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辨证_第1页
厥阴病辨证_第2页
厥阴病辨证_第3页
厥阴病辨证_第4页
厥阴病辨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厥阴病辨证,学习要求,熟悉厥阴的生理与病理,掌握乌梅丸证的辨治及厥证的病因、临床表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所以病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证。,证候类型,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手足厥逆证,厥热胜复,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则寒热兼治,一、上热下寒证,1.乌梅丸证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厥,肤冷(全身冷)躁无暂安时(躁扰无一时安宁),脏厥,和脏厥鉴别,少阴肾阳虚衰至厥,蛔厥,吐蛔-病人有吐蛔史或有大便排蛔的病史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发作性脉微而厥-蛔虫上扰所致脏寒-肠中虚寒蛔上入其膈-蛔虫避寒喜温得食而呕,又烦,蛔闻食臭出,【病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治法】清上温下乌梅丸,临床运用:1、蛔厥2、久利,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王太仆“食入即吐,是有火也”。陆渊雷“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4,3.麻黄升麻汤证,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止,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二、厥热胜复辨证,1.热多厥少,阳复阴退,病当愈,热太过者,亦为病进。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2.厥多热少,主病进。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3.厥热相等,阴阳平衡则病愈。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三、手足厥逆辨证,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病因,症状,1.寒厥,353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2。痰厥,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蛔厥,见前乌梅丸证。,4.血虚寒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5.水厥,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6.热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