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实验总结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与羊血白细胞染色 一、实验安全1,实验所用羊血为不洁物,且吉姆萨、瑞氏染液均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不要溅入眼中或污染皮肤、伤口,试验后应及时洗手,避免影响健康。 2,实验中使用了大量的玻璃仪器,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小心使用,避免摔破仪器以及被玻璃仪器弄伤。 微量移液枪应小心使用,避免用力过大而损坏。 二、实验态度整个实验我们与一班助教合作取血,为保证血液质量,前前后后共取血15次。 其中3次用于预习实验,2次用于正式实验,余下10次用于两组的创新实验。 虽然每做一次实验都要跑很远、起很早去取血,但这并没有消减我们的热情,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不少的失败和挫折,但我们决不放弃,而是抓紧每次实验的机会作为挑战自己,激发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积极查找资料,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并得到了许多学哥、学姐的支持。 终于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概括(一)实验目的预实验 1、观察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加深理解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意义; 2、熟练白细胞染色的操作,理解瑞氏染液、吉姆萨染色的作用; 3、查阅相关文献,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掌握更全面信息; 4、总结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预知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 5、清楚实验的大致结果,给同学们作为参考。 创新实验 1、进一步探究温度、离体时间对红细胞形态及渗透脆性的影响; 2、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不同地深盐溶液中的溶血度; 3、改良白细胞染色方法; 4、探究白细胞染色片中的蓝紫色小颗粒聚集物(二)实验原理 (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红细胞吸收水分或排除水分。 当处于低渗环境中,红细胞吸水,当溶液浓度过低时,红细胞吸水胀破,放出血红蛋白使溶液成为透明红色。 未破裂的红细胞经过静置后会下沉,形成红色混悬液。 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可以检查红细胞膜对于低渗透压的抵抗力强度。 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低渗盐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出现完全溶血时的低渗盐溶液的浓度则为该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 (2)白细胞染色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微量移液器、显微镜、小试管、试管架、滴管、载物玻璃片、记号笔、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玻璃棒、离心试管、离心机、水浴锅、温度计。 药品固体NaCl、蒸馏水、柠檬酸钠、瑞氏染液、吉姆萨染料、甲醇、甘油、KH2PO 4、Na2HPO4实验材料抗凝羊血(抗凝剂柠檬酸钠)(四)预实验实验1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 (1)根据有关文献1及往届助教已做实验结果,结合我们实验室药品供应情况,我们决定使用3.8%柠檬酸钠溶液作为抗凝血剂。 抗凝剂量血量=19。 (2)由于开始的两次实验,我们都习惯先将羊血存于冰箱中保存,然后取出再在室温下实验。 考虑到正式实验当天,我们会使用刚取回的羊血(未经冰箱冷却实验)进行试验。 考虑到这些温度和时间上的差异,我们有必要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造成的结果上的差异有多大。 表1各种低渗盐溶液的制备试管号试液12345678910170mmol/LNaCl1.41.31.21.11.00.90.80.70.60.5表2第一次取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结果表3第二次取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结果(ml)蒸馏水(ml)0.60.70.80.91.01.11.21.31.41.5NaCl浓度(mmol/L)1xx210495867869605243实验温度/离体时间/h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181769586193769495225678310420858631041912495310417243104表4第三次取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结果实验温度/离体时间/h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171769586203678495225678310421858631041712495310415243104实验温度/离体时间/h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1917865862136784952556784952385863104结论 1、血红细胞离体时间越长渗透脆脆性越大; 2、实验室内同一天内的温度变化在1528范围内,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明显。 