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地理位置.doc_第1页
闽安地理位置.doc_第2页
闽安地理位置.doc_第3页
闽安地理位置.doc_第4页
闽安地理位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闽安镇的地理位置3、水陆通道的形成与地貌的变化交通工具是决定道路的形成、模式及状况的重要因素。闽地属东南丘陵地貌。不宜役使车马,南人亦不饲骡马。水路善驭舟楫,陆路则只能肩挑步行,顶多只使用到二人抬或四人抬的轿子。据摩崖及碑刻记载,历代俱有管绅士民募缘修路史实。所修的路,多用石料铺砌,略求平整顺畅,以供商旅、乡人行走。因此,翻山越岭的石板路,延延续续地使用了数百千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修了公路,路况才彻底变更了。随着各种先进的运输工具的使用与普及,促使形成了现在化的交通网络。面对条条康庄大道,我们记录了闽安故旧的路况,旨为保留下历史的原貌。以了解先民们是如何举步维艰。以对照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相信将来的交通道路必定更新、更美、更加现代化。现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本镇通往周边各村落(即通往外界)的陆路分述如下;(1) 本镇通往小洋、半山、七星堆的道路。这条道路位于本镇西南方向。闽安较场头(在西山五福殿正前方)有大片龙眼树林,古称官厅地。发源于下山沟里的桃溪,从五福殿旁边流下拐向西北注入邢港。在五福殿前有一段溪窟,俗称“犬囝窑”。桃溪入口邢港口嘴一段小浦俗名“猪屎窟”。本镇欲往小洋、半山,在较场头有小路穿过龙眼树下,跨过架在桃溪上的石板透,沿石板路先至极险窄处钓鱼潭。沿路一个接一个,路上路下多砌有粪池。钓鱼潭背山一带岩石突兀,山势崔嵬,一米见宽的石板路的外侧,削壁危立,水击深潭,行人到此处皆竞竞慎行。草蜢崙从红红土山巅飞峙江边,与相对的高山寨、莲池诸峰形成了v型峡谷,峡谷深长,山坡陡峭, 若逢雨季或一阵暴雨,即形成湍流,咆哮飞溅,直扑邢港。北坛古庙即座落于溪旁。横跨溪涧建有简易石桥一座,用石透数根架设而成。旁边有一列破屋,雅称为“无嗣坛”,实仍收容孤魂野鬼而已。当北坛磹口未经开采之前,有一段路称为“呶呶码”其山势直逼江边,斜度较大,道路就显得十分险要了。深坑里溪流量十分丰富,有壮观的“深坑瀑布”碧练横空。溪水经流西码亭之下(古传称为西码头),傍虎头山一带注入邢港。道路出“呶呶码”, 穿过一片水田,沿深坑浦浦边铺砌的石板路直通深坑桥头。深坑桥据传又名“清乾桥”待考。石板路宽一米有余。深坑桥规模比较大,两头桥墩用条石垒砌,桥面亦采用大型石透数根铺设而成,上桥面须步三四级台阶,下桥面亦下三、四层石阶,过了桥就是“西码头”土地庙。“西码头”前形成三叉路口。向右,绕过虎头山,通过小洋、重云。紧邻虎头山山凹处有一尼庵;据传、日本沦陷闽安时,尼庵众尼姑为免遭日本兵蹂躏。集体悬樑以保贞洁。从此尼庵毁矣。过桥向左,拾级登山,先到西码亭(今半山泰山宫)即是往半山诸村、秋峰山、状元墓的道路。山路蜿蜒崎岖,可通省垣。从钓鱼潭至呶呶码这一段路、地形尤其复杂凶险,北坛庙即座落其中,庙后通往下山沟里几乎是无路可觅,北坛崎(或称下山沟崎)原先只有一条小路,(起点在今北坛礼堂门厅处)可攀行,老幼妇孺轻易上不去。以后随着北坛石窟的大量开采,辟出大片开濶地。七十年代改道建成北坛崎石磴,直达三橷榕树。八十年代初改建成水泥路面。以三橷榕树为起点登山,就是通往七星堆必经山路之一。由于花冈岩大量开采,致使一小段山路数次改道,至今渐向东移许多了。而古之往七星堆,不走北坛,而是通往下山沟里街道到达三橷榕树下。沿莲池西麓,经红红土到七星堆。从七星堆再翻山越岭,途经“双龙抢珠”等地可与外界君竹、马尾诸邑接壤。深坑里道路的变迁,主要源于防洪防涝堤坝的修造。1956年从呶呶码一带直线到虎头山修建一条堤坝,(见图)坝顶宽约三米,可供板车通行。57年在虎头山修建水闸拦洪排涝。从此,小洋、重云村民往来本镇不必绕道深坑桥头,免走了许多冤枉路。呶呶码一带,经省建石料厂大规模炸山采石,故貌早已不复存在,往半山的故道也改移到堤坝中段另修一截石板路接原来石板路走深坑桥。六十年代后期市建材局在深坑里建一座仓库,储存炸药。于是从南门外福马公路接龙腰顶,开凿了一条简易的单车道专用公路,(路面为砂,土结构)直达深坑里,名为“三八路”。