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性味之间的关系。3.升降浮沉的含义、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5.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办法。,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二、药性理论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三、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1、祛邪去因2、扶正固本3、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病因,邪气:致病因素(受凉)作用与人体,中医称之为邪气。正气:受邪气作用后人可以不发病,或者发病后可以不治而愈,说明人体内必定有一种抗病能力或者自疗能力,中医称之为正气 。六淫:指反常气候即不正常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或者身体不适应这些变化而引起发病的原因,叫做六邪,又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阴阳学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即不同的偏性。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四、中药为什么能用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以偏纠偏,五、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案例分析,民间,冬季人们感受风寒感冒轻症时,常用生姜配红糖煎汤温服治疗;夏季人们口渴署热,小便不利时,常吃西瓜以解之。讨论:1.姜糖汤、西瓜为什么可以治疗或缓解相应的症状?2.中药治疗疾病的依据是什么?,第一节 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如果是合称,叫它“四气”,如果分别论述,应称寒性、热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寒热效应总结而来的,是与病证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如黄连、二花都能清热、解毒、疗热性病,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治疗热证(阳证)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治疗寒证(阴证),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五、四气对于临床治病用药的指导意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阴证和阳证的鉴别要点,第二节 五味,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除五种药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五味的确定 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 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作用推定),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二、五味的作用,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辛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散温通又可治疗里寒症。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表证气滞血瘀证,治疗,辛味药物总结,1.能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标以辛味。2.一些气味芳香辛辣的药物,如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其实也具有“行”或“散”的作用特点,一般也标有辛味。,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味有补益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和和味作用,有解毒之功。 如:黄芪味甘补气,熟地味甘补血。 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甘味药物总结,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甘草、蜂蜜等药,都标以甘味,实际上这些药物都是补虚之药。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药,也常标以甘味。,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止脱)如:五味子味酸,涩精止泻、敛汗生津,治虚汗、滑精。,各种滑脱不禁证。如虚汗、出血、久泻、滑精、遗尿。,治疗,涩味 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如龙骨、牡蛎味涩,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等作用。,酸味药物总结,治疗滑脱不禁证候的敛肺、涩肠、止血、固精、敛汗药,一般标以酸味或涩味。止咳化痰药、止血药、收涩药都含有酸味药,苦味: 能燥燥湿,治疗湿证。如苦温药,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能泄通泄: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如:大黄味苦,泄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治疗热证 如:栀子味苦,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 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苦能坚阴,止咳平喘药、止呕逆药、攻下药、清热药及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苦味药物总结,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治疗大便干燥。反映动物药、海洋药的滋味特征。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 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如:茯苓、猪芩、薏苡仁等具有淡味,能利水渗湿,三、性味组合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药性和药味是中药作用的两个方面,但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结合,共同说明药物的性质与作用。1、性同味异:同性的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2、味同性异:同味的药物,由于四性的不同,功能因而有异3、性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相似:若性味完全相同,功效将会大同;若性味部分相同,其功效则会部分相同。4、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另:各药性和味取舍不尽相同有的药以性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以味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有两种以上味,可诸味并取,也可仅取其一。 如:桂枝辛甘温,辛温为主(发散风寒) 甘温为副(温助阳气)因此,性和味要综合看待。既理解其个性,又理解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全面掌握药物的性能,气机,气:机(人)体内的,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机: (1)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2)气机,生理学名词。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官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如气机失调,气机阻滞等。,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藏于肾,依赖后天精气滋养,才能发挥作用。 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 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元气先天不足,或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气的类型,2.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 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间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3、营气: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动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4.