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病夏治-国医治未病治已病,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秦为何要冬病夏治,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治疗手段,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难治的一些疾病在夏天三伏天进行一些中医的内治与外治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目的:利用夏季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春夏养阳”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冬病夏治的方法及适应症,冬病夏治的方法:包含针灸、中药敷贴、中药热敷、中药浸泡、内服中药等方法,从而达到在冬天的时候减轻发作症状或减少发作次数与至治愈等效果。冬病夏治,不是直接作用于疾病,而是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适应症:主要治疗疾病包含:顽固性哮喘、小儿哮喘、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颈腰膝骨关节病、肩周炎、肘关节炎、风湿性筋骨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肠)、冻疮、痛经等。,冬病夏治的根源,一:“治未病”的思想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有的人虽然体质没有增强,但是换了个城市,或去国外定居,身体的问题却不药而愈了。冬病夏治就是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二:阳气在生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 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三:冬天所发之病,大都是寒性的。寒邪侵袭在于人体阳气的不足。 寒则热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扶助人体阳气,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阳气给予激发,对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一些难治的疾病减少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症状是有帮助的。,何为“冬病”,“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老年及青少年儿童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何谓“三伏”,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三伏的计算,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 1.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查万年历知:第一个庚日是6月27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7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7日。那么,7月17日(农历六月十四日)这天入伏,即初伏,共10天。 2.初伏(10天)结束便进入中伏,也就是第四个庚日。那么,7月27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就是中伏了。中伏多少天呢?每年的天数不一样多,有时10天,有时20天,因为确定末伏的标志是立秋而不再是立夏了,所以就造成了每年中伏的天数不一。在下面算出进入末伏的时间后,得知今年中伏共20天,酷热的天气比较长了。 3.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今年8月6日立秋,第一个庚日为8月16日(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就是末伏了。末伏共10天,到8月25日(处暑的第二天,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便出了“三伏”。,初伏:7月17日(农历六月十四日)-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共10天。中伏:7月27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三日),中伏共20天,酷热的天气比较长了。末伏:8月16日(农历七月十四日)-8月25日(处暑的第二天,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末伏共10天,到便出了“三伏”。,2016年三伏天时间,“冬病夏治”常用方法,中药穴位贴敷,外治法,助阳祛邪、温经通络的药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穴位导入,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膈俞、膻中、大椎,“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法,辨证论治,主要调节肺、脾、肾,中药汤剂,中成药,“冬病夏治”常用方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锻炼疗法,冬病夏治的外治法,以灸法为主:艾灸、天灸。艾灸法中又以发泡化脓灸法为最传统经典的方法。但此法受灸者痛苦大且留下疤痕较大,现今已经基本不用了。天灸: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为自然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 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 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天灸的种类,一、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天灸的种类,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天灸疗法改良版-中药敷贴,一、天灸,所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大,容易发泡,甚至遗留瘢痕,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 中药敷贴:天灸的改良版。筛选适当的药物,控制时间,达到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中药敷贴针对病种的不同,用药范围比较广,大都不起泡。 冬病夏治中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敷贴由于应用了一些刺激大的药物,有少数患者会产生水泡。二、为什么要选择三伏天进行天灸(贴药)疗法?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加上辛温祛寒逐痰平喘走窜通经药物在特定经络上治疗,疗效更好。三、天灸(贴药)疗法有什么适应的范围和治疗作用?