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2差分式放大电路 6模拟集成电路 6 4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6 1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直流偏置技术 6 3差分式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2 2理想运算放大器 2 3基本线性运放电路 2 4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其他应用 6 6变跨导式模拟乘法器 6 7放大电路中的噪声与干扰 集成电路 将整个电路的各个元件做在同一个半导体基片上 集成电路的优点 工作稳定 使用方便 体积小 重量轻 功耗小 集成电路的分类 模拟集成电路 数字集成电路 小 中 大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引言 一 集成电路的简述 1 各元件在同一个芯片上 对称性好 2 用有源元件代替无源器件 4 级间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5 二极管一般用三极管的发射结构成 二 模拟集成电路的特点 几十pF以下的小电容用PN结的结电容构成 大电容要外接 3 采用复合结构的电路 高阻值电阻用三极管代替或外接 三 BJT在模拟集成电路的特殊应用 b 1 用BJT构成二极管 BJT 若电流源的电流越恒定 ro就越大 可得到高值电阻 四 电流源在放大电路中作为直流偏置的应用及作用 作用 提供稳定偏置电流IB 2 提高输入电阻 Ri rbe ro 作用 提供稳定偏置电流IE和IC 稳定静态工作点 2 提高电压放大倍数 作用 提供稳定偏置电流IE和IC 稳定静态工作点 2 提高输入电阻 1 镜像电流源 1 参数计算 用BJT或FET构成电流源 6 1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直流偏置技术 一 BJT构成电流源电路 当较大时 显然IC2与RL无关 相当于向RL提供恒定的电流 因为T1 T2参数完全相同 2 负载电流IC2的确定 若需 A级电流的电流源 则要求R很大 在IC中难以实现 可采用微电流源电路 3 电流源在放大电路的应用 电流源在电路中 一方面提供集电极电流 另一方面它也起集电极电阻 的作用 由于电流源的交流电阻大 常常在IC中作为有源负载 提高电压放大倍数 2 微电流源 T2管射极串有电阻Re2 T1 T2参数不要求对称 3 多路电流源 1 电路结构 2 工作原理 参数计算 1 差模输入信号 2 共模输入信号 差模电压增益Avd 2 共模电压增益Avc 6 2差分式放大电路 用于输入级 一 输入信号的分类 3 任意输入信号 由有用信号决定的输入信号 vi1 vi2 vic 主要由有温度 干扰等引起的等效输入信号 二 术语 一 概念 对放大电路而言 其值越大越好 对放大电路而言 其值越小越好 一对任何输入信号 可分解为差模输入和共模输入的线性组合 差模和共模信号同时存在时 可由叠加原理求总输出 其中 例如 vi1 10mV vi2 6mV 其中vic vi1 vi2 2 8mV vid vi1 vi2 4mV 则原信号可分解为 vi1 mV mV vi mV mV 三 零点漂移及抑制 当有用信号vi 0时 由于温度变化及干扰等共模信号的存在 可以测出输出电压v0并不为零 而为缓慢地 无规则地变化着 出现不应有的输出信号 把温度变化及干扰等共模信号在放大电路的输出端造成的缓慢地 无规则地变化的输出信号称为零点漂移 把它折算到输入端的电压称为等效输入漂移电压vic voc 零点漂移的抑制须在多级放大电路的最前级 输入级 开始 作为输入级的放大电路应采用差分式放大电路 二 BJT射极耦合差分式放大电路的结构 分类 由两个结构对称 特性及参数相同的 单级放大电路组成 恒流源提供直流偏置 电路由正电源 VCC和负电源 VEE供电 一 结构 基本型 有两个输入端 同相输入端 反相输入端 同相输入端 反相输入端 双端输入 双端输出 双端输入 单端输出 单输输入 双端输出 单端输入 单端输出 二 分类 共四种电路形式 一 静态分析 电路完全对称 算一个管子即可 三 射极耦合差分式放大电路的分析 RC1 RC2 RC 1 差模信号双端输入情况的动态分析 二 动态分析 差模信号交流通道 1 步骤 原电路 对差模信号 差模信号交流通路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差模信号交流通路 差模信号交流通道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差模动态分析步骤 差模信号交流通路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原电路 差模动态分析步骤 2 动态值的计算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 差模输出电阻 a 双端入 双端出的情况 b 双端入 单端出的情况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 差模输出电阻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大 差模输入电阻很小 如何解决 差模动态分析 v01 vo1和vo2大小相等 相位相反 负载中点必为零电位 差模信号交流通路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原电路 思考 若在T1 T2的集电极接负载电阻RL 它的差模信号交流通路 差模微变等效电路 动态值如何 VEE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 