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合成纤维在有机合成的故事中,有关合成纤维的章节具有特殊的趣味。第一批人造纤维(同第一批塑料一样)是以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化学家们自然是从硝化纤维素开始,因为它有足够的数量可以利用。1884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多内将硝化纤维素溶解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中,并迫使所得到的黏稠液体通过一些小孔喷出。在这种液体喷出之后,乙醇和乙醚随之蒸发,于是便剩下胶棉细线似的硝化纤维素。(这实际上就是蜘蛛织网和春蚕吐丝的那种方式:它们从身体上的小孔中喷吐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遇空气而变成固态纤维。)这种硝化纤维素纤维太容易着火,不宜使用。不过,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能够去掉硝酸根,结果便得到了一种外观像蚕丝一样的带有光泽的纤维素细丝。然而,夏尔多内的方法并不实用。且不说有硝酸根存在的中间阶段非常危险,也不说用作溶剂的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极易着火,单是将硝酸根加上去又去掉这一点,这种方法就十分费钱。1892年,人们发现了一些溶解纤维素的方法。例如,英国化学家克罗斯将纤维素溶解于二硫化碳,并将所得到的黏稠液体(叫做黏胶)做成细丝。麻烦的是,二硫化碳易燃、有毒且气味难闻。1903年,一种有竞争力的方法投入使用。这种方法以醋酸作为溶剂的一部分,生产出一种叫做醋酸纤维素的物质。这些人造纤维被称为人造丝。人造丝主要有两个品种,通常分为黏胶人造丝和醋酸人造丝。顺便提一下,如果将黏胶通过一条狭缝挤压出去,就会得到一种柔软、透明和防水的薄膜玻璃纸。这种方法是法国化学家布兰登伯热于1908年发明的。一些合成的聚合物同样也能够通过一条狭缝挤压成薄膜。例如,乙烯基树脂能制成名为萨纶的覆盖物。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出现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让我先讲一点有关蚕丝的故事。蚕丝是由蚕蛾的幼虫蚕所吐的丝。蚕对食物要求极严,而且需要精心照料。蚕丝必须从蚕茧上小心地抽取下来。由于这些缘故,蚕丝十分昂贵,而且不能大量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便开始生产蚕丝,而且中国人对生产蚕丝的方法严加保密,以便在出口中保持有利的垄断地位。然而,秘密终有泄漏之日,尽管采取了种种保密措施,养蚕缫丝的秘密还是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印度。古罗马是通过横贯亚洲的漫长的陆路输入蚕的,由于经纪人一路上步步设卡抽取通行税,所以蚕丝到那里后非常昂贵,除了豪门巨富,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50年,蚕子被偷偷地带进君士坦丁堡,从此欧洲便开始了蚕丝生产。尽管如此,蚕丝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属于奢侈品。另外,直到目前为止,蚕丝仍然没有好的代用品。人造丝固然具有与蚕丝相似的光泽,但却不及蚕丝纤细、柔韧。蚕丝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是由一种叫氨基酸的单体构成的,而氨基酸则含有1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氨基与羧基通过二者之间的1个碳原子相连接;如果以a表示氨基,以c表示羧基,再用短线表示中间的碳原子,我们就可以把氨基酸写作:ac。这些氨基酸以从头至尾的方式聚合起来,也就是说,前面的1个氨基同后面的1个羧基缩合,这样便成了蚕丝分子:ac、ac、ac、ac本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卡罗瑟斯对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进行了研究,希望借此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它们缩合成具有大环结构的分子。(这类分子对于香料制造业是很重要的。)与他的愿望相反,他发现这些分子缩合成了长链分子。卡罗瑟斯早已预料到可能会出现长链分子,因此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他立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用己二酸和己二胺制成了纤维。