龙腰顶至较场头路段是利用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设计开凿的旧公路残基。拓宽了钓鱼潭狭隘路面。道路修到深坑里仓库为止。1991年,有本镇热心于修桥铺路的耆老林启荣夫妇游希凡夫妇,捐款四万余元,在三八路中段(即下山沟大王企企下起至北坛庙庙前止)修建水泥路。利济乡梓、深受口碑。1997年由村委会、居委会主持、调拨资金八万余元,并号召沿线厂场及沿线村民捐款亦八万余元。从下山沟大王企林、游所修的水泥路起,延伸到南门外(接104国道)这一段三八路故道,亦灌注成水泥路面。总耗资十六余万元。并在下山沟大王企路边立牌刻铭,以誌襄举。1997年4月,小洋、重云村民、华侨、村委会、交通局诸方集资43万元,接北坛水泥路,将堤坝路面拓宽至5米,水泥浇注厚度20厘米,可供二部机动车交会行驶。虎头山水闸之外另建路桥一座,可容载重1520吨卡车通行。道路修至重云村后,全长1120米。道路于97年12月25日完成交付使用。从此汽车可开进小洋、重云、彻底改变了重、朝的村容村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深坑里地形地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填平了深坑浦大部分港杈水塘,拆除了深坑桥,深坑浦改道,溪涧流水沿山边修筑的水渠向邢港排泻。半山新村集中建于西码头一带,道路又一次改动,新道路从堤坝中部修一条宽4米左右的砂、土路,直线通往至西码头半山新村。二十一世纪元年,罗长高速公路触境,深坑里更发生了翻天动地的变化。红山隧道东、西两洞开凿出的大量岩石将深坑里填高十余米。高架桥从乌猪山的“棋盘山隧道“腾空越过邢港,延伸到虎头山之后颈部,连接入“红山隧道”。民间戏称:穿透乌猪腹,砍断虎头山。乡民引以自豪的“深坑瀑布”景观从此消失了,但远观高架桥如蛟龙出洞,排空驭气,另有一种阳刚之气,亦蔚为壮观矣。(2)本镇通往东村、东盛、西边亭江以及本镇之右营尾的故道。以上各条故道均由“迥龙桥”桥头的圣王庙为起点。圣王庙向西行,傍邢港的祥栏里民居门前铺设有石板路。“坑里溪”、流经祥栏里后山,形成桥仔头浦,浦上建有简易石桥一座,据传名为“登文桥”缘因离桥近旁有一“文昌阁”而命名斯桥。在祥栏里山土乾立有修桥碑一面,西南向,碑之规格与其他募捐碑大致相同。该桥桥体结构简单,三根大型石透铺成桥面。过桥仍然是石板路、两旁均为水田。路经东村前,并绕至村后大埕(江南赵氏宗祠之下)向乌猪山方向可通达东盛、康坂、前洋、白眉等港门里诸村落。在“登文桥”(亦名桥仔头)未建造之前(见图),旧的道路是绕过桥仔头浦,一路沿着山土乾,涉水过溪,再绕到文昌阁后的芒果林进入东村居民,然后上企到后山的赵氏宗祠门前,西经土地庙下行“三泉坑”方向,往港门里诸乡。从圣王庙尊王崎,绕尊王庙后面一崙二崙三崙尾往田螺里,上崎翻越亭头岭,下山即是西边村,古往亭头,此必经陆地之一。至今,一崙山上尚有石板路残迹。从圣王庙尊王崎,尊王庙雄踞兰磹之上,前临邢水。庙前有亭一座。尊王崎与亭台临江一侧,均设有石栏杆以防护行人安全。亭檐面对邢港一侧镶有牌匾,上书“邢港廖将军”。行人穿亭而过,行十余米,下石阶十余级,是一段倾斜而且光滑的兰磹,在兰磹上由人工凿出石磴以供行走。如果人们从邢港南岸的草尾,看北岸尊王庙这一段道路,就是一个梯形图案(见图),尊王庙在梯形顶部。先上崎后落崎。通往右营尾这段路上有好几户人家,还有好几棵大榕树。从兰磹这一段起,在相间于二棵榕树后边,有一停厝,再隔一坪园地是蜀落厝。住着一户人家。接着是二十米左右一段很有特色的石板路。先是在陡峭的兰磹上隔二、三米凿一个平台,从平台往上砌石墩,然后用长石透架在墩上成为路面。略类似于架设桥梁,或效仿古栈道的架设方法吧。走完这段路,有好几座民居,靠后山几落厝是瓦窑厂瓦工住宅,临江一落厝是数代相传,专驶福州渡的唐姓船工在岸上的住宅。在其门前还自建有小道头供靠泊及上下船使用。再向东行,有一崙与二崙两山之间形成一小溪,注入邢港处有一段小浦。(解放后,砖瓦厂二层楼厂部即建在小浦的位置。2001年始拆除,划为筹建新村之宅基地。)过小溪是瓦厂,旧时的瓦厂规模极小,只有一座窑。在瓦厂厂房东面,有二箍水稻田,面积约四亩。沿着山边有十余株高大挺拔的芒果树。这里依次居住有五、六户人家。厝边还有二坪菜园地。至此才是名符其实的右营尾地界,(或称右营垒)。右营尾隔着邢港与闽镇相峙,真有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韵味。史载,清时右营驻军三千,彼时右营营垒毗连,极可能别具一番景象。