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哲学道理.docx_第1页
古诗词与哲学道理.docx_第2页
古诗词与哲学道理.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与哲学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古代诗人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诗歌在给人诗境美、艺术美、语言美的同时,更能让人感悟许多人生哲学、社会哲理。近来,笔者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将古诗中的名句引进高二哲学课教学。笔者发现:引古诗名句入哲学教学课堂,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更能激活学生学的兴趣,加深理解。下面笔者结合高二上册内容,简述古诗名句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运用古诗,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二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讲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一课时,可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还可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渗透的哲理:小草的“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都是其自然生长属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为的“野火烧”行为断绝不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火烧只能烧掉其皮,真正要断绝其生命,必须除“根”。人们只有把握了自然物质的生长属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办成事。 二、运用古诗,理解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以春风催开万树梨花来喻写雪景。“梨花”与“春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讲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一课时,可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识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阐述了不惧怕浮云会遮住视线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缘故。在哲学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站得高,当然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也可引用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什么会出现天比树低,月与人近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旷野、江清引起的。旷野、江清是因,天低树、月近人是果。也可引用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显然,草枯鹰更显眼疾,雪尽才使马蹄轻。也可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因,“儿童相间不相识”是果。“事出有因”“前因后果”用在这里很适合。还可引用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即只要飞将军李广在就好了,绝不会允许胡人度过阴山来侵犯,因果联系非常明显。在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课时,要教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即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这时可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座山,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如横看或侧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积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用片面地、消极地、割裂历史地、静止地看问题。在讲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课时,可引用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河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他人的劝勉,更是对自己的慰籍。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前路”是凶是吉未知,何必因此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哲理。也可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乌衣巷”旧物依然,不同的是名门大族王家、谢家的堂前燕却飞入了寻常家。此诗读来颇为感人,历史变迁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表明了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哲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理。还可引用刘禹锡的另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把“沉舟”、“病树”借代旧事物,那么“千帆过”、“万木春”就可看成新事物、新气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间万物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诗句在感伤中透出豁达,以形象包孕哲理。 三、运用古诗,理解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可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噪与静,鸣与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以“蝉噪”反衬“林静”,因“鸟鸣”更显“山幽”,动中写静,以静衬动,妙趣横生,诗意丰盈。也可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松”、“石”的静与“明月”、“清泉”的动两两相应,相互衬托。失去了“松”、“石”的静态美,人们就难以观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动态美。即所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可引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想以刀断水,没料水被阻隔导致满溢一旦放手水流会更潺急,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愁思却不料醉酒后愁绪混乱越发忧愁。这就是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节时,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挑花:“人间四月尽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脚的桃花已凋谢了,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这是因为地势不同、气候差异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脱离了山脚和山腰因地势不同而气温不同这一特殊性,我们就不能理解诗中含义。 四、运用古诗,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结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这一课时,可引用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显然,琴声的产生既离不开琴本身又离不开妙指的拨弄。琴本身的性状(好琴还是劣琴)是内因,手指的拨弄(琴主人的拨琴技术好差)是外因,但这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也可引入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家书之所以值钱,家人的热切期盼之情是内因,边境战火连绵不绝是外因。在讲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课时,可引用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红杏借喻新生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也就是说,没有人为什么力量能阻止春天的到来,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不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的讯息吗? 运用古诗融入哲学课堂教学,并不一定能“一方治百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去神留肉。教师要尽量从诗的本意上讲解,不能在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上花大笔墨,这样才能避免不走偏。因为我们都知道,诗人写物叙事的目的是抒情,至于如何体会诗中的情绪心境,那是语文课上的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