己二酸分子含有两个羧基,中间被4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以用CC表示。己二胺由两个氨基构成,中间被6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写为;aa。当卡罗瑟斯将这两种物质混在一起时,它们就缩合成具有下列结构的聚合物:aa.cc.aa. c.aa可以看出,用点标出的缩合部位具有与蚕丝相同的构型“ca”。最初生产的纤维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强度太差。卡罗瑟斯断定,问题就出在缩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产生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水解反应,它使聚合反应不能持续很久。卡罗瑟斯找到了一种补救办法,即让聚合反应在低压下进行,这样水就会蒸发并很容易被清除掉(在邻近反应液体上方斜放一块冷却的玻璃板,水蒸气就会凝结在上面并自行流走,这种装置叫做分子蒸馏器)。这样,聚合反应就能不断地进行下去,并形成很长的直链。1935年,卡罗瑟斯终于为合成理想的纤维奠定了基础。将由己二酸和己二胺缩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过许多小孔挤压出来,然后再经过拉伸,使纤维平行地排列起来,并成为晶束似的纤维束。这样就得到了一种与蚕丝相似的带有光泽的细丝,它可以织成像丝绸一样轻柔美观、甚至比丝绸还要结实的织品。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叫做尼龙。然而,卡罗瑟斯未能看到他的发现所结出的硕果,他于1937年就去世了。杜邦公司于1938年宣布合成纤维问世,并于1939年开始进行商业性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队收购了全部尼龙产品,用以制造降落伞和百余种其他军需品。战后,尼龙在制袜业上完全取代了蚕丝,因此,妇女的长袜现在叫做尼龙袜。尼龙的合成为许多其他合成纤维的生产开辟了道路。丙烯腈,或称为乙烯基氰化物(CH2CHCN),也可以聚合成与聚乙烯类似的长链,所不同的是,与每个单元中第二个碳原子相连的是氰基(在这里它是完全无毒的)。这种产品叫做奥纶。1950年投入使用。如果再添加上氯乙烯,则最终的长链既含有氯原子,又含有氰基,这就是氯丙纶(达耐尔)。如果通过使用醋酸乙烯(CH2CHOOCCH3)来添加醋酸根,则产品就是醋丙纶(阿克利纶)。英国于1941年制造出了聚酯纤维。这种纤维是由一个单体的羟基同另一个单体的羟基缩合而成的长链。这种产物就是通常的那种由碳原子构成的长链,只是每隔一定的距离插入1个氧原子。这种产品在英国叫做涤纶,在美国则叫做大可纶。这些新型合成纤维的防水性能比大多数天然纤维好,而且不怕潮湿,不易沾污,不遭虫蛀。某些合成纤维不会起皱,可用来纺织成“耐洗耐磨”的织品。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合成纤维在有机合成的故事中,有关合成纤维的章节具有特殊的趣味。第一批人造纤维(同第一批塑料一样)是以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化学家们自然是从硝化纤维素开始,因为它有足够的数量可以利用。1884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多内将硝化纤维素溶解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中,并迫使所得到的黏稠液体通过一些小孔喷出。在这种液体喷出之后,乙醇和乙醚随之蒸发,于是便剩下胶棉细线似的硝化纤维素。(这实际上就是蜘蛛织网和春蚕吐丝的那种方式:它们从身体上的小孔中喷吐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遇空气而变成固态纤维。)这种硝化纤维素纤维太容易着火,不宜使用。不过,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能够去掉硝酸根,结果便得到了一种外观像蚕丝一样的带有光泽的纤维素细丝。然而,夏尔多内的方法并不实用。且不说有硝酸根存在的中间阶段非常危险,也不说用作溶剂的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极易着火,单是将硝酸根加上去又去掉这一点,这种方法就十分费钱。1892年,人们发现了一些溶解纤维素的方法。例如,英国化学家克罗斯将纤维素溶解于二硫化碳,并将所得到的黏稠液体(叫做黏胶)做成细丝。麻烦的是,二硫化碳易燃、有毒且气味难闻。1903年,一种有竞争力的方法投入使用。这种方法以醋酸作为溶剂的一部分,生产出一种叫做醋酸纤维素的物质。这些人造纤维被称为人造丝。人造丝主要有两个品种,通常分为黏胶人造丝和醋酸人造丝。