这里芒果树很多,1995年7月拓宽104国道时,在清军右营驻地遗址上,挖出一块直径约三米的近似园形的岩石。上镌刻篆书“瑶池佳果”四字,旁款行草“筍根题”。这块佚刻今已沦落无存。或以为,佳果者,指芒果之色、香、味亦未可知?右营尾今存古民居一座,背靠浮箩山西麓芒果树幽深处。在邢港与闽江交汇的山土乾 处,古有右营尾娘奶庙一座、神像二尊、俱毁。此处地名俗称“鸡牳鸡角”,临江有一兰磹,径约1.5米,名为石鼓,石鼓之下有二块磹仔,名曰:“鸡母、鸡角”。到此已是山穷水尽了,浮箩山余脉挡住去路,欲往郑爷鼻、老鼠坑,须登山走崎岖小路。右营尾交通状况的改观当起于1954年马、连、罗公路的兴建。当时横跨邢港的公路桥,称之为“铁桥”,“铁桥”实则是军队工兵用于战时车辆运输的铁、木结构的军用桥。在邢港中流用原木栓接成桥墩,以槽钢、角钢栓连锁加,桥面亦全部用钢材连锁,然后横铺枕木,再竖铺长木条。桥栏也全部用角铁栓接。路桥仅容一辆汽车通过,如偶遇两车交会,其中一辆必避之桥头一侧,让已上桥面的车辆先行通过。桥两旁铁栏杆外侧另设有人行道,供行人来左去右过桥。整座桥十分简陋,每当车辆过桥,人站在人行道上会感到整座桥在微微颤动。有一年邢港流域山洪暴发,整座桥面飘浮到闽江干流上去,只剩下孤零零的桥墩,此桥虽为临时设施,在当时却是福建沿海海防供需的生命线,在军事上显得尤其重要。以至桥两头设有岗亭,先是部队站岗,后移交本镇民兵值守、日夜不辍。有了这座桥,位于右营尾外侧的砖瓦厂应运得到发展,成为本镇付业生产的大户之一。在右营尾内侧,从尊王庙边至铁桥边则发展成本镇石料厂的采石基地,仍至延续三、四十年长盛不衰。采石场附带开辟出大片开濶地。至本世纪末,空地供本镇营建了一座大礼堂尚绰绰有余。更为闽白公路的修建消除了瓶颈路段而先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闽白公路是在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兴起的车子化道路高潮所遗下的旧道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车子化运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闽安、东盛、康坂、前洋、白眉各村的车子化道路已基本连通。但路面均为低质量的泥巴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开发利用港门里土地及资源是历届镇(区)政府的重要举措之一。港门里诸乡山地广活、土土良 肥沃。宜种植杉树、马尾松、笔竹等林木,尤宜培植油茶树、高山茶叶等经济作物。早在民国时期,白庙村就有“尧天农场”一所(今尚存遗址)从事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可惜当时道路险恶,交通闭塞,使农场完全处于封闭的深山僻土良 的状态,其处境与前途就不言而喻了。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力量使村村道路车子化。区(镇)政府号召平原支援山区,路是通了,港门里各乡村农业,林副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六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时期,在白庙“尧天农场”故址,区政府创立了“白庙果林场”。号召平原各乡村知识青年踊跃报名开发果林场。闽安居委会动员二十多名知识青年落户白庙,加入了开发山区里、林业生产的队伍。与此同时,区政府创立的“亭江农业中学”(后并入闽安五、七中学)也在白庙营建校舍,培养农技人员。这批学员学成后曾经活跃在各乡村的各条战线上,成绩不菲。随着开放改革大浪潮的汹涌而至,镇政府超前地意识到旧有的破败的道路已无力迎接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挑战。“要想富、先修路”,镇政府发出号召,拨出资金。闽白公路按沿线各村辖区划分,落实各村村委会计划施工。各村委认识一致,调出修路资金、发动群众积极捐资。9596年间,闽白公路由镇政府牵头,沿线各村公拨民捐、全面集资、拓宽改线,完成了全线路面水泥化的建设。本镇路段从铁桥兜至祥栏里江滨一线。驳岸高达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