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环境卫生学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环境卫生学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环境卫生学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环境卫生学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1 教学要求 掌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 基本特征 应急准备 应急响应 应急监测 泄露处置和紧急医疗救助的具体内容 熟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分类 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内容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第三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第四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3 第一节概述 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三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四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4 5 突发事件 abruptaccidents 突发环境事件 abruptenvironmentalaccidents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abruptenvironmentalpollutionaccidents 一 定义 6 1 突发事件 定义 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 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分类 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类经济危机类 突发环境事件 7 2 突发环境事件 定义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 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分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辐射环境事件 8 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 易燃易爆危险品 放射性物品 在生产 运输 储存 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 由于操作不当 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 泄露 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有区别吗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从发生原因上来分析 通常可分为 1 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 主要指传染病 寄生虫病 地方病 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 群体性医院感染等 2 食物中毒事件 农药 鼠药中毒 主要由投毒 误食 农药使用不合理 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 致死率高 误食的品种主要为河豚鱼和毒蕈 3 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 中毒死亡 污染所致 4 自然灾害 地震 火山爆发 泥石流台风 洪涝等 9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和意外性 发生突然 较难预测 2 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 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3 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由于其发生突然 累及数众 损失巨大 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 危害相当严重 4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现场抢救 控制和转运救治 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 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 5 常与违法行为 违章操作 责任心不强等有直接关系 10 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发生时间的突然性污染范围的不定性负面影响的多重性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11 12 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常量的排放 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和途径 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质 但突发环境事件则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 往往突然发生 始料未及 来势凶猛 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1 发生时间的突然性 13 2 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 由于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 规模及污染物种类具有很大未知性 所以其对众多领域如大气 水域 土壤 森林 绿地 农田等环境介质的污染范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4 3 负面影响的多重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 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的正常生活 生产秩序 还会造成人员死亡 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事件级别越高 危害越严重 恢复重建越困难 15 4 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由于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 规模 发展趋势各异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 所以具有复杂性 事故发生瞬间可引起急性中毒 刺激作用 造成群死群伤 对于那些具有慢性毒作用 环境中降解很慢的持久性污染物 则可以对人群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效应 16 三 分类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物质分类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分类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地域空间 或介质 分类 三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一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物质分类1 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 爆炸事件 2 有毒化学品泄漏 扩散事件 3 溢油或油气井喷事件 4 非正常大量废水排放事件 5 放射性物品丢失 泄露事件 17 二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分类 1 生产过程中意外事故所引发的泄漏 爆炸事件 2 运输过程中意外事故所引发的泄漏 爆炸事件 3 贮存或处置过程中意外事故所引发的泄漏 爆炸事件 4 人为破坏所引发的泄漏 爆炸事件 18 三 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地域空间 或介质 分类 1 重点流域 敏感水域水污染事件 2 重点城市大气污染事件 3 有毒化学品 放射性物品污染农田事件 4 陆地或海上油田井喷和天然气喷发事件 5 海上油轮溢油或有毒化学品泄漏事件 19 四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按照我国 国家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分级原则 依据事件紧急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 人群健康的危害 可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20 一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定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 发生30人以上死亡 或中毒 重伤 100人以上 2 因环境污染事件需疏散 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 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 区域生态功能完全丧失或濒危物种生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 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 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 或1 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后果 6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 因危险化学品 含剧毒品 生产 贮运中发生泄漏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 生活的污染事故 21 二 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可定为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 发生10人以上 30人以下死亡 或中毒 重伤 50人以上 100人以下 2 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物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 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 5万人以下的 4 1 2类放射源丢失 被盗或失控 5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 湖泊 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 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22 三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可定为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 发生3人以上 10人以下死亡 或中毒 