顺便提一下,如果将黏胶通过一条狭缝挤压出去,就会得到一种柔软、透明和防水的薄膜玻璃纸。这种方法是法国化学家布兰登伯热于1908年发明的。一些合成的聚合物同样也能够通过一条狭缝挤压成薄膜。例如,乙烯基树脂能制成名为萨纶的覆盖物。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出现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让我先讲一点有关蚕丝的故事。蚕丝是由蚕蛾的幼虫蚕所吐的丝。蚕对食物要求极严,而且需要精心照料。蚕丝必须从蚕茧上小心地抽取下来。由于这些缘故,蚕丝十分昂贵,而且不能大量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便开始生产蚕丝,而且中国人对生产蚕丝的方法严加保密,以便在出口中保持有利的垄断地位。然而,秘密终有泄漏之日,尽管采取了种种保密措施,养蚕缫丝的秘密还是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印度。古罗马是通过横贯亚洲的漫长的陆路输入蚕的,由于经纪人一路上步步设卡抽取通行税,所以蚕丝到那里后非常昂贵,除了豪门巨富,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50年,蚕子被偷偷地带进君士坦丁堡,从此欧洲便开始了蚕丝生产。尽管如此,蚕丝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属于奢侈品。另外,直到目前为止,蚕丝仍然没有好的代用品。人造丝固然具有与蚕丝相似的光泽,但却不及蚕丝纤细、柔韧。蚕丝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是由一种叫氨基酸的单体构成的,而氨基酸则含有1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氨基与羧基通过二者之间的1个碳原子相连接;如果以a表示氨基,以c表示羧基,再用短线表示中间的碳原子,我们就可以把氨基酸写作:ac。这些氨基酸以从头至尾的方式聚合起来,也就是说,前面的1个氨基同后面的1个羧基缩合,这样便成了蚕丝分子:ac、ac、ac、ac本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卡罗瑟斯对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进行了研究,希望借此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它们缩合成具有大环结构的分子。(这类分子对于香料制造业是很重要的。)与他的愿望相反,他发现这些分子缩合成了长链分子。卡罗瑟斯早已预料到可能会出现长链分子,因此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他立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用己二酸和己二胺制成了纤维。己二酸分子含有两个羧基,中间被4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以用CC表示。己二胺由两个氨基构成,中间被6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写为;aa。当卡罗瑟斯将这两种物质混在一起时,它们就缩合成具有下列结构的聚合物:aa.cc.aa. c.aa可以看出,用点标出的缩合部位具有与蚕丝相同的构型“ca”。最初生产的纤维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强度太差。卡罗瑟斯断定,问题就出在缩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产生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水解反应,它使聚合反应不能持续很久。卡罗瑟斯找到了一种补救办法,即让聚合反应在低压下进行,这样水就会蒸发并很容易被清除掉(在邻近反应液体上方斜放一块冷却的玻璃板,水蒸气就会凝结在上面并自行流走,这种装置叫做分子蒸馏器)。这样,聚合反应就能不断地进行下去,并形成很长的直链。1935年,卡罗瑟斯终于为合成理想的纤维奠定了基础。将由己二酸和己二胺缩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过许多小孔挤压出来,然后再经过拉伸,使纤维平行地排列起来,并成为晶束似的纤维束。这样就得到了一种与蚕丝相似的带有光泽的细丝,它可以织成像丝绸一样轻柔美观、甚至比丝绸还要结实的织品。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叫做尼龙。然而,卡罗瑟斯未能看到他的发现所结出的硕果,他于1937年就去世了。杜邦公司于1938年宣布合成纤维问世,并于1939年开始进行商业性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队收购了全部尼龙产品,用以制造降落伞和百余种其他军需品。