通过天灸疗法有利于调整、调动和提高肺、脾、肾脏器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每年天灸贴药,对巩固治疗效果,增强机体功能和抗病非常有利。,天灸方主要组成,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 “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天灸方主要组成,今用主方:延胡索、炒白芥子、生姜汁、麝香、甘遂阳虚型: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过敏性鼻炎:白芷辛温,通鼻窍。消化系统: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妇科:吴茱萸, 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注意事项,1贴药时间:皮肤耐受程度为指标,根据个体差异掌握时间,成人一般贴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 2. 凡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贴药后密切观察皮肤,如发生局部不适,及时除去药物。3. 贴药后皮肤有热感、红晕等均属正常现象,如时间过长起水泡,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头将水泡挑破,排出水液后涂上龙胆紫,覆盖消毒沙布,防止感染。4. 贴药当天禁食生冷和辛辣之品,三天内忌食虾蟹、牛肉、鹅鸭、花生、芋头及蛋类食物,贴药的部位十小时内不宜着冷水,也不可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可用温水洗澡。,“冬病夏治”-痹证,1、定义:痹闭阻不通也。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2、特点: 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 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发病。 有季节性,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 如潮湿、寒冷、气候变化急剧的地 区发病率高。 本病轻重不一,较轻者仅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较重者出现关节变形,活动障碍;严重者影响到心,出现心脉之胸痹。3、西医相关疾病: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骨质增生性疾病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等以肢体关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痹证”范畴。,痹证的病因病机,风寒湿邪侵袭,素体阴虚,素体阳虚,邪闭气滞留于经络,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热痹),痰瘀交阻于骨节,(行痹、痛痹、着痹),痹证病因病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 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内因体虚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初期:正虚邪入中期:邪从热化后期:邪实正虚,痹证选穴治疗,治则: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以督脉、局部穴为主。取穴特点:分部取穴(近部+循经) 病因取穴,治疗方法一,穴位贴敷:药物选用斑蝥、细辛、苏木、马钱子、生川乌、三七、藁本、王不留行等。研末,鲜姜汁调糊。取花生米大小置于穴位上,用白胶布贴敷固定,2小时后去除。发泡者局部碘伏消毒,然后用注射器或无菌针刺破放水。初伏、中伏、末伏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疗程。穴位处方:大椎穴、双侧曲池穴、双侧阴陵泉穴、关元穴。,治疗方法二,穴位埋线:器械为12号腰穿针自制埋线针或一次性埋线针;羊肠线选00号羊肠线。治疗前用黄芪注射液浸泡羊肠线。穴位处方:筋缩穴、单侧肝俞穴、单侧脾俞穴、单侧肾俞穴、单侧足三里穴、单侧三阴交穴。初伏、中伏、末伏连续治疗3次,每次双侧交替取穴,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方法三,药物治疗: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桂枝15g白芍15g当归10g生地12g熟地12g丹皮10g山药15g五味子6g制附片6g砂仁10g千斤拨30g柴胡10g黄芩6g白蔻仁6g陈皮10g甘草10g。由我院制剂室制成颗粒剂,每剂2包,每天早晚各服一包。初伏开始服用,直至末伏10天后结束。,“冬病夏治”-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称作“心痛”、“胃心痛”等。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症等,为一种临床症状。 辩证: 实证: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虚证: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胃痛的病因病机,实证,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虚证,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胃痛的选穴,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足阳明、手厥阴经、相 应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方义:腑会中脘、足三里 远近配穴法,可和胃气,理气机,止胃痛; 内关 为心包络穴,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配穴: 寒邪犯胃 胃俞;饮食停滞 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海养殖水下监控与数据分析
- xx市燃气改造项目施工方案
- 2025年边际函数考研真题及答案
- 燃煤发电厂冷却水系统改造方案
- 物业服务与社区安全防范三方合作协议范本
- 某小区物业合同终止及移交管理协议
- 【二手车】2025年市场规模预测: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
- 2025年数学七下试卷及答案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在2025年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
- 建筑方案设计手绘作业
- 小学生金融知识科普课件
- 检验科设备管理制度
- 工程项目借款管理制度
- GB/T 21711.3-2025基础机电继电器第3部分:强制定位(机械联锁)触点继电器
- CJ/T 338-2010生活垃圾转运站压缩机
- 电价合同补充协议书
- 糖尿病前期治未病干预指南(2025版)解读
- 儿童人工智能科普小课堂教学课件
- 羊肚菌种植合作协议合同
- 中山文化课件
- 体育数据治理的流通与规制问题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