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幻灯片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幻灯片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幻灯片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幻灯片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趣味中医药养生,主讲:黄伟剑,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证:即证候,是中医药学特有的概念,是集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反应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病:是疾病的简称。,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辩证: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关系: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辩证论治的原则,以症辩证,以症辨病,病症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最初涵义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阳:凡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熙、兴奋作用的为阳。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为阴。,阴阳的相对性,1.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中复有阴阳,不断的一分为二,以至无穷。2.阴阳是相比较而分3.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当各种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却协调平衡时,称为阴阳失调,就属于病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偏盛指的是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偏盛即“阳胜则热”的实热证,表现为一派熱象,如高热、面红、烦躁、舌红、脉数。阳病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阴偏盛即“阴胜则寒”的实寒证,表现为一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淡、脉迟。阴病必然损耗人体的阳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偏衰即“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是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阴偏衰即“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熱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体内的阴液或阳气虚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包括阳损及阴与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虚到了一定的程度,因阳虚不能化成阴液,可导致阴亦虚的现象。阴损及阳:阴虚到了一定的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可导致阳亦虚的现象。无论是阳损及阴还是阴损及阳,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证和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四诊,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资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等。,四诊,望神得神:精神旺盛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神气不旺失神: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神乱:精神意识失常,四诊,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常色:及正常人的面部的常见色泽。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四诊,病色: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之色黄色:主虚寒、湿证,为脾虚、湿蕴之色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之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证,四诊,望舌: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舌尖:心与肺 舌边:肝与胆 舌中:脾与胃 舌根:肾,四诊,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色:淡白舌:主阳寒虚证、气血两虚证 红舌:主热证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或为极热,或为极寒,或主病淤血 青舌: 主寒证、淤血,四诊,望舌形: 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的舌象,主水湿痰饮证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痕迹,主脾虚湿盛 裂纹舌:是舌面有明显裂痕的舌象,主热证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 主热证,四诊,望舌态 强硬舌: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出,多为危重证侯,主寒凝筋脉,或气血 虚衰。,四诊,望舌苔: 白苔:舌面附着白色的苔状物,主表证、寒证。 黄苔:舌面附着黄色的苔状物,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灰苔与黑苔同类,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四诊,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诊病方法。声音高亢:热证声音细微:寒证,四诊,问诊:对病人进行有目的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初、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疾病相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四诊,问汗: 表证有汗:多属于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表证无汗:多属于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 里热汗出: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里热炽盛,多见汗出、发热、口干。 里证无汗:当汗出时而不出汗,见于久病、里证患者。,四诊,特殊出汗:自汗:经常日间汗出,活动之后更甚者,为自汗。常见于气虚、阳虚证。盗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为盗汗。常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可导致亡阴或亡阳,为绝汗。,四诊,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 脉诊常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 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肺 两手的尺脉候肾。 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右手按诊病人的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