战后,尼龙在制袜业上完全取代了蚕丝,因此,妇女的长袜现在叫做尼龙袜。尼龙的合成为许多其他合成纤维的生产开辟了道路。丙烯腈,或称为乙烯基氰化物(CH2CHCN),也可以聚合成与聚乙烯类似的长链,所不同的是,与每个单元中第二个碳原子相连的是氰基(在这里它是完全无毒的)。这种产品叫做奥纶。1950年投入使用。如果再添加上氯乙烯,则最终的长链既含有氯原子,又含有氰基,这就是氯丙纶(达耐尔)。如果通过使用醋酸乙烯(CH2CHOOCCH3)来添加醋酸根,则产品就是醋丙纶(阿克利纶)。英国于1941年制造出了聚酯纤维。这种纤维是由一个单体的羟基同另一个单体的羟基缩合而成的长链。这种产物就是通常的那种由碳原子构成的长链,只是每隔一定的距离插入1个氧原子。这种产品在英国叫做涤纶,在美国则叫做大可纶。这些新型合成纤维的防水性能比大多数天然纤维好,而且不怕潮湿,不易沾污,不遭虫蛀。某些合成纤维不会起皱,可用来纺织成“耐洗耐磨”的织品。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合成纤维在有机合成的故事中,有关合成纤维的章节具有特殊的趣味。第一批人造纤维(同第一批塑料一样)是以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化学家们自然是从硝化纤维素开始,因为它有足够的数量可以利用。1884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多内将硝化纤维素溶解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中,并迫使所得到的黏稠液体通过一些小孔喷出。在这种液体喷出之后,乙醇和乙醚随之蒸发,于是便剩下胶棉细线似的硝化纤维素。(这实际上就是蜘蛛织网和春蚕吐丝的那种方式:它们从身体上的小孔中喷吐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遇空气而变成固态纤维。)这种硝化纤维素纤维太容易着火,不宜使用。不过,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能够去掉硝酸根,结果便得到了一种外观像蚕丝一样的带有光泽的纤维素细丝。然而,夏尔多内的方法并不实用。且不说有硝酸根存在的中间阶段非常危险,也不说用作溶剂的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极易着火,单是将硝酸根加上去又去掉这一点,这种方法就十分费钱。1892年,人们发现了一些溶解纤维素的方法。例如,英国化学家克罗斯将纤维素溶解于二硫化碳,并将所得到的黏稠液体(叫做黏胶)做成细丝。麻烦的是,二硫化碳易燃、有毒且气味难闻。1903年,一种有竞争力的方法投入使用。这种方法以醋酸作为溶剂的一部分,生产出一种叫做醋酸纤维素的物质。这些人造纤维被称为人造丝。人造丝主要有两个品种,通常分为黏胶人造丝和醋酸人造丝。顺便提一下,如果将黏胶通过一条狭缝挤压出去,就会得到一种柔软、透明和防水的薄膜玻璃纸。这种方法是法国化学家布兰登伯热于1908年发明的。一些合成的聚合物同样也能够通过一条狭缝挤压成薄膜。例如,乙烯基树脂能制成名为萨纶的覆盖物。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出现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让我先讲一点有关蚕丝的故事。蚕丝是由蚕蛾的幼虫蚕所吐的丝。蚕对食物要求极严,而且需要精心照料。蚕丝必须从蚕茧上小心地抽取下来。由于这些缘故,蚕丝十分昂贵,而且不能大量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便开始生产蚕丝,而且中国人对生产蚕丝的方法严加保密,以便在出口中保持有利的垄断地位。然而,秘密终有泄漏之日,尽管采取了种种保密措施,养蚕缫丝的秘密还是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印度。古罗马是通过横贯亚洲的漫长的陆路输入蚕的,由于经纪人一路上步步设卡抽取通行税,所以蚕丝到那里后非常昂贵,除了豪门巨富,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50年,蚕子被偷偷地带进君士坦丁堡,从此欧洲便开始了蚕丝生产。尽管如此,蚕丝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属于奢侈品。另外,直到目前为止,蚕丝仍然没有好的代用品。人造丝固然具有与蚕丝相似的光泽,但却不及蚕丝纤细、柔韧。蚕丝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是由一种叫氨基酸的单体构成的,而氨基酸则含有1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氨基与羧基通过二者之间的1个碳原子相连接;如果以a表示氨基,以c表示羧基,再用短线表示中间的碳原子,我们就可以把氨基酸写作:ac。