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最后梳理实用.doc_第1页
古诗最后梳理实用.doc_第2页
古诗最后梳理实用.doc_第3页
古诗最后梳理实用.doc_第4页
古诗最后梳理实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要鉴赏古诗,首先得读懂古诗的内容,如果“读懂”的要求达不到,那么,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等其他要求就无从谈起。因此,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古诗鉴赏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快速把握古诗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题目 诗歌的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所以,读古诗词时对题目一定要“咬文嚼字”。 如陆游的书愤,“书”是“写”,“愤”是“忧愤”,由题目,我们就大致可推知作者是要抒发感慨与忧愤之情。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中的“独”字就透露出作者孤独寂寞之情。有些诗歌,看题目我们就能推断它是哪一类别的诗歌,进而根据后文提到的诗歌主要类别推断它的基本主题。 如带有“送”“别”的一般为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送魏二;带有边塞地名的一般为边塞诗,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白的塞下曲、王昌龄的出塞等。除此之外,还有下面两类诗歌的题目有它的特点: 一类是咏史抒怀诗,往往将所咏史实在题目中点明。如:有的题目带有“怀古”二字,像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北固亭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李白的越中览古;有的题目是古地名或名胜古迹,像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过华清宫、戴叔伦的三闾庙、杜甫的八阵图。 一类是咏物抒怀诗,这一类诗歌,一般在题目中将所咏之物直接写出来,甚至还常常在题目的最前面冠以“咏”字,如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孤桐、骆宾王的咏蝉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二、注意尾句 古人评诗有“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之说。由此,我们可知古人在作诗时,在结尾处是特别用心的。反过来,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别留心,就可能很快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两句采用呼告的手法,劝说朋友多喝几杯酒。这其中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还包含着对朋友处境的体贴、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三、参照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会起重要的作用,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卷)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爱国诗人。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分析】由注释知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南宋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统治者与金议和,划淮为界,偏安一隅,不图进取。南宋诗人多以此为题材,抒发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因而可联想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缘由也很可能是在感慨“国耻不报、国土不归”。 一般人登高,都希望能尽情远眺以游目骋怀,本诗作者却道“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反常情,破解这一谜团的密码全在注释“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几个字中。【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5、抓住典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抓住注释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四、抓意象,明意境。(意象,浸染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作者情感的载体;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年山东卷)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问:(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分析】由这首词上阙中“落红铺径”“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杜鹃哀啼”等意象的描绘,加之末句“无奈春归”的慨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那份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五、紧扣题干,明白暗示性。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1)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分析】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一把金钥匙。本题第一问命题人没有直接问该词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是先从词中拈出了“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让你透过这些词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实际上就是对考生有意的引导和暗示。“咨嗟”,就是叹息,“休对”是不要对着,“且将”是权且做某事之意,再联系其所在句子,很明显就能读出作者的那份伤感、无奈与苦涩的心情。【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 “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古典诗词常见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出于高考诗歌鉴赏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内容对其进行大体分类:1、咏史抒怀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这一类别诗歌的主题大致是:评价历史事件,如杜牧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凭吊历史古迹,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凭吊历史古迹,表达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的感慨;追慕历史人物,如王勃滕王阁;昔盛今衰的人生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杜牧过华清宫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2、边塞诗 这一类别诗歌的主题大致是: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如李白塞下曲;控诉战争痛苦,如陈陶陇西行;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如王昌龄从军行。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常用意象:大漠、朔风、长云、关塞、雪山、孤城、征马、鼓角、沙场 、羌笛等常见思想感情:或不畏艰险,杀敌报国;或环境艰苦,厌战思乡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 常见风格:或慷慨雄奇,或悲凉伤感 3、送别诗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诗歌的主题大致是: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如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和鼓舞,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借题发挥、吐露心声,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见景物: 杨柳、折柳、岸、兰舟、渡口、南浦、征帆、流水、烟波、孤云、芳草、青草、关山、灞桥、长亭、古道、酒、月、泪、等。常用手法:渲染气氛,借物起兴,比拟联想,托物寄意,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等4、咏物诗 这类诗歌一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的万物,通过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或寄托自己的情感,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或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常用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等各种物象 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5、写景抒怀诗 这一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诗人写诗为的是抒发内心的感情。如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作者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常用意象:山水景物、自然景象、花鸟虫鱼等常思感情:热爱山水,倾心自然,惜春悲秋,寂寞伤感等常用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喻,拟人,渲染,烘托等。解答写景抒情诗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一)、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丽的景物来抒发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萧条、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题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将分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二)、反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就是用让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用让人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青青,美好景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雪花飘飘,彻骨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三)、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四)、全诗写景,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6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这类诗歌主要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等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7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做题时,我们碰上这些类别的诗歌,就可以对号入座,从基本上把握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古诗鉴赏答题模式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二、分析形象型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作品的形象有何特点?变式提问:分析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或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3)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答题套路 : 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具有( )性格特征和精神特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歌具体例句或具体词语加以分析。三、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答题套路: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声衬静;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