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用饲料配方手册淡水鱼类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900多种,进行养殖生产的鱼类(包括引进种类近100种)。投饲养殖的鱼类,饲料要占其周期养殖成本的一半以上,营养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鱼类的营养需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选择设计好的营养全面的饲料配方时,我们应该从现有的饲料原料出发,开发出适用于淡水养殖鱼类的新蛋白源、脂肪、碳水化合物,在满足营养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出营养全面且成本较低的配合饲料,从而促进淡水养殖渔业的发展。要开发好的饲料,必需对饲料的营养构成成份有较全面的了解。一、氨基酸与蛋白质氨基酸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生产需要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构成对动物的营养效果十分重要,它的生物学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必需氨基酸的“木桶模式”。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是将蛋白质消化降解为氨基酸,然后以氨基酸(少部分以短肽)形式吸收、参与机体代谢,合成各种动物组织蛋白,生产产品。而各种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不同生物体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比例差异很大。当动物合成某一组织蛋白(或生产某一特定产品,如鸡蛋)时,动物只是按所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比例利用饲料。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如果其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比例低于所合成的蛋白质相应氨基酸比例,则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和生物学价值。只有所供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与将合成蛋白质一致时,才能被充分利用,即如同一只由许多木板组成的木桶,一块木板相当于一种氨基酸在所供蛋白质中的含量与产品蛋白质中含量的比值,即满足程度,若某种氨基酸比值低,不能满足合成需要,就好比组成木桶的一块木板较短,则木桶盛水效率降低,其他木板再长也只是浪费。所以只有必需氨基酸与产品蛋白质一致,蛋白质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各种氨基酸的效价也就高。由此可见,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比例。饲料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总量大,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机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越接近,其生物学价值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反之,蛋白质品质就差。一般说来,动物性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都与动物产品接近,因而生物学价高,品质好。多数谷物及其他植物性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总量少,比例不符合动物需要,生物学价值低。目前营养家们将与某特定动物特定生长阶段的体组织蛋白质(或某产品蛋白质)中氨基酸比例一致的蛋白质视为此群体、此阶段的“理想蛋白质”。(二)限制性氨基酸。由于某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这些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是以其中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中各氨基酸比例接近的程度来确定的。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动物体蛋白质相应氨基酸含量比称为“氨基酸的化学评分”。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氨基酸的化学评分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动物组织蛋白(或产品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含量100%=(三)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1、淡水鱼类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高于陆生动物,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淡水鱼类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的满足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总量的需求与供给,一般在2545;二是质量的要求与供给,包括饲料可消化或可利用蛋白质的量、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平衡模式等。对于饲料生产来说,在配制淡水鱼类饲料配方时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保障氨基酸质量,以及根据饲料原料、养殖季节、养殖种类等变化对饲料配方进行适时的调整。2、淡水鱼类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合理范围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很多,每年开发和引进的养殖种类也不少,在没有制订出所有品种的营养标准之前,如何确定其饲料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淡水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范围在2534。当配合蛋白质饲料原料和目前的生产情况分析,建议合理的范围应该在2834。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低于28、其配方成本必须控制在13001500元/t时,只能选择如菜粕、棉粕等原料,甚至价格和质量更低的饲料原料,这样的饲料消化利用率很低,达不到鱼类的营养要求,对水体的污染也很大。当配合饲料蛋白质量大于34时,必须增加鱼粉、肉粉等高蛋白质含量原料的使用比例,或只能选择如血粉、羽毛粉、皮革粉、玉米蛋白质粉等高蛋白质、低消化率的原料,这样可能造成饲料蛋白质的浪费。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养殖种类的蛋白质水平可以保持在2834的范围内进行产品定位和配方设计。3、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需要量的变化同一养殖种类即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对蛋白质需要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特定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应该如何划分?鱼体在每一阶段对营养需要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准确答案。鱼类的生活史中有鱼苗发育期、性成熟前期、性成熟后期和衰老期4个阶段。幼苗阶段为器官发育完全以后到性成熟之前的阶段,是养殖鱼类的主要生长阶段,也是配合饲料的主要使用对象,在性成熟前,鱼体生长主要表现为体长的增长;性成熟期则主要为生殖生长;性成熟后鱼体重量和体长的增长变缓。鱼苗期主要开口饲料,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要求很高,在饲料加工上难度很大,饲料需求量也不大,所以一般很少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多用天然饵料或卤虫卵投喂,性成熟前的幼鱼是配合饲料主要的应用对象。但鲫鱼是在性成熟后期进行养殖。