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针对疾病表现不同的趋向而言的。 升上升、提举(向上) 降下达降逆(向下) 浮向外发散(向外) 沉收敛固藏(向内),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呕吐、喘息 升提 向下泄泻、脱肛 降逆 向外自汗、盗汗 发散 向内表证不解 收敛,二、升浮和沉降的作用特点升和降,浮和沉是相对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阳 主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 浮 涌吐、开窍等功效, 适用于病势下陷及病位在表在上者。,沉阴 主下行向内具有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清热泻下、利水 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收敛固涩等功效 适用于病势上逆及病位在里在下者,当辨析病位与病势。,降,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药物的升降浮沉不同趋向,多以药物性味的不同,质地的轻重,以及炮制、配伍等而转移。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凡属辛、甘之味,温、热之性的药物,大都具升浮之性。如:麻黄、桂枝辛温,属升浮药 凡属咸、苦、酸之味,寒凉之性的药物,大都具沉降之性。如:大黄苦寒、芝硝咸寒,属沉降药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凡属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药。如:辛荑、菊花、荷叶、升麻,大都属升浮药 质轻则升轻虚者浮而升 凡属种子、果实及质重的矿药物,大多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牡蛎,大都属沉降药。质重则降重实者沉而降 (质重如矿石、贝壳类),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的炮制炮制可以改变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之性。酒制升;姜制散;盐制下行;醋制收敛 药物的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升浮药,在同大量的沉降药配伍时可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同大量的升浮药物配伍时可随之上升。有些药物存在着双向性,即有的药物同时具有升浮之性和沉降之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升浮) 又可平喘 (沉降),但也有例外: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 槐花凉血止血,清热泻火,属沉降药材。芫花峻下逐水,属沉降药。苍耳子驱寒解表,善通鼻窍-药性升浮。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属升浮药。,四、掌握升降浮沉药物性能的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1.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或使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病变部位,因势利导,祛除病邪。 顺其病位。逆其病势。2.就病位而言: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着-易升不易降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着-易降不易升3.就病势而言: 病势上逆着-易降不易升 病势下陷着-易升不易降,第四节 归经,一、归经的概念: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或适应范围的一种性能。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 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二、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基础: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依据:以脏腑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例如,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志,患者出现昏迷、失眠、健忘、癫狂等精神、意识、思维异常的证候,按照脏腑辨证当为心的病变。能主治这类证候的药物,如麝香、冰片能开窍醒神以治闭证神昏,酸枣仁、琥珀宁心安神以治失眠,朱砂能镇惊安神、人参增智以治健忘等,皆为可归心经之药。,三、归经的临床意义,1.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使用药更加合理。 如同为甘寒(阴虚则内热)的补阴药,沙参归肺胃经,百合归肺心经,龟甲归肝肾经,必须准确选用。再如同为发散风寒而止痛的药物,因头痛部位不同,其使用亦有考究。 太阳经头痛宜用羌活、藁本;阳明经头痛宜用白芷, 少阴经头痛宜用细辛、独活;厥阴经头痛宜用川芎。,2.有助于区别功能相似的药,3.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应用归经理论,又必须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不同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如咳喘因脾虚或肾虚所致者,单独拘泥于治肺,则疗效不佳。若以健脾益气或补肾之药与归肺经的补肺、止咳平喘药同用,能明显提高疗效。,第五节 毒性,一、毒性的概念1.广义:(1)药物的总称。 (2)药物的偏性。2.狭义: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它是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二、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第五节 毒性,有毒药物的使用原则:中病即止,大毒:巴豆、川乌、马钱子、斑蝥有毒:天南星、蜈蚣、甘遂、白果、半夏、朱砂、白花蛇小毒:吴茱萸、艾叶、北豆根、猪牙皂、两面针,1、剂量过大(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时间过长)2、药不对症(辩证不当)3、误服伪品(木通与关木通)4、炮制不当5、制剂服法不当(雄黄与硫磺)6、配伍不当,三、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四、认识中药毒性的重要意义 1、可以确保用药安全 2、可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 3、可采取急救的方法 4、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一些顽症痼疾。如恶疮、疥癣、毒蛇咬伤等。,五、应用有毒药物时应注意事项 1、用药要合理 2、适当配伍 3 、剂量要控制 4、炮制要规范严格 5、剂型与煎法,清除毒物的方法,口服毒物:催吐、洗胃或者用点泻下药让毒物尽快排除。皮肤吸收:马上冲洗皮肤。通过呼吸道中毒(二氧化硫)(1)马上脱离现场。 (2)减少吸收,马上喝些牛奶,豆浆或者鸡蛋清,一方面保护胃粘膜,一方面稀释毒物,减少吸收。(3)毒物已经被吸收了,应多喝水,利尿或输液,以加速排泄。中药解毒药:甘草、绿豆、金银花煎汤服。,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的产生原因:1、药物自身特性2、药物炮制3、药物配伍4、患者体质,作业: 1.何谓中药性能?包括哪些内容? 2.何谓四气五味?其作用及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升降浮沉?有何作用,与四气五味、质地的关系? 4.何谓归经?为什么要重视归经? 5.何谓中药毒性? 6.试述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博雅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木材加工费用年度合作合同范文
- 收银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控车工高级实操面试题及解析
- 4 动物的花衣裳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美术广西版一年级上册-广西版
- 2025年深圳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办理须知
- 2025年牧场饲养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企业形象标识制作合同协议
- 水利工程管护施工合同
- 2025钢结构加工劳务分包合同
- 2025-2026学年人音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标准)佛教无偿捐赠协议书
- 学堂在线 足球运动与科学 章节测试答案
- 公众号合作合同范本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山西大同大学《物联网控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
- 中暑临床医学
- 中小学历史学科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主题班会课件
- 康复理疗室感染管理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