3、羊血不经冰箱储存冷却,在实验室温度环境下,离体35h,预计实验结果为最小抵抗力浓度95104mmol/L最大抵抗力浓度6978mmol/L实验操作总结(供以后实验同学们参考)a.溶液用前应现配,以免水分蒸发,改变离子浓度。 b.溶血的结果判断,应首先在室温下静置一个小时湖再观察结果,先从高浓度观察,上层初现透明红色为开始溶血管,溶液透明深红色、管底红细胞完全消失者为完全溶血。 如不易判断可低速离心1分钟后观察。 c.器材必须清洁、干燥,避免引起其他异物影响所致溶血。 d.红细胞脆性实验中,可以先向每个试管中加氯化钠然后再加蒸馏水,加的时候还有个小技巧,以氯化钠为例,先将几个大于1000uL的试管中都加上1000uL的氯化钠,然后再按900,800到100uL递减的顺序依次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2112586310420243104e.血必须直接注入试剂中,不可沿着管壁。 试验中我们直接用的滴管取血,可能试管中的血量有差距,建议后面用微量移液器定量取血排除观察溶血状况时,血量不同带来的影响f.血液和盐溶液时不要用力震荡,静置及观察时不要移动试管。 g染色必须得等到雪片干燥后进行,否则染不上色h血膜的冲洗,水流不能太急,防止将血膜冲掉,应用蒸馏水冲血片的上方,然后滑落下的水流冲洗血膜实验2细胞染色实验 (1)药品准备缓冲液配制1%KH2PO4+1%NaHPO4(20ml),加水至1000ml,置室温黑暗处,瓶口密封,防止霉菌污染。 姆萨染液配制药品吉姆萨染料(粉末)0.5g、甲醇(AR)33ml、甘油(AR)33ml方法先将吉姆萨染料放入研钵中,逐渐到甘油研磨溶于甘油中,置于58水温箱内90-120min,然后加入甲醇,摇匀后放置数天,过滤后或不过滤即可使用。 此染液放置室温阴暗处,时间越长越好。 (2)实验过程开始时,一切从零开始,我们的血片制备很不合格,要么过厚,要么不均匀。 在耿姝学姐手把手讲解之后,我们不耐其烦,连续联系制作了近30个血片,终于能够制作出厚度适宜,效果成功的血涂片,并掌握了制片的技巧。 联系生物实验一中白细胞计数时应用白细胞液破坏红细胞的经验,我们在染色之前对血液使用白细胞稀释液排除干扰,但是染色结果与不加白细胞染色液相比反而较差,影响染色效果。 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白细胞染色液引起了PH的改变,或产生液膜稀释了染液,最后否定了加白细胞稀释液进行染色的方案。 (3)经验总结推片经验用移液枪头沾取羊血点置于载玻片上,呈米粒大小,将推玻片保持与载玻片约30度角,置于血滴正前方,稍往后移与血滴接触,即可见血液沿推片下缘散开,再匀速沿载玻片平面平稳向后滑动,至血膜铺匀。 从染色结果看,达到好的染色效果要点主要有a.血片的制备要薄厚事宜、磨层均匀,保证晾干后再染色;b.染液用量、染色时间、冲洗时间等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c.染液进行混合时,可以用洗耳球或微量移液器吹气来达到混匀的目的。 (4)实验结果通过预实验总结出的各染色法染色效果瑞氏染色法白细胞核、细胞浆层次分明,嗜中性白细胞浆中可见淡红色染色颗粒。 吉姆萨氏染色法白细胞核呈蓝色,层次清楚。 瑞吉复合染色法白细胞层次清晰,细胞浆中染色颗粒可见。 从文献中收集到的各类型白细胞染色后形态,作为我们染色实验中判断白细胞种类的依据图1瑞氏染色法图2吉姆萨氏染色法讨论预实验中我们两组实验每次的结果都有些出入,分析原因如下 1、羊血质量的差异。 羊的品种、年龄、饮食结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其红细胞渗透脆性都有影响。 2、抗凝剂的影响。 因为每次我们都会配三次取血所用的抗凝剂,所以抗凝剂的放置过程中可能变质对实验带来影响,而且每次取血所用的抗凝剂的量难以保证相当,也会产生影响3血液放置时间的影响。 做预实验时,因为上课等原因,取回来的血液可能已经在韩师傅那儿放了一段时间,或者有时候取回来我们还得等有空才能做。 从实验可以看出血液放置时间越长,其脆性越高,从而导致结果差异。 在数据库中没有找到羊血的渗透脆性理论值,通过多次的预实验及正式实验,我们的结论是羊血红细胞(离体3-6h、室温条件)的最小抵抗力为95-104mmol/l,最大抵抗力为69-78mmol/l。 (五)正式实验实验准备我们在周三下午将PPT交与李老师征求修改意见,并在当天晚上修改完毕。 于周四晚上,准备好实验所需各项仪器与药品,并写好板书。 周五早上上课前取回羊血。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无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同学们热情度很高,认真进行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为大家解决实验仪器药品所需,及时回应疑难问题。 (3)对同学的操作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使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其中章梦甜、陶倩组白细胞染色观察效果非常好,能观察到多个白细胞清晰镜像。 (4)白细胞染色出现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血膜涂得过厚,造成观察困难; 2、对染液进行冲洗时不彻底,造成着色过深,出现一大片蓝的现象; 3、冲洗过猛,观察不到白细胞。 在老师和我们的帮助下,同学们很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5)在正式实验中,张少波,陈冠良那一组的红细胞脆性实验中,各个试管中几乎都是红色澄清没有差别,后找到原因是他们误用了错误的NaCl试剂,试剂不是助教配的,而是的,但放在实验桌上,所以他们就拿着用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就是实验室中,试剂一定不能随意摆放,且要及时贴上标签,时间长了,有些试剂要记得倒掉,重新配制。 还有唐仲尧、夏烨青那一组的红细胞脆性试验中各管的血液颜色比较奇特,实验结果也与大多数组不同,推测是为NaCl溶液配制时出现错误。 再有就是白细胞的观察实验中,刘颜,张佩明那一组显微镜下视野中难以找到染色的白细胞,排除染色失败的可能性后,推测为显微镜的问题,换用大显微镜后能找到。 章梦甜、陶倩组染色十分成功。 实验中观测到的紫色小颗粒聚集区血小板白细胞聚集(PLA)实验清理工作正式实验结束后,助教认真打扫了实验室,将各种仪器药品归放至原处,便于后面同学使用。 并且认真检查了各种仪器,未发现遗失和损坏情况。 四、实验报告批改情况我们在正式实验结束后的第二周的周三收齐同学们的实验报告,经过我们的批改之后再送交给李老师进行批改。 因为适逢五一放假,所以没来得及发给同学们看一遍。 因为我们2班是后做的实验,李老师在上课前就将1班同学们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说明,所以我们班同学报告总体上写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格式上的错误,但仍有几点不足值得一提 1、漏写有些同学实验仪器及药品未写全;或厂家未标注;实验室温度湿度等环境记录;实验原理未写或写的不全面。 2、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到位;实验操作中的讨论过于宽泛;文献内容过多引用,缺乏自己的语言;一些讨论不够严谨,理论支持太少。 3、创新创新方面未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有些不实用。 有不少同学在报告中反映瑞士染色效果好于吉姆萨染色,这可能是由于正式实验中所使用吉姆萨染液比较新的原因。 在吉姆萨染液放置一个月后,染色效果有很大提高,在我组后期染色操作中发现,吉姆萨染色效果要优于瑞氏染液,因此总结到经验吉姆萨染液最好提前一个月配置,暗处放置。 总体来说,同学们的讨论部分还是写得很好,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翻阅了许多文献,对实验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做了很深入的了解,对实验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我们的创新实验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五)创新实验部分创新实验创新实验 1、离体时间、温度对红细胞形态及渗透脆性的影响1.1概述探讨离体时间、温度对红细胞形态及渗透脆性的影响。 红细胞渗透脆性受细胞膜结构、细胞膜流动性、以及红细胞几何特性及红细胞膜抗张强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与红细胞表面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有很大关系。 通过批阅报告,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没有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中的血红细胞进行镜检,而且往届助教也没有进行形态变化的观察。 所以,我们有必要完善该项操作,做进一步探究。 1.2方法对三次取的羊血材料分别进行了相同的实验操作。 取适量新鲜羊血(A液)分别置于4个洁净烧杯中,标号A1.A2.A3.A4。 表6各种低渗盐溶液(B液)的制备(注实验过程中,各组羊血、低渗盐溶液、A滴入B、均匀、静置、观察各个步骤均在各自的恒温环境中进行。 1.3实验记录1.3.1不同温度下红细胞的形态观察3h后不同温度下羊血的红细胞镜像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衰老。 试管号试液12345678910170mmol/LNaCl(ml)1.41.31.21.11.00.90.80.70.60.5蒸馏水(ml)0.60.70.80.91.01.11.21.31.41.5NaCl浓度(mmol/L)1xx2104958678696052431下羊血红细胞均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球形。 有萎缩趋势。 红细胞变化明显,细胞膜结构变形严重,易发生溶血。 联系生物化学知识,降低温度会抑制细胞各类酶的活性,如呼吸酶、转氨酶等。 导致细胞生物活性降低。 细胞膜通透性能改变,红细胞脆性增大。 室温下羊血红细胞的变化比较明显,部分细胞形状变化严重,大多变瘪,甚至有镰刀状红细胞出现。 