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一些参考资料.doc_第1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一些参考资料.doc_第2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一些参考资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一些参考资料个人以为,史料和材料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载体,非常重要。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比较注重材料的应用,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时候尤为重要。这是以前我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否有用,且也不可全用。现在发给你们以做参考。注意,仅做参考!一、汉武帝设置中朝的背景材料一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材料二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西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国家大政都要先听丞相的意见。2、汉武帝“置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反映了什么问题?皇帝让监察机构长官协助丞相工作,实际上含有牵制丞相之意,反映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二、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陈)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此条资料说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后代一直被沿用,但其职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汉,尚书台逐渐取代了三公的职权。尚书台的设置和掌握大权,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先声。后世保留了三公,但基本上只是荣誉而已。三、三省六部制(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传【此条资料说明】门下省对于中书省的制约是实质性的。其实三省职权的分配,中书省主持发令。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命令,名义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中书拟定文稿,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请注意唐代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之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长官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或“封驳”,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于门下省。也就是门下省掌握的一种副署权。每一诏命,必须门下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此道中书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之权则无权过问。注意这条资料里面所讲的几个问题:1、三省六部制下政事的决策与实施的流程,学生和部分老师是搞不清楚的,包括我之前的理解也是错的;2、钱穆先生说汉代的宰相制度是“领袖制”,而到了唐代是“委员制”,这样,中央政府就只有“国务委员”而没有了“国务院总理”,这显然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下,皇帝的决策权事实上已经融入到了整个三省六部的运作过程中,所以有观点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帝尚未形成绝对的专制,个人认为是有道理的。但要跟学生强调,三省六部制下绝对不是集体决策。纵观唐代政治,一般情况下,皇权是掌握最终决策权的。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四、宋代设置“二府三司”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岂圣朝美事乎?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九三田锡传【此条资料说明】宋代,三省长官已经不再参与政事。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材料二 熙宁初,置局修敕,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此条资料说明】宋代,二府三司取代了唐代三省的职能,成为制度性的中央机构。五、汉代征辟、察举制的弊端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此条资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可避免的徇私舞弊,征辟、察举制度已经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必须改革选官制度。六、科举制隋唐贡举制度的实施,虽然一时尚无引起巨大的社会流动,但促使门阀特权衰微,平民地位上升,以及透过考试教材的流通,使君民在意识上可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则有其功。另一方面,无可讳言,此种考试制度导致思想闭固,有碍社会发展。高明上: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此条资料说明】1、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豪门氏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君民意识);2、科举制造成了思想禁锢(这个在明清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科举制前)无正式考试之法,则举者不免徇私。士有才德而官之不举,亦属无可如何。唐制,则士可投牒自列,州县就加考试,送至京师,而试之于礼部。则举否之权,不全操于州县长官,而毫无应试本领的人,也就不敢滥竽充数了。吕思勉:中国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此条资料说明】1、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公开报考,公平录取);2、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僚素质。唐相毕諴,吴乡人,词学器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