差模输出电阻 a 双端入 双端出的情况 b 双端入 单端出的情况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 差模输出电阻 差模动态分析 差模信号单端输入情况的动态分析 ro很大 ro可开路 vid近似均分在两管的b e间 由于两管电路完全对称 单端输入的电路工作情况与双端输入时的电路工作情况近似一致 动态值的计算也一样 共模信号双端输入情况的动态分析 共模信号交流通道 1 步骤 原电路 对共模信号 共模信号交流通路 共模信号交流通路 共模信号交流通道 共模微变等效电路 共模放大倍数计算 T1管的共模微变等效电路 同理 2 双端输出的共模增益 1 单端输出的共模增益 当ro越大 共模增益越小 抑制共模信号 零点漂移 的能力越强 四 共模抑制比 例 AVD 200AVC 0 1 KCMR KCMR dB 分贝 则KCMR 20lg 200 0 1 66dB 双端输出时 理想地 AVC 0 KCMR 为衡量差动放大器 放大差模信号 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引入了 共模抑制比 6 4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简称 运放 一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及符号 基本结构 2 符号 国际标准符号 国内标准符号 同相输入端 反相输入端 对直流信号 交流信号放大 1 对输入级的要求 尽量减小零点漂移 提高KCMRR 采用差分放大器 输入阻抗Ri尽可能大 采用复合三极管或场效应管 通频带要宽 采用复合三极管 2 对中间级的要求 足够大的电压放大倍数 采用带有源负载的高增益放大器 3 对输出级的要求 主要提高带负载能力 给出足够的输出电流io 即输出阻抗Ro小 采用互补功率放大器 二 对集成运放内部各级的要求 4 对直流偏置电流源的要求 提供稳定的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的偏置电流 以稳定工作点 采用高精度电流源 5 对各级之间连接要求 级间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三 集成运放的类型 1 通用型 性能指标适合一般性使用 其特点是电源电压适应范围广 允许有较大的输入电压等 如CF741等 还有宽带型 高压型等等 使用时须查阅集成运放手册 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参数 作为使用和选择的依据 2 低功耗型 静态功耗 2mW 如XF253等 3 高精度型 失调电压温度系数在1 V 左右 能保证组成的电路对微弱信号检测的准确性 如CF75 CF7650等 4 高阻型 输入电阻可达1012 如F55系列等 四 集成运放内部结构举例 以BJTLM741为例 3 2 偏置电路 T10 T11 微电流源 向T3 T4提供基极偏置电流 T8 T9 镜像电流源 向T1 T2提供集电极偏置电流 T12 T13 镜像电流源 其中T13的 路向输出级中的T14 T15复合管提供偏置电流 B路向中间级的T17提供偏置电流 同时有源负载 提高中间级电压增益 T22 T23 镜像电流源 向T21提供集电极偏置电流 3 中间级 由T16 T17组成 其中T16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提高输入电阻 它的基极接受由 6传来的有用信号 作为中间级的输入端 T17为共射极放大电路 它的集电极负载为T13B组成的有源负载 可获得很高的电压增益并将放大的信号传到T24组成的缓冲级 通过T24的发射极又将信号传到输出级中的T20的基极 达到阻抗匹配的作用 4 输出级 由T14 T20组成互补对称OCL功率放大电路 T18 T19向T14 T20的基极间提供偏压 从而消除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 T15 T21分别作为T14 T20的旁路 限制T14 T20的电流 从而保护功率管T14 T20 正电源 负电源 1 输入级 由T1 T3和T2 T4组成共集 共基复合差分放大电路 提高输入电阻 共模抑制比 改善频率响应 其中T1 T2为共集电路 T3 T4为共基电路 由T5 T7组成高精度电流源 向T3 T4提供集电极偏置电流 同时也作为T4的有源负载 提高输入极电压增益 由T4的集电极将输入信号传输到中间级做进一步的放大 同相输入端 反相输入端 六 集成运放的外型封装结构 金属封装器件以管键为辨认标志 由器件顶上向下看 管键朝向自己 管键右方第一根引线为引脚1 双列直插式以缺口为辨认标记 由器件顶上向下看 标记朝向自己 标记右方第一根引线为引脚1 然后逆时针围绕器件 依次数出其余引脚数 集成运放常见的封装方式是金属封装和双列直插式塑料封装 如上图所示 金属壳封装有8 10 12管脚等种类 双列直插式有8 10 12 14 16管脚等种类 2 2理想运算放大器 一 理想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 1 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Av 2 输入电阻 Ri 3 输出电阻 Ro 0 4 带宽 BW 6 转换速率 SR 5 共模抑制比 KCMR Av越大 运放的线性范围越小 对于理想运放而言 当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不等时 输出电压是一个恒定的值 失去放大作用 必须在输出与输入之间加负反馈才能使其扩大输入信号的线性范围 例 若VOM 12V Ao 106 则 ui 12 V时 运放处于线性区 线性放大区 二 