4、水温(季节)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水温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发育和代谢强度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水温低时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并保证质量,即要增加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比例;当水温较高时,可以适当降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即可以适当增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但是,具体在何种水温、哪个季节该用多少蛋白质含量、何种程度的蛋白质质量进行匹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界定,这也是淡水鱼类饲料配制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淡水鱼类在水温为1314左右时,鱼体利用氨基酸的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必须增加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鳟等冷水性鱼类配合饲料中油脂的比例高达1020。鱼类快速生长的最佳水温是在2426,当水温过高如超过30时鱼体的生长也会下降。5、蛋白质需要量与鱼体生长阶段、环境水温的适应根据以上分析,最终决定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的因素必须考虑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环境水温(季节)和蛋白质质量。例如,对于越冬后的养殖鱼类来说,其体重已经达到500g/尾以上,按照生长阶段应该使用低蛋白质含量如30的配合饲料,但是水温只有1416,此时如果要保障其生长速度就必须提高一个蛋白质等级,可以使用32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否则生长速度很低,而饲料系数会很高。6、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由蛋白质原料的蛋白质可消化性和必需氨基酸质量决定。必需氨基酸质量主要是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性。淡水鱼肌肉氨基酸相对稳定,且饲料养殖的目标是希望氨基酸尽可能用于肌肉蛋白质合成,所以,一般选择肌肉必需氨基酸的模式作为饲料配制时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参照标准。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比例(平衡模式)的调整方法主要依赖于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互补作用,调整各种饲料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其次是配合饲料中补足限制性氨基酸的方法来进行氨基酸的修正。由于鱼类对饲料中单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所以一般只能依赖于蛋白质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模式。通过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可以实现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平衡,从而显著提高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这就完全可以采用低鱼粉或无鱼粉的饲料配方实现养殖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的需要。这既可以显著降低养殖生产中的饲料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植物蛋白质原料资源利用效率,这将是鱼类营养学和饲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评判淡水鱼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有两种方法模糊评判方法和直观评判方法。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评判实质上是对饲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比例与养殖鱼体实际需要在比例上的接近程度,即对2组数据的接近程度的评判。模糊评判方法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这2组、每组10个数据进行模糊评判,计算关联度,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愈大,表明平衡效果愈好。条件许可时可以建立一定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或将这种程序纳入配方计算程序中,通过配方调整到关联度最大的饲料配方程序。关于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淡水鱼类对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果比较差,因此,在饲料中补充限制性氨基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鱼体内游离氨基酸库对饲料中氨基酸容纳量或单个氨基酸在短时间内容量的快速增长的缓冲能力有限。鱼类由鱼体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对游离氨基酸中氨基酸的贡献不到50,即有50以上的游离氨基酸是由鱼体外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而来的。研究大鼠时发现,大鼠体内游离氨基酸池中7080的氨基酸为体内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供给(再合成蛋白质),而有2030的氨基酸是由体外的食物供给。由此表明,鱼类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受食物(饲料)的影响较大,体内氨基酸库中所容纳的游离氨基酸数量相对较小。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在进入鱼体消化后很快被鱼体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可能会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很快形成单个氨基酸的高峰值。因此,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难以启动体内蛋白质合成的机制。氨基酸体内内稳定态生理机制可能会启动,这将刺激氨基酸氧化分解机制将单个氨基酸形成的高峰值消减下来以保持内稳定态。这样,在饲料中添加的限制性氨基酸在进入体内后没有实现补充限制性氨基酸的作用,而是很快被氧化分解掉了。有人用同位素标记的赖氨酸在日粮中补充投喂,很快就会在鱼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同位素,为此提供了证据。要保证添加的单体限制性氨基酸养殖效果,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延缓饲料中单体氨基酸的吸收时间。最佳方法是用蛋白质、多糖或硬脂酸类大分子物质对单体氨基酸进行包被处理。但是,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试验证据。同时,包被氨基酸的使用成本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鉴于以上原因,在水产饲料中建议不要添加单体游离氨基酸,而是采用适当增加蛋白质水平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增效果。同时,在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应主要考虑10种必需的氨基酸的总体平衡效果,而不是只考虑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四)单一蛋白质原料的养殖效果与使用限量选用秘鲁鱼粉、大豆粕、生大豆、棉籽粕、菜籽饼、芝麻饼、米糠、小麦麸和混合麦麸10种饲料原料,分别制粒。经过12周饲养,草鱼增质率分别为鱼粉0.62d、大豆粕1.08d、生大豆粉0.22d、棉籽粕1.19d、芝麻粕0.76d、菜籽粕1.04d、米糠饼0.32d、小麦麸0.67d、和混合麦麸0.56d、以棉籽粕为最佳,大豆粕和菜籽饼次之。