这些氨基酸以从头至尾的方式聚合起来,也就是说,前面的1个氨基同后面的1个羧基缩合,这样便成了蚕丝分子:ac、ac、ac、ac本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卡罗瑟斯对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进行了研究,希望借此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它们缩合成具有大环结构的分子。(这类分子对于香料制造业是很重要的。)与他的愿望相反,他发现这些分子缩合成了长链分子。卡罗瑟斯早已预料到可能会出现长链分子,因此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他立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用己二酸和己二胺制成了纤维。己二酸分子含有两个羧基,中间被4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以用CC表示。己二胺由两个氨基构成,中间被6个碳原子隔开,因此可写为;aa。当卡罗瑟斯将这两种物质混在一起时,它们就缩合成具有下列结构的聚合物:aa.cc.aa. c.aa可以看出,用点标出的缩合部位具有与蚕丝相同的构型“ca”。最初生产的纤维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强度太差。卡罗瑟斯断定,问题就出在缩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产生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水解反应,它使聚合反应不能持续很久。卡罗瑟斯找到了一种补救办法,即让聚合反应在低压下进行,这样水就会蒸发并很容易被清除掉(在邻近反应液体上方斜放一块冷却的玻璃板,水蒸气就会凝结在上面并自行流走,这种装置叫做分子蒸馏器)。这样,聚合反应就能不断地进行下去,并形成很长的直链。1935年,卡罗瑟斯终于为合成理想的纤维奠定了基础。将由己二酸和己二胺缩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过许多小孔挤压出来,然后再经过拉伸,使纤维平行地排列起来,并成为晶束似的纤维束。这样就得到了一种与蚕丝相似的带有光泽的细丝,它可以织成像丝绸一样轻柔美观、甚至比丝绸还要结实的织品。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第一批完全合成的纤维叫做尼龙。然而,卡罗瑟斯未能看到他的发现所结出的硕果,他于1937年就去世了。杜邦公司于1938年宣布合成纤维问世,并于1939年开始进行商业性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队收购了全部尼龙产品,用以制造降落伞和百余种其他军需品。战后,尼龙在制袜业上完全取代了蚕丝,因此,妇女的长袜现在叫做尼龙袜。尼龙的合成为许多其他合成纤维的生产开辟了道路。丙烯腈,或称为乙烯基氰化物(CH2CHCN),也可以聚合成与聚乙烯类似的长链,所不同的是,与每个单元中第二个碳原子相连的是氰基(在这里它是完全无毒的)。这种产品叫做奥纶。1950年投入使用。如果再添加上氯乙烯,则最终的长链既含有氯原子,又含有氰基,这就是氯丙纶(达耐尔)。如果通过使用醋酸乙烯(CH2CHOOCCH3)来添加醋酸根,则产品就是醋丙纶(阿克利纶)。英国于1941年制造出了聚酯纤维。这种纤维是由一个单体的羟基同另一个单体的羟基缩合而成的长链。这种产物就是通常的那种由碳原子构成的长链,只是每隔一定的距离插入1个氧原子。这种产品在英国叫做涤纶,在美国则叫做大可纶。这些新型合成纤维的防水性能比大多数天然纤维好,而且不怕潮湿,不易沾污,不遭虫蛀。某些合成纤维不会起皱,可用来纺织成“耐洗耐磨”的织品。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针对传统化学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传统化学工业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破坏。绿色化学是在“废物最小化”概念指导下提出的,又称把污染消除在源头,对环境有益的化学,其特点为:(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反应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3)化学产品应具有高度选择性,反应副产品极少,甚至实现零排放。(4)产品既满足物美价廉的传统标准,又对环境有益。