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vo f vi f vp vn 的曲线 当vi不等于零时 即当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和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不等时 形成输出电压vo 二 理想运放的特点 虚短 虚断 0 一 反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 2 3基本线性运放电路 比例运算 ip in 0 放大倍数 1 反相输入端对地之间无电阻的情况 vp 0 vn i1 if R2 R1 Rf 当两个输入端分别对地的电阻相等时 才能保证输入级的对称 平衡电阻 一 反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 ip in 0 电压放大倍数 反相输入端对地之间有电阻的情况 vp 0 vn ii if ii if in i3 i3 0 结论 对反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而言 反相输入端对地之间 有无电阻 电压放大倍数都一样 R2 R1 R Rf 平衡电阻 二 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 ip in 0 电压放大倍数 1 同相输入端对地之间无电阻的情况 vp 0 vn ii if 二 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 ip in 0 电压放大倍数 同相输入端对地之间有电阻的情况 vn ii if 结论 对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而言 同相输入端对地之间 有无电阻 电压放大倍数不一样 三 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的特例 电压跟随器 R1 Rf 0 由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电压放大倍数 可知 当 R1 Rf 0时 Av 1 从而可构成电压跟随器 同相输入的比例运算电路 电压跟随器 特点 2 4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其他应用 加法 减法 积分 微分运算电路 引言 运放电路的分析方法 方法一 利用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公式及叠加原理 方法二 利用虚短 虚断的概念进行推导 该法特点 计算量小且快捷 但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运放电路 该法特点 推导 整理较繁琐 但适用于所有的运放电路 一 求差电路 减法运算 vi1 vi2共同作用 vi1单独共同作用 vi2单独共同作用 当R1 R2 R3 R4时 vo vi2 vi1 差分放大电路 二 求和电路 加法运算 同相求和 反相求和电路 1 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vi1 vi2共同作用 vi1单独共同作用 vi2单独共同作用 当R1 R2 R3时 vo vi1 vi2 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vi1 vi2共同作用 vi1单独共同作用 vi2单独共同作用 当R1 R2 R3 R4时 vo vi1 vi2 例 试求下图所示电路的电压vo v0 v01 v02 v03 v04 解 例2 试求下图所示电路的电压增益Av v4 i1 i2 ip in 0 又 i2 i4 i3 解 vi vo 三 仪用放大器 Rt 热敏电阻 集成化 仪表放大器 Rt f T0C 1 应用举例 2 分析 根据虚短概念可得 A2 A1 A3 运放A1 A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位分别为vi1 vi2 根据虚断概念可得 iR2 iR1 iR3 iR1 即R1与两个R2构成串联 四 积分运算电路与微分运算电路 一 微分运算 由虚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牛肉干的直播营销方案
- 学校启动仪式活动策划方案
- 海南景观植物墙施工方案
- 重庆上门品牌策划活动方案
- 健身活动策划方案表
- 校园跳舞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淄博钢质隔音门施工方案
- 大冶拖拉管施工方案厂家
- 蒙元文化建筑方案设计
-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 房地产项目总经理岗位职责说明
- 花岗岩铺设方案
- 2025年护理疼痛试题及答案
- GJB297B-2020钝化黑索今规范
- 年产5万吨氧化铁新材料(磁性材料及锂电材料)项目报告书
- 关于懂你的600字初三作文9篇
- 2025年电梯安全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涂装工·高级/三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砂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理赔人员上岗考试题库
- 2025年AI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洞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