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doc_第1页
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doc_第2页
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doc_第3页
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doc_第4页
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2013-3-18)注:文科学生完成125、51、52题,理科学生完成150题,并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题)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可能是 ( )A、齐桓公 B、汉武帝 C、宋太祖 D、孝文帝2、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A B C D3、元代王桢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4、唐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刀耕火种规模扩大 B.征服自然能力增强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生存环境日益恶化5、新石器时代,我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A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B发明了冶铁技术C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 D发明了制陶技术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7、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8、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9、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AB CD10、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ABCD11、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瞧县)所产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消费心里、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B北方长期的战乱 C传统的丝绸之路D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北方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12、苏轼诗:“吴国晚蚕初断时,占城早稻欲移秧”。“江东贾客木棉裘,云散金山月满楼”。此诗表明北宋时南方丝织业和棉织业都有所发展 棉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占城稻的种植在北宋时已较普遍 政府重视对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A B C D13、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一骨耜 图二石犁 图三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14、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15、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刀耕火种江南地区稻麦兼种使用翻车灌溉使用曲辕犁 A B C D16、“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的经济形态最早产生于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一次高潮的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1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20、.近代前夜,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原因主要有清朝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观念,压制工商业发展外国侵略者大举入侵,使中国的主权独立遭到破坏清朝皇帝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闭关锁国农民战争连绵不断,使社会秩序难以安定ABCD21、.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22、.汉唐时,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也有“布衣宰相”之说,这种“布衣”原料主要是A麻织品 B丝织品 C毛织品 D棉织品23、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工业革命殖民掠夺奴隶贸易ABCD24、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大量掠夺白银C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地区D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遭受严重冲击25、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 )A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B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C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 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26、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在本质上的是 A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B加速了血缘纽带的解体C促进了农耕定居的形成 D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7、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28、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29、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B工官监管的夜市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0、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具备31、最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铁器的是A管仲一书里有记载 B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出土一批铁农具C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着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D先人们的传说32、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农产品产量增加 B土地日益私有化 C促使“工商食官”政策推行 D水利事业发展33、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是A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B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形成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4、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B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C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D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35、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6、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37、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A农业发达B商业发达C牧业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38、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39、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东南交通的发展 D北方外族的入侵40、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A汉代长安 B北魏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临安41、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4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43、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44、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原因不包括A自然经济的强大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45、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收集了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C宋代时期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46、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其繁华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盛泽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47、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48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明代中叶以后诸多行业的主导地位被民营手工业代替49、“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50、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专制统治二、非选择题(51、5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5分)(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5分)(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7分)答案:(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2)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3)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2、材料:明清时期经济上占主导的是自然经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1)“海禁”政策有何影响?(15分)答案:(1)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不利于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材料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为何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8分)答案:(2)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龙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月考试卷(2010-5-18)选择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CBDCDDBABB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