生大豆粉最差。而蛋白质效率则以小麦麸和混合麸为最高,生大豆粉和秘鲁鱼粉最低,这反映了鱼类利用蛋白质的一般规律,因为蛋白质不可替代的营养素,鱼类摄取的饲料优先满足其蛋白质的需要,当摄取的蛋白质不足时,用于生长的比例大;当摄取蛋白质过多时,多余的蛋白质被转化为能量消耗掉,用于生长的比例小。以35的鱼粉、57的豆粕、68的棉粕和52的花生粕分别组成蛋白质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草鱼64d。各试验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鱼粉组1.160.05d-1,鱼粉组和豆粕组0.950.05d-1、菜粕组0.570.05d-1,棉粕组0.490.05d-1和花生粕组0.530.05d-1,鱼粉组和豆粕组获得很好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组草鱼的形体参数、内脏指数、主要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力指标如溶菌酶和酶,全角和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等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草鱼生长和生理机能是比较安全的,豆粕组草鱼血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显示肝胰可能受到一定程序的影响,而其他各组与鱼粉组结果无显著差异。鱼粉组草鱼全血血红蛋白含量为(57.664.28mg.ml-l)、菜粕组(60.270.19mg.ml-l)、棉粕组(61.762.05mg.ml-l)、和花生粕组(58.591.49mg.ml-l)草鱼出现一定程序的贫血反应。因此,从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方面看,草鱼配合饲料中优选的蛋白质应该是鱼粉、豆粕,其次是菜粕和花生粕、棉粕,如果考虑到饲料原料的价格的5060左右,花生粕与菜粕、棉粕的养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原料价格一般高于菜粕、棉粕的价格2030。因此,在原料价格高和配合饲料价格低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也是可选择的蛋白质原料,在本试验条件下,菜粕用量达到68,棉粕达到60,没有对草鱼的主要生理机能产生明显的不利,对草鱼而言应该是较为安全的用量范围。二、脂肪脂肪在鱼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鱼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功能有:是鱼类细胞的组成之一;可以为鱼类提供能量;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运输;提供鱼类必需的脂肪酸;可以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材料;节省蛋白质,提高饵料蛋白质利用率等。因此,它是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能量和脂肪酸来源。虽然脂类是很好的能量来源,但在众多鱼类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过高,因为过多脂类能导致大量脂肪在内脏和肝脏中沉积,从而引起出肉率的降低和冰冻贮存过程中酸败加速。例如给斑点叉尾鱼回分别投喂含6、8、10、12和14脂肪的饲料时,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斑点叉尾饲料中添加6的脂肪就可以满足其生长需求。同时,班点叉尾鱼回对不同来源的脂肪如鳕鱼肝油、牛油、玉米油、猪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都能有效利用。脂肪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节约作用。尤其是在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饲料中。用蛋白、肪、碳水化合物40:5:18或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36:15:32的饲料喂养斑点叉尾鱼回,发现生产1kg鱼所需要的蛋白,前者为480g,而后者仅需要400g。国外通过提高饲料中脂肪的含量来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使用量,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除了其他的正常的脂肪酸外,大多数水产动物对饲料中含有0.82.0的EPA和DHA有良好的生长反映。三、碳水化合物构成鱼虾饲料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有两类,一类是可消化的糖类,一类是纤维素。一般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不高,对碳水化合物的研究也较少。但作为能源,在饲料中添加碳水化合物一样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不过其最适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有关。可消化的糖类在摄入体内后一般在消化道内经淀粉酶、麦芽糖酶作用下分解为单糖,然后才可以被吸收。与畜禽相比,鱼虾类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高,对糖类的需求则较低,一般为2030。斑点叉尾鱼回 较其它鱼类能利用更高水平的饲料糖类。饲料中糖类高达25时,也能象脂肪一样被作为能源有效利用。投喂高糖饲料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HT5,6”鱼鱼回 肝脏和肠系脂肪组织中几种脂肪合成酶的活性。鱼虾类不具备纤维素分解酶,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但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纤维素对维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要。如用豆饼作为蛋白源、用鱼油和湖精分别作为脂肪源和糖源,得出黑鲷幼鱼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不超过6.42时对其生长有利。以硬头鳟为研究对象表明,当饲料中纤维素含量在10以下时对生长有利,但超过20则显著降低鱼的生长速度。斑点叉尾鱼回 饲料纤维素的含量在2.510.0时,对斑点叉尾鱼回 肠蠕动有作用,可促进斑点叉尾鱼回 的生长,但超过15.2时,则会抑制其生长。四、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不能由其他物质合成或者合成很少,必须经常从饲料中摄入。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时,鱼类就会表现出生长缓慢和食欲不振等维生素缺乏的普遍症状,甚至引发一些疾病,如表中列出了斑点叉尾鱼回 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症状。斑点叉尾鱼回 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症状维生素B1体变黑,死亡维生素B2体粗短维生素B6痉挛,神经紊乱,死亡,体绿蓝色泛酸鳃变硬,死亡,颌须鳍条易折断,贫血烟酸死亡,皮肤鳍条有浊斑,出血,眼突维生素H皮肤色素消失,贫血肌醇无明显症状叶酸肠、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投公司面试实战模拟题集高版
- 柔性机器人技术
- 如何高效完成讲解准备与实施
- 甜菜原种生产技术
- 2026届上海培佳双语学校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食用油新品讲解
-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胃肠肿瘤患者营养的重要性
- 医院查房护理汇报
-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疗要点解析
- 2025年教育法学法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 供应链管理师三级实操考试题库及答案
- 鳃裂囊肿及瘘管的护理
- 2025年北京市JINGHUA学校高考英语适应性试卷(5月份)
- 永辉超市收银培训
- 2025剑桥PET考试试卷(阅读理解长尾词解析)试题集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 冲压模具开发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