比绿色芽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较高,而氮的含量低,制成的红茶色泽有很大的差异。陈国本(1979)对几百个品系和单株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色群体中的茶多酚,以黄叶类型最高,深绿色最低,茶树叶色可作为红茶品种品质的参考项目,并表明茶树叶色级次与红茶品质密切相关(r=0.708),芽叶颜色与发酵性级次,红茶内质呈显著正相关(t=0.719*、0.703*),他提出了红茶品种品质早期鉴定的分段选择法,以绿色或黄绿色茶树作为第一次筛选的入选对象。茸毛多的品种,其成茶白毫多。白毫多少往往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条件。芽叶茸毛多,又是加工许多特种名茶不可缺少的条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信阳毛尖”、“君山毛尖等,Kanthamani(1971)也报道过叶片茸毛与茶叶品质之间呈正相关。我国台湾省茶叶试验场研究,芽叶上茸毛分布和茸毛密度均与乌龙茶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2*、0.589*)。Cohenstuart的研究认为叶片的叶尖愈尖,多酚类愈高。本所研究资料表明,叶片的R值(R=叶长/叶宽)越大,多酚类含量愈高,制红茶品质愈好;相反叶尖短而钝的,氨基酸含量相对高些,适制绿茶,如白毫早、福鼎大白茶等。1.6.2.2.2茶树叶片内部结构与品质的关系据台湾省茶叶试验场的研究,茶树品种叶片上表皮细胞厚度与红茶的汤色、香味呈负相关(r=-0.4257、-0.5635),而与绿茶的外观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52*),栅栏组织厚度与红茶香味呈负相关,栅栏组织第二层细胞的分布密度与乌龙茶的色泽、汤色、香味及总品质呈高度正相关。杨伟丽等(1993)报道: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叶片上表皮和栅栏组织都比较厚。1.6.2.2.3新梢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品质的关系程启坤(1963)报道,氨基酸与绿茶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r=937*);茶多酚与红茶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陈锡卿、韩沛霖、赵晋谦(1986)报道,绿茶的外形同氨基酸总量、茶多酚、酚氨比的相关性极显著(r=0.7709*、-0.6178*、-0.725*)。绿茶香气同氨基酸总量、茶多酚的相关性显著(r=0.4477*、r=-0.5178*).氨基酸总量、茶多酚、酚氨比同红碎茶香气、滋味、汤色相关性均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 (-0.4853*、0.4506*、0.4333*);(-0.5086*、0.6875*、0.4847* );(0.4421*、0.7648*、0.6016*)。据张文锦、郭专(1993) 报道乌龙茶的品质与酚氨比呈负相关(r=- 0.6590)。据笔者研究资料表明,绿茶品种酚氨比应低于11,红茶品种应高于25,红绿茶兼用品种应介于两者之间。1.6.2.3茶树的抗性选择1.6.2.3.1茶树的抗寒性选择一般可采用直接鉴定的方法选择,如在严冬过后,直接到茶园观察受冻情况,还可以采用间接的方法选择。林知兴等(1982)研究报道,叶片水分含量低的品种抗寒性强,叶片组织中自由水的含量与束缚水含量的比值小的品种抗寒性强。抗寒性强的品种叶片中原生质膜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受低温的影响,质膜透性较小。而抗寒性弱的品种则相反。原田重雄(1973)的研究,在糖化酶中,磷酸转化酶活力强的茶树品种抗寒力强。黄华涛等(1986)研究表明,POX(过氧化物酶) 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加强和酶带数的增加,是茶树品种杭寒性强的表现。覃松林等(1988) 研究发现,茶树叶片中EST(醋酶)同工酶的酶带数与抗寒性呈极显著正相关EST同工酶的区带I可作为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个标志区带。不同品种的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与抗寒能力的强弱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其细胞液浓度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比抗寒性弱的品种大,变化幅度越大,抗寒能力越强,叶片的化学成分与抗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陈锡卿(1984)曾研究表明,茶树抗寒性与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中L-EGC、叶绿素含量等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中L-ECG等呈显著负相关。茶树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不同,其抗寒性也不同。刘祖生研究,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与叶全厚之比,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与茶树品种抗寒性呈正相关(r=0.78、0.81、0.84、0.85)。1.6.2.3.2茶树的抗旱性选择在高温干旱季节到茶园可直接观测受旱情况,也可以通过下列间接方法判断茶树抗旱性强弱。RamanK等(198幻研究认为,无性系茶树叶片表皮较厚的抗旱性强,Hand-iqueAC(1990)也认为,叶片表皮腊质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旱性较强,叶片脯氨酸含量较高的抗旱性也强。SandananS(1981)对抗旱性强的无性系DN及抗旱性弱的TRI2026的研究表明,叶片水分扩散阻力低,气孔密度小的无性系抗早性强,相反则抗旱性弱。据笔者观察,扦插茶苗骨干根发达的品种,抗旱性较强。1.6.2.3.3茶树的抗病虫性选择茶树有抵抗和忍耐病虫害的能力。市田利美等(1954)报道,叶背茸毛少,单宁含量高,叶酸pH值高,是茶树抗病力强的标志。叶片角质层愈厚,叶质硬度越大,单宁、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愈高,其抗炭疽病的能力愈强。陈兴玫(1963)也认为,多酚类含量高、氮含量低的茶树品种耐病性强。陈雪芬等(1986)的研究指出,芽枯病仅在春茶期发生严重,夏茶以后很少出现,主要是由于夏茶期间叶片生化成分的变化。春茶期间,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有利病原菌的生长;夏茶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限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安腾康雄(1986)也发现,茶树叶片中四种主要儿茶素及其羟基转化成甲基儿茶素具有相当强的抗菌活性。