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一)、奇丽的景色: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播放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二)、奇特的民族: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生交流原因。补充资料: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在德国,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第2课时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1、齐读第4自然段。2、体会作者的话。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生读句子。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1、出示补充资料: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引导学生朗读。四、总结。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生写话,然后展示)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六、布置作业。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生:能。师:好!下课板书设计: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发布:张淑芳 时间:2011/7/1 21:46:29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577讨论: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一、教学策略:1、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在本组学习中要加以复习巩固。这篇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以上要求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 教育。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3、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二、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谁能谈谈你心中的德国?生:介绍德国的资料2、(多媒体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朗读优美的语段,并在语段中学习生字新词。(1)(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二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师指“脊梁”:这个词语谁来读准它,注意“梁”读轻声“莞尔一笑”:读准字音,说说它的意思。师:介绍成语的来历:出自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现在用来形容女性的。请女孩子们笑一笑。(2)(出示课文的第三段)谁愿意来读一读?认读生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颇”,注意“应”是多音字。理解成语的意思,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花多的成语?3、积累成语:看,中国的文化渊远流长,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选择两个优美的成语写在积累本上,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四)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2、汇报交流体会“奇丽”。(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生:想象画面【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渡:多美的花啊!我们已陶醉其中了,课文中还有描写美丽的句子吗?(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多媒体课件)体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的确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师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过渡:仅仅是花的美丽造就了这奇丽的景色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3、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1)过渡:自己喜欢花,自己养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作者不理解,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师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真切感受,他的房东太太像慈母般的关心爱护他,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他。在这十年的留学期间,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德国人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作者也由衷地赞叹道:(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过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做好过渡,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4、学习第四自然段(1)(生读课文找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2)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景色美,心灵美)(3)看来,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到了德国,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当作者“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4)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由衷的再一次发出赞叹(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五)总结结束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三、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浅显易懂,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展开呢?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确定了讲课的思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并积累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时,同学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时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应该把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处理得太繁琐,有点浪费时间了,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间就显得仓促了很多。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点评(2009-04-17 09:26:10)转载标签:教学设计分类:经典回顾(刊于2008年第5期)河南省博爱县秀珠小学设计:刘艳霞点评:郭翠花【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课文用简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赞美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正确书写“莞”“脊”“姹”“嫣”“暇”等字。【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教学媒体】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度,那里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还有那神秘的黑森林,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今天,我们在语言学家季羡林的带领下,一起到德国,去欣赏那里别具特色的“花”。教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点评: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美妙的学习情境中。二、初读感知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莞、锦、姹、嫣、暇、颇、脊”,生自读指名读。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生自读指名读。出示:()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子里的时候,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每个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生自读指名读交流词意师生接读点评:这一设计,教师巧妙地将字、词、句三者融合在一起,将字、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也自然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词义的问题。三、了解大意师引读每一段生分段接读全文。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季老先生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于年到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曾被德国一种奇丽的景色所吸引,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生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生同桌互读自己画的句子指名读点评:在读准字、词、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们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读正确、读流利的教学目标自然达成,了无痕迹。之后,引导学生默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四、识记生字出示生字课件,生仔细观察七个生字。生交流容易出错的字,师相机板书:脊、嫣、暇,生观察三个易错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将部分学生的生字在展示台上展示、欣赏再次书写。点评:识字写字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是将容易出错的“脊、嫣、暇”做示范指导。展示欣赏环节,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对照自己,找到差距,再次书写,一定会越写越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语句;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媒体】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听写词语:脊梁、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生检查互查和大屏幕对照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品读感悟生默读第一课时自己画的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相机指导。(板书:奇丽)第三自然段:生自读,找出本段中描写奇丽景色的词句。交流、朗读相应词句。你从这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什么?(花的多花的美。)教师提示:我特别喜欢玫瑰,于是就在自家临街窗户外面摆放了一簇簇漂亮的红玫瑰,你呢?学生想象交流。师配乐范读生配乐朗读试着背诵。点评:这段文字丰富柔美,教师通过“我在自家窗户外摆放了漂亮的红玫瑰”的提示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充分想象、静心欣赏的情境。学生们在想象交流中抒发真情,在一幅幅语言描述的画面当中舒心徜徉。配上音乐,整个课堂令人心旷神怡,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也自然而然地感悟、积累了优美词句。第二自然段:这道奇丽的景色令当时在德国留学的作者感到吃惊,感到特别,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特别之处。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德国人养花独特之处(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看到花的脊梁。)引导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时读到这里的感受。(惊讶不可思议)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种花是让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师生接读与女房东的对话。交流女房东此时的心情。点评:这段话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多么奇特的民族”的具体阐述。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来发现德国人养花的独特之处,又抓住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女房东的心情,学生不禁会被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所打动,所感染,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三句话。师引读到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联系上下文交流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引读二、三自然段: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如此奇特的民族(生读第二自然段)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欣赏到了如此奇丽的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德国人“我为人人”(生读第二自然段)有了“我为人人”的前提,才出现了“人人为我”共创的奇丽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生交流对“颇耐人寻味”的理解。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努力创建和谐的班级、校园;父母、亲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每个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起创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园。此刻,再读这句话,相信一定会更“耐人寻味”。师生接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点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是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诗意般地对话环节设计巧妙,在逐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使整个课堂自然流淌出对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由衷赞叹。第四自然段:时隔四五十年,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面对主人热情的询问,他这样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生交流。出示:四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回到德国,发现了很多变化。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看,发现,是啊,始终没有改变。(生根据提示,想象说话)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此时,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他的梦里可能会有什么?生想象交流。点评:通过一个“小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再次复现第三自然段中奇丽的景色,将学生的课堂积累及时展示和应用,又再次强调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品质。三、拓展延伸出示季羡林先生重返哥根廷部分内容,师生欣赏。生交流自己欣赏过后的感受。季老先生早已把德国哥根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同时,这个奇特民族的人们美好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一种奇丽的景色深深烙在了季老先生的脑海中,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一样一个奇特的民族,记住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引导学生课下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查找重返哥根廷一文,并细细地品读。(全课结束)点评:文章以“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结尾,给师生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设计中,师生共同来欣赏搜集到的重返哥根廷相关材料,有助于学生更深一层地走近作者,走近哥根廷。最后通过师生的对话再次诵读课题和文章主旨,意味深长。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重返哥根廷,将课堂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相关链接阅读的习惯,将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分享到:QQ好友和群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收藏分享顶踩回复举报网站工作室沙发楼主|发表于 2011-12-17 09:49:17|只看该作者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今后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一)、奇丽的景色: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播放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二)、奇特的民族: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生交流原因。补充资料: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在德国,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第2课时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1、齐读第4自然段。2、体会作者的话。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生读句子。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1、出示补充资料: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引导学生朗读。四、总结。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1月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社会政策
-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说课稿
- 影视版权交易合同范本及注意点
-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3级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 安徽省淮南市2026届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教学设计
- 高等教育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中职专业课财务会计类73 财经商贸大类
- 8.1 中东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1
- Unit3OuranimalfriendsPartA(教学设计)-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 【课件】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专项培训课件丨
- 2025-2030年中国礼品盒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带储热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多维度剖析与优化策略
- 水体环境完整版本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共用检验设备协议书
- 采砂作业合同协议
- 排他协议合同协议
- 经济数学微积分 杨慧卿 第4版 教案 第1-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元函数积分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