自化学活动与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组编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高分子分离膜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流体分离单元操作技术,3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反渗透膜应用现状在各种膜分离技术中,反渗透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应用最成功、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种。估计自1995年以来,反渗透膜的使用量每年平均递增20;据保守的统计,1999年工业反渗透膜元件的市场供应量为8英寸膜6000支,4英寸膜26000支。2000年和2010年的市场更为强劲,膜用量一年比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据估算,反渗透技术的应用已创造水处理行业全年10亿人民币以上的产值。国内反渗透膜工业应用的最大领域仍为大型锅炉补给水、各种工业纯水,饮用水的市场规模次之,电子、半导体、制药、医疗、食品、饮料、酒类、化工、环保等行业的应用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反渗透膜最新进展超低压膜 由于节省电耗和降低相关机械部件的压力等级引起材料费下降等优点,自1999年以来超低压膜的应用比重日益增大,这在以使用4英寸膜为主的小型装置中应用最为突出,大型装置中应用超低压膜也呈上升趋势,目前使用超低压膜的最大装置的产水量为650吨/小时。低污染膜 膜污染是反渗透应用中的最大危害。目前已有几种抗污染性能强、使用寿命长、清洗频度低且易清洗的低污染膜问世。带正电荷的反渗透膜 现在广泛应用的低压、超低压复合膜的材质均为芳香族聚酸胺,其膜表面均带有负电荷,现已有膜厂家开发出表面带正电荷的低压复合膜,这种膜目前主要应用于制备高电阻率的高纯水系统中。日本日东电工公司生产的正电荷膜ES10C已在半导体行业的三级反渗透系统中实现10-15兆欧电阻率的高纯水;韩国现代电子公司的3个生产厂的合计最终产水800吨小时的三级反渗透系统的产水电阻率为8-9兆欧;上海某半导体厂的170吨小时的三级反渗透系统也达到上述指标。另外,在国内几个制药厂的5-20吨/小时规模的两级反渗透系统中也实现了反渗透产水电阻率为1.7-3兆欧。耐高温、食品级、卫生级反渗透膜 普通水处理用反渗透膜的使用温度均为0-45摄氏度,但在需要耐90摄氏度高温杀菌的特殊场合,可使用耐高温、耐化学药品的反渗透膜。此外,各种有特殊膜元件结构的食品级或卫生级的反渗透膜也开始在国内应用。海水淡化膜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国外已有日产水量10万吨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目前正在运行的大型卷式膜海水淡化装置的单机能力为日产水量6000吨。国内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水量350-1000吨,国外单段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水利用率最高达45,国内目前多为35,另外国内渔船上装载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膜多用直径为2.5英寸的小型膜元件。目前国内批量生产海水淡化装置的公司不超过10家,在河北建设的日产水量18000吨的“亚海水”脱盐装置是国内最大的使用海水淡化膜的反渗透装置。今后国内海水淡化膜的应用将进入一个新时期,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建设日产水万吨级的海水淡化装置。此外国内已开始商业生产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纳滤膜及其应用近10年来,有关纳滤膜的研究与开发十分活跃,我国大约5年前开始形成研究及应用热潮,但到目前为止,对纳滤膜的机理、特征等的认识还远不充分。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解释为:纳滤膜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其膜表面分离皮层可能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反渗透膜对NaCl的脱除率均在95%以上,一般将NaCl脱除率为90%以下的膜均可称为纳滤膜;反渗透膜几乎对所有溶质都有很高的脱除率,而纳滤膜只对特定的溶质具有脱除率。纳滤膜主要去除一个纳米左右的溶质粒子,截留分子量一般为100-2000。反渗透膜几乎均为聚酚胺材质,而纳滤膜的材质范围则较为广泛,有些纳滤膜的表面形成高聚物电解质因而常常有较强的电荷性,如著名的纳滤膜一7400系统,其材质为磺化聚矾,膜表面带有较强的负电性。