重伤 50人以下 2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 使经济 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 3类放射源丢失 被盗或失控 23 四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可定为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 发生3人以下死亡 2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 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 4 5类放射源丢失 被盗或失控 24 第二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5 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一 急性刺激作用 二 急性中毒和死亡 三 外照射急性放射损伤 四 慢性 潜在性健康危害 五 对人群心理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 26 27 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一 急性刺激作用 若为刺激性气体所致 1 轻者可引起接触部位 眼睛 咽喉局灶性急性炎症 重者可致角膜脱落 皮肤灼伤 2 急性中毒性肺水肿 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剌激期 接触毒物起和发生轻微的上呼吸道粘膜剌激症状 潜伏期 约2 8天 这时期剌激症状减轻 水肿期 症状与非中毒性肺水肿相似 如咯粉红色泡沫痰 恢复期 肺水肿逐渐消退 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28 二 急性中毒和死亡窒息性气体或其它有毒化学品所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可引起群体性中毒 死亡 29 三 外照射急性放射损伤若放射源丢失 失控 意外事故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可使得人群暴露于高强度外照射 从而引起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骨髓型 当吸收剂量为1 0 10 0Gy肠型 10 0 50 0Gy脑型 50 0Gy以上 30 骨髓型 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是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 以白细胞数减少 感染 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肠型 是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 以频繁呕吐 严重腹泻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 具有初期 假缓期和极期三阶段病程的严重的急性放射病 脑型 是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 以意识障碍 定向力丧失 共济失调 肌张力增强 抽搐 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殊临床表现 具有初期和极期两阶段病程的极其严重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1 四 对暴露人群的慢性 潜在性健康危害具有较强蓄积作用的持久性环境污染物 如重金属汞 镉 铅 铊 砷 某些放射性核素 如镭 钴 铀 铯等 由于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彻底降解往往需要几年 几十年 甚至更长时间 且可进入食物链 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 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32 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 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 在过去一年中 广岛又有5221人死于由原子弹爆炸而引发的各类疾病 迄今为止 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达253008人 33 五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心理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 抢救人员也可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如急性压力综合征中的亚综合征 subsyndromalcases 严重的也可发展为PTSD 由于心理受到刺激 可使原来患有的某些心身疾病加重或恶化 如高血压等 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二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4 35 二 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对社会安定的影响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后 中心地区10 的人员自发逃离 一时间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社会秩序混乱 而且还对周围地区及国家的公众造成严重影响 发生抢购食品 盲目使用碘制剂和抗放药物 造成生产和生活的不安定 松花江污染事件消息发出后 立刻引起全市居民的恐慌 400万市民抢购饮用水和食品 更有人决定离市避难 二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松花江污染事件 黑龙江全省渔民欠收18亿 表14 12003年12月以来国内几起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6 37 Section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并发布了 地区级紧急事故意识与准备 APELL 计划 旨在提高人们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认识 并提醒人们应随时做好充分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 emergencypreparation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 预警 紧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所制定的一系列工作计划 是环境应急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前期工作 38 2003年肆虐神州的非典疫情 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与紧迫 2003年来先后发布了 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等文件 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直报系统 加强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一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二 组建指挥协调系统三 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39 40 一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一 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二 加强监督执法 消除事故隐患 三 收集基础资料 建立管理网络 41 二 组建指挥协调系统 三 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一 制定应急预案 举行实战演练 二 完善预警系统提高应对能力1 环境安全预警系统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资料库3 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 42 43 三 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一 制定应急预案 举行实战演练为有效遏制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2006年1月24日 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发布实施 各省市地区行政区域也先后制定了本地区应急预案 同时还积极组织实战演练 第四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 紧急启动预警系统二 快速执行应急响应三 立即实施应急监测四 及时进行泄露处置五 开展紧急医疗救助六 切实做好应急保障七 应急终止及后期处置 44 一 紧急启动预警系统 1 立即紧急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相关应急预案 2 发布预警公告 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黄色预警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红色预警由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3 紧急转移 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 并进行妥善安排 4 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 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 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 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封闭 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 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或活动 6 调集环境应急所需要的物资和设备 确保应急保障工作及时到位 45 二 快速执行应急响应 一 应急响应的分级 二 应急响应的程序 三 应急响应中的信息报告与处理 四 应急响应中指挥和协调 46 一 应急响应的分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 应坚持 属地为主 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及可控性 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 I级响应 重大 II级响应 较大 III级响应 一般 IV级响应 四个级别 超出本级应急处理能力时 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I级应急响应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7 二 应急响应的程序 现以I级响应为例 介绍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内容 1 开通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在地 省级应急指挥机构 现场应急指挥部 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 的通信联系 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 