可以推断在正中情况下检测出的红细胞脆性图11下保存3h后羊血红细胞镜像图225下保存3h后羊血红细胞镜像图338下保存3h后羊血红细胞镜像表7.离体3h不同温度下的羊血红细胞脆性标号实验温度/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A11678586A225678495A33867858651下保存的羊血红细胞发生严重的变形。 大多数红细胞变瘪,呈镰刀状或飞碟状。 我们推测高温使血液蒸发失水,血液中离子等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导致红细胞失水变瘪。 图451下保存3h后羊血红细胞镜像图551下保存3h后加少量蒸馏水羊血红细胞镜像表8.离体5h不同温度下的羊血红细胞脆性表9.离体12h不同温度下的羊血红细胞脆性A451678586标号实验温度/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A11678495A225678495A338678586A45167858625下红细胞溶血状况 1、2上层无色澄清,下层浑浊红色 3、4上层透明,下层浑浊红 5、 6、 7、 8、 9、10透明红色于是配制下表溶液测更准确的最大最小抵抗力表一10探究25下探究更准确的最大最小抵抗力标号实验温度/最大抵抗力组别最大抵抗力浓度(mmol/L)最小抵抗力组别最小抵抗力浓度(mmol/L)A115863104A225678495A338678586A451586586试管号试液12345678170mmol/LNaCl(ml)1.281.261.241.221.081.061.041.02蒸馏水(ml)0.720.740.760.780.920.940.960.98NaCl浓度(mmol/L)10910710510492908887实验结果 1、 2、 3、 4、 5、6管皆为上层透明红色,下层浑浊红 7、8管为透明红色1.4得出结论a.温度对红细胞的形态有影响,其中高温(51)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大;b.相同温度下,红细胞的脆性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大;c.相同时间下,1和51下红细胞脆性变大速度较室温和体温快,温度偏离体温程度越大,越容易使红细胞脆性增大;d.保存温度对红细胞的形态有很大影响。 实验 2、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中溶血率的测定2.1概述传统的测定方法采用目测观察其溶血情况,需要静置一小时后观察,观察过程中不能晃动。 此法仅能观察到溶血的大致情况,不能量化红细胞破裂的程度。 本试验采用分光光度法精确测定红细胞在低渗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血情况。 进一步了解血红蛋白的脆性。 2.2仪器与试剂仪器:754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斯威特仪器有限公司)、离心机、离心试管、微量移液枪试剂无水乙醇、甘油(天津市江天化工有限公司)实验材料抗凝羊血(抗凝剂柠檬酸钠)2.3实验步骤2.3.1配制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取口径相同、清洁干净的小试管做好编号,制成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每管总量为3mL,第11管为蒸馏水,具体配制情况见表11表11各种低渗盐溶液的制备(总量为3mL,浓度不变)2乙醇0.780g/mL各加5uL(天津市江天化工有限公司)30.05g/mL葡萄糖溶液各加10UL2.3.2最大吸收波长测定参阅文献1的方法,取12管加入0.1m l血液,轻轻颠倒混匀5min,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以11管(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754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扫描,测得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90nm.2.3.3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中溶血率的测定试管号试液123456789101112170mmol/LNaCl(ml)2.11.951.81.651.51.351.21.050.90.752.70蒸馏水(ml)0.91.051.21.351.51.651.81.952.12.270.33.0NaCl浓度(mmol/L)1xx2104958678696052431940依次向12支试管内各加0.1ml血液,轻轻颠倒混匀5min置入干燥离心管中以3000r/min离心10min2,取上清在分光光度计590nm波长处检测。 用11管生理盐水的上清调零,测其他每管吸光度。 以12管测出的吸光度作最大溶血的吸光度,分别计算出1-10支管的溶血率3。 溶血率=(样品吸光度/最大溶血吸光度)100%。 2.3.4探究酒精、葡萄糖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探究究竟对人体血液的影响,不应该想当然的在血液中直接加入酒精,而应该分析究竟在人体的代谢产物,进入血液的代谢产物是什么。 酒精进入体内后在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逐步氧化成乙酸,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最大。 