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克州二中:化学组 刘海伟 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题属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课题三,是教材第一次较全面介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由简到繁的顺序,CO2作为碳的氧化物,是其中联系的纽带,学习CO2的性质可为第八章学习酸碱盐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对CO2的知识已有接触。二氧化碳的性质处在化学科和生物科的一个知识结合点上。教材分别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了系统的介绍,本节教材实验多、联系实际多,对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这一知识点上,设计了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二、学生分析本节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如学生已学过植物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知道CO2不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CO2跟石灰水的反应,则已多次见到。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种种现象,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的乐趣,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和实际生活中化学现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三、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CO2性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CO2的物理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掌握CO2的化学性质。3、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4、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3、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2、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3、培养科学的态度。4、通过对CO2在自然界的循环、二氧化碳两重性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由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C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CO2跟水的反应。五、【实验用品】仪器: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试管架、药匙、双孔塞、玻璃导管、烧杯、火柴、集气瓶 、玻璃片、分液漏斗、托盘天平、纸杯、纸板、铁丝架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浸有石蕊的干花、两支蜡烛。 六、【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课题“阿尔卑斯山之谜”(PPT2)老师:这个故事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二氧化碳使小狗死亡,人却感到眩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板书 二氧化碳老师:通过氧气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物理性质 老师: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呢?学生: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老师;这是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大家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学生:无色,气态老师:我们空气中有CO2 ,人呼出的气体中有CO2 ,大家感受一下CO2的颜色,气味,状态?学生:无色无味气体。板书:1、无色,无味,气体老师: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大还是小?你还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吗?若能,请简述实验方案。学生: 回答,老师评价老师:(PPT3)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有哪些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老师:有哪些现象?学生: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老师: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老师:二氧化碳能像到水一样倒进烧杯中,说明什么?学生: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板书:2),密度比空气的大老师:想一想:故事中小狗为什么会死亡,人却感到眩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在大峡谷中,空气不流通,日照也很少,动植物呼出的二氧化碳越积越多,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离地面越近,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小狗的个子矮,所以窒息死亡了,而人的个子高,所以感到眩晕。老师:(PPT4)二氧化碳还有那些物理性质?在大家的实验台上,有一瓶装满CO2的塑料瓶,现在大家打开瓶盖,立即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在立即盖紧瓶盖,震荡,观察有什么现象,能得出结论学生:实验。老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板书:3),CO2能溶于水4)、通过讲解干冰升华,使学生根据性质说出用途视频播放:干冰的性质及用途。教师:继续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投影展示: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说出实验现像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老师给以纠正、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其用途。板书: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说出现像,得出结论,老师做以纠正或表扬,补充和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 + H2O = H2CO33、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得出结论H2CO3 = H2O + CO2 4、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Ca(OH)2+CO2=CaCO3 +H2O 通过该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5、通过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前呼后应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说出故事的谜底,利用该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入菜窖或枯井。教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你的了解,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根据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控制措施。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投影展示介绍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讨论应用】 为了使石灰浆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 回顾与反思】你认识到了什么?你的扩困惑或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CO2 + H2O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CO2不能供给呼吸CO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八、教学反思附探究学案设计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前准备: 1、实验室用 和 制备二氧化碳,用 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 2、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液体的用量 ,加热时不能 。课前阅读小资料:酸类物质具有相似化学性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若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酸性物质。所有的酸溶液一定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课堂过程:一: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1、制取的一瓶CO2进行观察,颜色、气味、状态。观察发现,二氧化碳色、味,在常温下是态。实验2、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在里面倒入少量水,盖好玻璃片,小心振荡几下,小心摁住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立,轻轻松开手,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 ,说明了二氧化碳 。根据此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用 收集。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1: 向放有二支高低不同,燃着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注意火焰是否熄灭,熄灭的先后) 在倒入二氧化碳前,烧杯中的蜡烛燃烧,缓缓倒入二氧化碳,观察蜡烛的火焰,发现蜡烛会,说明二氧化碳;从熄灭的次序看,的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二氧化碳具有 。其中的物理性质是 ,其中化学性质是 。利用这些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是 。实验2: 1) 将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2)再将紫色小花喷上少量水,观察现象; 。3)将喷过水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因为 化学方程式 。4)将该小花取出,在火上微热,观察现象; 化学方程式 。说明 。实验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旅游学课件
- 农业报表化肥培训课件
- 化工企业环保培训课件
- 别踩黑块课件
- 品质营销推广规划方案(3篇)
- 先秦朱子论语课件
- 先秦两汉文学课件
- 内科慢阻肺讲解课件
- 内科循环系统课件
- 3口耳目手足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四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考试仿真试题及答案一
-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WPS版)课件 第3章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的使用
- 小鹿斑比题目及答案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建筑行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 医院一键式报警系统建设与实施
- 精选急腹症影像学表现资料课件
- 角膜 角膜炎课件
- 《卫生政策学》第三章 政策问题确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