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ppt_第1页
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ppt_第2页
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ppt_第3页
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ppt_第4页
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型变迁时期的中国社会 第一课时 从东周到秦汉 一 东周之变 BC770 BC476 BC221 透过商鞅变法看东周之变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 B 典型例题训练 2 以下两则规定能够反映人类早期法制建设的情况 其共同精神是 c 先秦文献 尚书 罪疑惟轻 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古罗马 民法大全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A 法不阿贵B 宽松灵活C 理性色彩D 重罪轻判 3 海南卷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 则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 仁学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 仁 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 爱人 孟子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就是 仁政 在政治上提倡 以民为本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他还说 国君有过错 臣民可以规劝 规劝多次不听 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 主张以 仁政 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 孟子主张 民有恒产 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要减轻赋税 B 4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 反覆之而不听 则去 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A 君权神授的思想B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 人是万物的尺度D 三权分立的学说 B 5 2012 江苏单科 周礼 考工记 载 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抟埴之工二 材料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 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 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 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 生产规模化 C 如果对材料重新设问 请围绕材料 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 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示例 节气与农耕文明观点 节气的变迁反映农耕文明的发展 1 我国先民很早就关注节气 背景交代 2 战国时期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农站思想的影响 为了便于安排农事 节气的制定得到发展 角度一因果 3 秦汉时期 国家一统 农耕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节气得以发展完善 从八个节气演变为24个节气 角度二因果 4 伴随农耕经济的发展 边疆的开发 节气从黄河流域推广到各地 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完善 层次递进 小结 节气的变迁印证着农耕经济的发展 二 秦汉之变 BC221 220 汉武帝的措施 1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3 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4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攻打越族 张骞通西域 开拓西南夷 中华一体多元文化格局 汉承秦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刺史与司隶校尉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朝与外朝 察举制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黄老无为之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 1 2011 海南单科 1 秦统一后 废封建 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但皇帝之子 弟封王 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 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C 2 两汉时期 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 安宗庙 重社稷 的 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 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3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人大哲学教授 陈先达先生认为 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 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 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 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 历史规律 历史事件 历史事实 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 而历史叙述 历史结论 历史观点都具有主观性 受时代 个人修养 阶级局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主观判断 4 在对天 君 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 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B 孔孟儒学 汉代儒学 宋代理学思想的侧重点 孔孟思想 仁政 民本 教化 民本 德治 汉儒 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君本 神化 理学 更加重视 论语 孟子 重视思辨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社会责任 思辩化 体系化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 张骞两次受汉武帝派遣前往西域 使中国了解到了西域的政治 军事情况和商业信息 此后 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使亚洲中部恢复了和平 但唐宋丝路相继被吐蕃 蒙古等阻断 背海立国 的宋代逐渐把重心移向东南 特别是在 国家财富鼎盛之时 军威显赫之日 的15世纪 明成祖为郑和配备了医官 文书 通事 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 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 以 厚往薄来 的方式 怀柔远人 和顺万邦 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 这种从 西域 到 西洋 的变化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历史世界 凸显了海上交往的意义 但这种海上优势 很快被西方国家取代 据袁行霈 中华文明史 等整编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交往从 西域 转向 西洋 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13分 新变化 从陆路为主向海路为主的转变 规模更大 行程更远 更能体现 王道 居高临下 以德服人 促成世界文明互动中心脱离了亚欧大陆 有利于亚洲贸易网络的形成 海上交通工具的使用 使用人力与马匹为主交往逐渐衰落 原因 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 海上运输的运力高 成本相对低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 海上更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 三 魏晋南北朝之变220 589 第二课时 从魏晋到唐宋 孝文帝改革 1 国家大分裂 2 民族大融合 3 江南大开发 4 佛道大流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与租调制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制度西晋的短期统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南北经济发展大体平衡佛 道盛行 以儒 礼 入法 崇佛与抑佛 1 北朝推行均田制 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按户缴纳赋税 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 女子达到13岁 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 抵制土地兼并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D 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 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 不是抵制土地兼并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 故B项错误 材料中 按户缴纳赋税 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 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 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故C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 不是稳定小农 故D项错误 2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 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 但这种 还 和 受 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