取血方法同上,依次向14支试管内各加0.1mL血液后,用加样器再分别加入0.790g/mL无水乙醛5uL。 来模拟人在大量饮酒后代谢在血液中乙醛浓度对血红细胞脆性影响。 取血方法同上,依次向14支试管内各加0.1mL血液后,用加样器再分别加入0.05g/mL葡萄糖溶液10UL。 来模拟人在大量摄入糖活着患有糖尿病后血液中高糖浓度对血红细胞脆性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依据本实验,再加入维生素C(膳食)、乳酸(无氧运动)、血氨(人体正常数值不超过60umol/L)来探究因为饮食、运动、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血液环境对红细胞脆性的影响。 用上述相同方法分别测定各管溶血率。 2.4实验结果2.4.1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表12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试管标号NaCl溶液浓度(mmol/L)OD值溶血率(%)目测法11200.0799.5-21120.0829.8-31040.20724.8-4950.31237.3+5860.62474.6+6780.6678.9+7690.73888.3+8600.75490.2+9520.76791.7+10430.79595.1+11194001200.836100+(注-表示不溶血,+表示部分溶血,+表示完全溶血)2.4.2酒精、葡萄糖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表13乙醛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表14葡萄糖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试管标号NaCl溶液浓度(mmol/L)OD值溶血率(%)11200.0637.221120.0788.831040.12514.44950.25128.95860.58967.86780.67477.67690.76986.38600.78288.69520.79190.210430.80792.911194001200.869100试管标号NaCl溶液浓度(mmol/L)OD值溶血率(%)11200.0758.421120.0788.631040.0819.14950.19621.95860.33161.86780.64171.87690.68979.18600.77681.99520.7983.510430.79685.211194001200.8931002.4.3结果分析在加入乙醛之后羊血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略增高,红细胞脆性减小。 78mmol-118mmol的NaCl溶液内红细胞的溶血率比不加乙醛前降低5-12个百分点,溶血程度降低明显,说明红细胞破裂明显减少(见图)。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红细胞脆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乙醇分解后产生的乙醛浓度不断增加对红细胞膜的固化修饰所致4。 此外,随着血液中乙醛逐渐被分解,其对红细胞的修饰作用解除,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而且乙醇代谢的产物-乙酸浓度比例不断上升可能会使红细膜性增高,这两种作用的协调将使得红细胞脆性逐步恢复正常。 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我们有设计了一组加葡萄糖的实验,但做过之后思考发现,5%的葡萄糖溶液也常作为血浆等渗液使用。 通常注射制剂的血浆等渗液的调配很重要,应用NaCl当量法,葡萄糖的NaCl当量为0.185。 加入葡萄糖,从某一角度讲相当于提高了NaCl低渗夜的浓度,无疑会产生红细胞脆性减小的结果。 不过可以大幅度提高葡萄糖浓度,来探究高糖环境对红细胞脆性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6,高浓度葡萄糖会诱导的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渗透脆性增高和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在加样中,我们改用微量加样器加样,加样准确消除了浓度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其溶血度变化从而证明用分光分度法可以用于临床初步筛选对红细胞膜稳定的药品以及对红细胞膜破坏的药品,对静脉注射制剂新药的安全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的评价方法。 创新实验三染色中观察到的小颗粒蓝色聚集物是什么?猜想 1、制片问题? 2、染液残渣? 3、红细胞干扰? 4、白细胞破裂释放物质? 5、细菌? 6、血液中其他物质?1制片问题我们最开始觉得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操作不规范,血片制的太厚,重新制薄片后观察,又出现些许小颗粒聚集现象,猜测可能是染料残留物或者是破碎的红细胞。 于是我们又重新做了一遍,将制片洗完全,观察,仍然在视野中发现少量聚集物,于是排除染料残留的可能性。 