茶树芽叶颜色、叶片内部结构与抗虫性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芽叶黄绿色的茶树易感假眼小绿叶蝉和丽纹象甲。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的被害指数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呈负相关(r=-0.26*),与叶片下表皮厚度呈负相关(r=-0.38*),与嫩茎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r=-0.64*),与叶片下表皮厚角组织层数呈负相关,(r=-0.48*)。朱俊庆(1992)对茶树品种与假眼小绿叶蝉杭性进行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1.6.3良种选育的方法和程序1.6.3.1 系统选育又叫单株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选种材料中选出优良单株,并与标准种及原始群体种进行比较鉴定,优良者培育成新品种繁殖推广。其方法是:初选观察复选初步繁殖品系比较试验报请审定和繁育推广。运用此方法选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品种和新品系,其代表性品种有:早白尖5号等。系统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种年限长,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20多年。1.6.3.2杂交育种遗传性不同的品种通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产生杂交后代,经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过程称茶树有性杂交育种。其方法是:选择亲本掌握时机,人工授粉加强授粉后的管理认真培育和选择种子播种,然后再按照育种目标认真进行单株选择和比较试验,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运用此方法我省也选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品种和新品系,主要是红茶品种。其代表性品种有蜀永1号、2号等蜀永系列等。杂交育种同系统选育一样,同样存在育种年限长,选育一个品种也需要20多年。1.6.3.3生物技术育种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为茶树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是细胞工程育种,包括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和细胞器改造。茶树组织培养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器官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二是基因工程育种,在茶树方面,基因工程育种还处于基因组提纯、标记和鉴定阶段,目前还未见茶树转基因成功的报道,利用基因工程育种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或提高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改善和提高茶叶品质、增强茶树抗逆境(包括抗强光、抗寒、抗病虫等)能力。我省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还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人才引进的培养力度,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重庆茶业发展提供理论上和技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撑。1.6.3.4辐射育种蒋厚基等分别采用60钴射线辐射茶树群体、单株种子和茶树枝条等,选择人工突变植株,取得了辐射育种的突变植株和辐射育种的一些经验。此外,还初步探索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获得变异的诱变育种倍数体育种等。2、良繁技术茶树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性状有变异,可用来造育品种。对良种繁殖推广,一般都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有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压条、分株、嫁接、扦插。大田良种推广主要采用短穗扦插方法。2.1母穗园的建立和管理2.1.1高标准建立良种茶园,去杂提纯率达到100。最好从品种选育单位调用原种苗木,必要时要提纯去杂,保证品种纯度。2.1.2合理修剪,因树制宜,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梢枝条。适度修剪促使新梢生长旺盛,增加扦插有效枝条。养穗母树修剪的程度因树龄、树势、品种不同而异,幼年茶树按定型修剪,青壮年茶树距地面45cm左右重修剪。老年及衰弱茶树不能作为母本。2.1.3加强肥培管理,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由于养穗母树每年要进行较重程度的修剪,养分消耗多,因此要加强肥培管理,须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保证养分充足。新梢生长期间配合根外追肥,保证新梢生长健壮,有活力,更有利于扦插成活。2.1.4加强病虫害防治,不能把有病虫害的枝条带入苗圃园。因为母穗茶树萌发新梢肥嫩,容易遭受病虫害,这样不仅会把病虫害带入苗圃,而且还会影响母树生长,影响茶苗生长。必须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对症采取措施,及时防治。2.1.5培养健壮枝条,使之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扦插的母穗枝条好坏直接影响茶苗成活率。实践证明穗条必须是健壮、有活力且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既不能过老也不能过嫩。2.2苗圃地选择和建立2.2.1选择土壤深厚、结构良好的酸性土壤或砂壤土以及水源充足、排灌便利、避风向阳的田块。2.2.2深翻,施基肥并使之腐熟,应提前30d完成。深翻分2次进行,第1次在作物收获后,深度30cm以上,结合深翻施足饼肥或有机肥,若是水田要打破犁底层。第2次在做苗床前进行,深度1520cm,打破土块,平整地面。2.2.3做好苗床,按东西走向起畦,长1015m,宽1m,沟宽50cm、深152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