在国外,纳滤膜最大的应用市场是饮用水领域,主要用于脱除三卤甲烷中间体(),异味、色度、农药、合成洗涤剂、可溶有机物、M等硬度成分等。目前在饮用水领域还主要使用与反渗透膜材质相同的聚酚胺纳滤膜。影响纳滤膜在饮用水领域大量使用的限制因素中,有应用技术不足的因素,也有人们认识不足的因素。目前国内有些生产“优质饮用水”的系统是使用反渗透和超滤产品水的勾兑混合水。超滤膜及若干新进展超滤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膜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国产化率最高的膜品种。但因产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品种少、质量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大面积的推广。此外,国内生产厂过小、过多,简单仿制还较严重,缺乏产量大、有实力的大企业,也制约了这一技术的发展。目前超滤的发展趋势有: 组件大型化、高效化 6英寸以上直径的、高通最大组件、集束化、设备化的超滤器已经商业化。大膜孔径、粗中空丝的超微滤膜化 这种膜元件除用传统的饮用水、污水处理外,还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反渗透的预处理过程中,用超滤或超微滤膜代替传统的砂滤、活性炭、微滤是今后的一个新趋势。卷式超滤有新发展 如日本日东电工两年前推出的系列卷式超滤膜,该膜截留分子量为75万,膜元件圆柱体表面可进水,使用时为全地滤,不排滤水,清洗时可从产水侧加压反洗。此膜在中东已用于海水淡化装置的预处理,超滤装置的产水能力为每天13万吨。特殊性能化 在半导体超纯水,医药注射用水用途,已有耐95摄氏度高温,或耐121摄氏度高温蒸汽灭菌,可完全做到无菌、无热源的超滤膜组件。饮用水的净化技术是人们在与污染作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并不断地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但是,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又给水体造成了新的污染,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逐渐改进,水源水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质的种类不断增加,使人们在饮用水的水质净化中碰到了新的问题。扩展资料合成纤维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绿色化学 高分子分离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人造牛排”和“全素烤鸭”塑料的硬和软橡胶的黑与白塑料的硬和软冬天在室外,塑料雨衣好似硬纸壳,塑料鞋底硬得梆梆响。塑料为什么冷的时候硬,热的时候软呢?塑料是高分子化合物。它由成千上万个小分子互相“手拉手”地联结起来,形成大分子“链条”。在金属链条里滴上润滑油,各链节之间就活动自如了。在塑料的大分子链条之间,不能加润滑油,但是在加入“增塑剂”以后,硬塑料也就变得柔软起来。塑料雨衣、床单的增塑剂加得多,就可以随意折叠,揉成一团:塑料凉鞋里增塑剂少一些,虽然柔软,却不能折叠:有些硬塑料管的增塑剂就更少,只有在火上烘烤,才能变软、弯曲。塑料有软有硬,就看添加的增塑剂是多是少了。可是,普通的增塑剂和炒菜油一样,随温度下降变得粘稠起来,润滑的本领越来越小。塑料大分子链条里的“润滑油”都凝冻了,塑料自然变得僵硬啦。因此,寒冷地区使用的塑料制品和热带用的塑料,在增塑剂的品种和比例上,都是不相同的。塑料制品用久了,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增塑剂的挥发,就会变硬发脆,这叫做塑料的“老化”。所以,塑料雨衣不用的时候,要擦干净,折叠好,装进塑料袋里保存。一般的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制品有毒,不能用来盛放食物。牛奶瓶、口杯、水壶和食品袋是用聚乙烯做的。聚乙烯的化学成分和蜡烛油差不多,没有毒性,也没有添加增塑剂,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鉴别聚乙烯塑料不难。它的外表象蜡,靠近火焰熔融、变软,燃烧时发散出蜡烛油的气味,其他塑料,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有机玻璃,虽然也和聚乙烯一样,受热会熔融、变软,但是燃烧时却有不同的气味。塑料鞋、塑料脸盆、塑料雨衣、人造革等是聚氯乙烯做的,牙刷柄、肥皂盒是聚苯乙烯做的,三角板、半圆仪、发卡、纽扣是有机玻璃做的,加上做食具用的聚乙烯,这几种塑料都是遇热变软,遇冷变硬,称为“热塑性”塑料。另一类是“热固性”塑料,它加热时不会变软、熔融,只有烧糊、变焦了事。