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父母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父母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父母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父母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望远中学 杨建国一、概述父母的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这一主题来安排的,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本课文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要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本课需一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主题的写法。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潜词造句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的兴趣。2.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和自主阅读的形式达到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刻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学会尊敬和爱戴父母,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远中学八年级(5)班的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能力有了小幅度的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班级的大多数同学思想活跃、喜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还不错。由于这个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已经学习了有关父爱、母爱以及兄弟之情的文章,因此,在对本课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课文产生满足感或不感兴趣的情绪,所以,老师在教学上应尽可能求新,尽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内容分析:1重点:通过心理和神态描写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情感线索。2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情感目标的达成,学生没有父母送子女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和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学会尊敬和爱戴父母,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五、教学资源与环境1教学资源:l 针对本课专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视频片段l 苏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l 其他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的阅读材料 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创设情境1.导入播放韩红的天亮了,同时屏幕显示歌词。2.听完音乐,教师介绍故事背景:“韩红的一首歌天亮了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贵州一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就是父母之爱。”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通过播放低沉而又充满伤感的音乐,配上老师的富有感情描述,将学生带入到那震撼人心的故事场景中,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单元回顾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单元分析表格,理清单元学习目标。内容篇目故事发生的背景主旨爱的体现方式背影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情深背影父爱的浓缩甜甜的泥土父母离异母子之情糖与爱融化在泥土中渴望得到爱人琴俱亡亲人去世手足情深不悲/不哭,摔琴/恸哭我的母亲父亲在外任职母亲操持家务平凡的母亲深沉的母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心一个穷人家,孩子多亲子之爱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本单元各课文内容、文章主旨和爱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清晰和整体的感知,以单元教学目标指导本课教学,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三、走近作者Ppt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快速阅读。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相继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26年以小说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和浓浓的爱心。设计意图: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生活却非常不幸,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淡淡的哀伤的创作风格与他不幸的生活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川端康成的创作成就和创作风格,为学生感悟理解父母的心打好基础。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课文围绕着哪几个人物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整体感知小说三要素,ppt出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两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一要快速读课文,二要提炼课文内容,提纲挈领抓关键,三要对小说的三要素有准确的认识和掌握。五、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理解父母痛苦的抉择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找出穷夫妇在送、换、要子女的过程中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在这个过程中贫穷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Ppt出示表格,教师通过表格梳理课文中父母的心路历程。神态心理活动心情送眼含热泪、难割难舍犹豫不决,减轻负担无奈又矛盾后悔又愧疚痛苦又煎熬换换回长子时:无精打采舍不得换回次子时:失魂落魄舍不得要痛哭失声舍不得爱子女之心、无法割舍2学生继续合作讨论:父母这种痛苦的抉择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的? 幻灯片出示:一波三折-父母内心痛苦的抉择。3播放视频我的兄弟姐妹中表现哥哥将妹妹送人的片段,由父母送换要孩子的这个过程,理解父母的心。4.幻灯片出示,教师总结父母之爱“是对孩子的爱心,是对孩子的责任心,是比山高比海深的恩情”。全班齐读诗歌父母的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采用细腻哀愁的笔触,一波三折地描述了送还子女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哀婉动人,不仅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父母送出孩子的心情,因此选择一段视频材料来重现这一过程,尽管视频材料表现的是哥哥送出自己妹妹的过程,但通过情感迁移,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父母送出自己孩子内心的煎熬。六、拓展阅读、爱的链接学生自主阅读以下扩展材料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袋米,阅读之后,选一篇你感受最深刻的文章,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扩展阅读,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达到对父母的爱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所选的四篇课外阅读材料是比较典型的文章,都是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故事,情节集中、角度新颖、故事感人,对学生很有教育和启发。阅读快的学生可以读完四篇,阅读慢的学生可以读一篇或者两篇。七、综合表达、情感内化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它也许就是放在床头的一件干净的衣服,也许是你放学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那个曾经感动你的瞬间,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吧!以“爸爸或妈妈 我想对你说”、“今天是母亲节,妈妈您-”为话题,采用你自己喜欢方式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情。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课堂上达成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练习,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和发现父母之爱,从而由课本转化到实际生活当中,落实情感目标,尊敬和感恩父母。【教师反思】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短篇小说,该文故事情节曲折而不复杂,主旨鲜明,即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虽然这一主题有点老生常谈,但却有一定的警醒意义,尤其是对于现在初中的学生来说,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这也应该是学习本课后、也是学习完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收获。整个课堂教学按照单元分析、初读课文理结构、再读课文梳理情感、拓展阅读、写作的环节进行,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情感目标得到落实。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课文第四、五个教学环节是教学重点,但并不意味着需要老师逐一的讲解,通过核心问题提出与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的把握,既能够高效率的完成课文教学,又为拓展阅读和综合表达留出了足够的时间。拓展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本课的情感目标。课中精选了四篇优秀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的时间约有7、8分钟。读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和交流父母的无私之爱,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旨的感悟和理解。有多名学生谈了自己读后的感受,认识虽然深浅不一,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读完几篇文章至少会有一个量的增加,读完之后能发表议论,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把本课的情感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升华。多媒体的使用为本课的情感目标达成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音乐导入的效果非常理想。歌曲天亮了的音乐节奏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课堂营造出了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氛围;课中的视频材料的运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知,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父母送孩子的感受,学生的感情细胞自然就被激活。当然,本课还是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单元分析的表格,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解释,学生在已经学完前几课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即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尤其是需要对多媒体材料进行有效的加工,还要能够灵活处理课堂中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有多种选择。我只是就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谈了一点浅薄的认识,还需专家和同仁多批评、指正。【专家点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讲述亲情的课文,本课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需一课时完成,主要讲述了一对贫穷父母将自己的子女三送三要经历的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体现父母之爱。本课属于略读课文,情感目标相对于认知目标在本课体现的更为突出,是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实施环境是多媒体环境。杨老师的教学紧扣单元目标,有效把握本课重难点,充分利用了与课文的情感目标非常相关的阅读材料、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深层次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目标的深入理解。本课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在单元目标分析、课文处理、媒体运用、扩展阅读的准备、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等方面分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杨老师首先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这一角度梳理了本单元的各篇课文,这一环节也是对单元目标的的分析,为学生从单元的角度进行本文的学习做铺垫。通过初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通过文中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层层分析),逐步的落实情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父母送孩子的心理体验,仅仅依靠课文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情。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在课前通过一首歌曲引入,为课文的处理做了情感铺垫;在学生理解父母复杂的心情时,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情,尽管该视频材料表现的是哥哥送妹妹,但通过迁移,学生能充分的体会父母送出自己孩子时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情感目标的突破,媒体的运用为学生融入课文的情感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真正,达到了深化教学目标的作用。在课文处理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了一系列体现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扩展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在本课的基础,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理解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