2、白细胞破裂,或是红细胞干扰我们的想法是从血液中分离处理白细胞直接进行染色,于是查阅文献,找寻血液中分离白细胞的方法: 1、简单离心分离法直接取样血液于离心管中,3000r/min离心分离10min,取上清液,做成血片,染色观察; 2、Ficoll-泛影钠(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及红细胞裂解法,首先配制白细胞缓冲液,汉克斯液配置好。 提取好白细胞后,使用对照的方法,对其中一组加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或者加不等量的蒸馏水,将白细胞胀破。 然后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做对比,观察是否有相同的聚集现象。 由于实验室缺乏所需药品,且该法对无菌条件要求严格,我们在进行一半时不得不中途放弃,感到非常遗憾。 但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激发我们对血液细胞研究的兴趣!创新实验四染色方法改进实验报告的批改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白细胞染色方法的改进,实际实验中白细胞的染色观察确实是一大难点,很多同学显微镜视野中很长时间难找出一个染色较好的白细胞,于是我们决定寻找更好的,更适合的白细胞染色法有在进过研究和比较之后,我们决定选择操作性强,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开展的三个方案分别针对瑞士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和复式染色进行改良实验,并对比原实验进行讨论分析。 1、瑞氏染色法的改进改进组:血膜片在0.85%的生理盐水溶液中浸泡11.5秒,然后加入瑞氏染色液35滴染色1015秒后用蒸馏水冲洗,镜检分类。 常规组瑞氏染色液35滴於血膜片染色12min后加蒸馏水68滴,23min镜检分类。 3结果改进组染色片在镜下偶见红细胞淡影,白细胞染色良好。 与原试验相比此法更优。 4讨论优点本方法可以缩短染色时间。 白细胞清晰地铺在玻璃片上,偶见红细胞淡影。 改进组主要是生理盐水倾溢血膜片上,在血膜外形成一层液态膜,阻止染色液与红细胞直接接触,延缓了红细胞与染色液的结合。 2、改进姬姆萨氏染色法传统姬姆萨氏染色从抹片固定、染色到镜检,至少需2h,速度慢、效率低。 为此,通过实验探讨,改进了这一方法,介绍如下1染液配制取分析纯姬姆萨氏粉0.5g,甘油2.5ml,甲醇2.5ml。 将姬姆萨氏粉置于乳钵,研溶于少量甘油中,再加入全部甘油,倾于烧瓶内,置60水浴2h,并不断振摇搅拌,促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甲醇混合过滤,存放23周后使用。 临用时取原液以中性蒸馏水或离子水作10倍稀释。 2抹片制作血液制成推片,组织制成触片或抹片,渗出液、分泌物和培养物视其黏稠度直接或加生理盐水稀调制作涂片,干燥,火焰固定。 3加温染色滴加姬姆萨氏染色液覆盖整个抹片,在酒精灯外焰上方约10cm处徐徐摆动玻片,温染色0.5min,再自然染色3min,蒸馏水冲洗至不褪色时,吸水纸吸干玻片。 4油镜观察镜下背景为淡红色,大量染成蓝紫色的红细胞。 优点一是染色速度快,从染色到镜检仅需6min;二是染色效果好,抹片染色清晰度高,对比明显;三是节省染料,固定时不用甲醇,避免了在染色缸内浸泡抹片浪费染色液的问题。 3、血涂片的双重染色法的改良传统血涂片地混合染色法是用瑞氏一姬姆萨混合进行染色。 两种染料混合极易产生沉淀,染液表面易形成一层氧化膜,沉淀物质沉积于血涂片上,不易冲洗干净,影响观察。 而且混合液相互反应,红细胞不易着色,影响染色效果。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代反复摸索和实验,对血涂片地混合染色进行改良,采用瑞氏与姬姆萨双重染色。 原理红细胞呈淡红色,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粉红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分布不均匀,大小不等,染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墙双排脚手架承包合同2篇
- 第八讲 劳动合同3篇
- 外币资金长期借贷协议5篇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基地框架协议(商学院)6篇
- 新解读《GB-T 31081-2014塑料箱式托盘》
- 新解读《GB-T 31163-2014太阳能资源术语》
- 农村包菜出售合同范本
- 出售土方沙子合同范本
- 公司合作签合同范本
- 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0篇
- 捷豹XF汽车说明书
- 应急车辆维护与保养方案
- 2023年4月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完整全册教案
- 外科换药术专业知识讲座
- 法考客观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第1套)
- GB/T 36964-2018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
- GB/T 27548-2011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安全规则、检查、维护和操作
- GB/T 13667.3-2013钢制书架第3部分:手动密集书架
- 供应商质量手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