铝锅的把手,电器和仪表的外壳、墨水瓶盖、钢笔杆这些酚醛塑料、(电木)制品,还有色彩鲜艳的铅笔刀外壳、玩具、模型等这些聚氨基塑料(电玉)制品,都是热固性塑料原粉在钢铁模具里“铸”出来的。热固性塑料是硬塑料,成型以后,就再也不会变软了。橡胶的黑与白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橡胶制品:扎小辫儿的猴皮筋,擦铅笔迹的橡皮擦,上体育课用的篮球、小足球,以及球鞋,雨靴,软管,轮胎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人们对橡胶感兴趣,正是看中了它的弹性。最早的自行车装的是木轮子,骑起来颠簸得厉害。自从发现橡胶以后,人们在木轮的外缘镶上橡胶,自行车行驶起来平稳多了。后来,充气的橡胶轮胎代替了实心的橡胶木轮,自行车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我们走路、爬山,要穿橡胶底鞋子。汽车翻山越野,飞机起飞降落,橡胶轮胎就是它们的鞋子。全世界80的橡胶用来制造轮胎。有趣的是,桥梁的底座上也衬有厚厚的橡胶支承垫,连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橡胶制品,都是利用橡胶的弹性。橡胶的故乡在南美洲。那儿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割破树皮会流出白色的胶乳,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胶乳叫做“树的眼泪”。他们将胶乳凝结后做成圆球,一边唱着歌,一边围着圆圈跳舞,把球传来传去。球儿落地,还能高高地弹起。这是他们最快活的游戏了。当时,印第安人玩的橡胶实心球是生胶制的。天然的生胶虽然有弹性,但它的大分子链条好像许多单根的弹簧,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弹性并不很大,而且这些弹簧容易拆开、分离,所以生胶一拉就断,没有韧性,稍稍受热就发粘、变软。美国有一个贫穷的发明家古德意,他决心把生胶改造成既富有弹性又坚韧结实的理想材料。他对橡胶着迷三十多年,但是却一生贫困潦倒。古德意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你想找到古德意这个人吗?睹,那就是!他头戴橡皮帽,身披橡胶衬里的风衣,里面穿着橡皮背心,下身套着橡皮裤子,脚登胶靴,手里拎个胶皮钱包里面没有一文钱。古德意在生胶里掺进氧化镁,用石灰水煮,也试过用硝酸煮,还试过在生胶表面撒硫磺,放在太阳下晒各种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坩埚里加进生胶块、硫磺粉和松节油,放在火炉上煮。不小心,从坩埚里蹦出一块胶,落人火焰,尽管烧焦了,却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尚摄影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庭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推土机司机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单漂流送工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人才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前景报告
- 公共安全领域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能源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研究报告
- 数字版权法律规范演进分析报告
- 数控加工叶片表面质量分析报告
- 智能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 卫健局报告范文
- 汉语语法课件教学课件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水平练习题
-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
- 卡乐控制器PCO控制器说明
- GB/T 44620-2024苹果及苹果制品中根皮苷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一章 有理数 学习、上课课件)
- 2024年海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
-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发挥智库作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