立即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领导报告 必要时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 3 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4 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分析情况 并提出建议 5 根据专家的建议 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 为地方或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6 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 参加 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必要时调集事发地 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 实施增援 48 三 应急响应中的信息报告与处理 1 报告时限和程序2 报告方式和内容 49 1 报告时限和程序 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责任单位 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上级主管单位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 应向所在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报告 同时向 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 报告 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 可以越级上报 2 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 在确认重大 级 环境事件后 应在l小时内向 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 报告 特别重大 I级 环境事件立即向 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 报告 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3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 向 上一级人民政府 报告 省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 向 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 报告 4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接到重大 级 特别重大 I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 应立即向 国务院办公厅 或 主要领导 报告 50 2 报告方式和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 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事件的类型 发生时间 地点 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质 人员受害情况 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 事件潜在危害及程度 转化方式及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 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 有关确切数据 事件发生的原因 过程 进展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 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 报告 处理事件的措施 过程和结果 事件潜在或间接危害 社会影响 遗留问题 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51 四 应急响应中指挥和协调 1 指挥和协调机制根据需要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 应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 负责指挥 协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 52 2 应急响应中指挥协调内容 1 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 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 协调各级 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 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 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 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 确定被转移 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 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53 三 立即实施应急监测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区的大气 水 土壤等环境介质进行紧急采样送检或现场快速测定 称为应急监测 emergencymonitoring 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应对中 应急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 通过应急监测 可以确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 性状 污染程度 波及范围以及降解削减情况 54 一 应急监测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 1 大气污染应急监测2 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3 土壤环境应急监测4 采样频次5 采样前的充分准备 55 二 现场监测分析 1 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 确定原则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中应以尽快鉴定 鉴别污染物的种类 并能做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为原则 因此 应该选择那些直接读数 操作便捷 易于携带 对样品前处理要求简单的仪器 2 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备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可根据应急预案要求 配置常用的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如检测试剂 试纸 快速检测管 便携式 直读 测定仪等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并定期检查 校验 以保持其功能状态完好 3 现场监测的平行双样凡具备快速测定条件的检测项目 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 现场要采平行双样 一份在现场快速测定 另一份 必要时 送实验室分析测定 以便进一步确认现场定性 半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现场监测记录现场监测记录是应急监测结果的重要依据 应按正规格式规范记录 以确保信息完整 其内容包括 环境条件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 分析日期 样品类型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测定结果 监测断面 点位 示意图 另外 应同时记录气象条件 如系水质监测 还应记录水流方向 流速等水文信息 记录完毕后分析人员 校对人员 审核人员均应亲笔签名 56 三 现场采样 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 1 现场采样 现场监测人员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根据 国家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要求 应配备以下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 1 测爆仪 防爆应急灯 醒目安全帽 带明显标志的小背心 色彩鲜艳且有荧光反射物 救生衣 防护安全带 绳 呼吸器等 2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氯化氢 氯气 氨气等气态物质现场测定仪 3 防护服 防护手套 防护靴等防酸碱 防有机物渗透的各类防护用品 4 各类防毒面具 防毒呼吸器 带氧气呼吸器 等 57 2 现场采样 监测安全防护注意事项 1 应急监测至少2人同行 2 进入事故现场采样 监测 应经现场指挥 警戒人员许可 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 按规定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 如防护服 防毒呼吸器 方可进入 3 进入易燃 易爆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车辆 应有防火 防爆安全装置 应使用具有防爆功能的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包括附件电源等 4 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 使用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进行现场监测 5 进入水体或登高采样 应穿戴救生衣或佩戴防护安全带 绳 58 四 未知污染物种类的初步判断和应急检测程序 1 从污染征候判断2 从气味判断3 从人员或动物中毒症状判断4 用pH试纸初步判断5 从危险品数据库查明毒物种类6 正确选择检测点7 灵活选用检测器材和检测方法8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59 四 及时进行泄露处置 泄露化学物质的处置原则1 隔离与警示2 监测处置人员安全进入现场3 小规模气态化学物泄露的处置4 较大爆炸事故所致泄露的处置5 对逸散于空气中气态化学物的处置6 对液态化学物散落于地面的处置7 化学物泄露于地表水体的处置8 固态化学物散落于地面的处置9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处置10 辐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 60 五 开展紧急医疗救助 一 现场紧急医疗救助1 抢救生命垂危患者2 处理多发性复合伤患者3 紧急抢救中毒患者4 紧急处理眼睛损伤5 紧急处理开放性损伤 61 二 安全疏散周围群众 1 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 特点 危害 明确告知群众 并协助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2 根据事故发生时的气象 地理地形 人员居住状况等因素 确定安全疏散 转移的方向 地点以及距离 3 快速召集群众向安全地点疏散 转移 此时应动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 如汽车 机动三轮 农用拖拉机等 争分夺秒地快速疏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