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重难点及专题.ppt_第1页
人口的变化重难点及专题.ppt_第2页
人口的变化重难点及专题.ppt_第3页
人口的变化重难点及专题.ppt_第4页
人口的变化重难点及专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重难点及专项突破 一 重难点知识总结 1 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及原因 3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4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 5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6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说明 出生率 指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 出生数 死亡数 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2 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 人口数量并不一定增长多自然增长率的高 低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状况 自然增长率越高 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而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如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 每年净增人口多 误区警示 结论 自然增长率由零变为负值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 2 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1 数量少 增长缓慢 2 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 人口死亡率下降 3 增长迅速 两级台阶 1 2 3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营养水平的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死亡率下降较快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产业革命时期 现代社会时期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的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速度极为缓慢 速度有所加快 增长迅速 趋于低增长或停止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低下 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能力低 战争频繁 生产力水平提高 生存环境改善 节育还不普及 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生产力的大发展 生活质量改善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节育措施的出现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变革 人们晚婚晚育和小家庭 不愿生育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亚洲的巴基斯坦 欧洲的德国 生产力水平高低 生存环境 生活水平 医疗水平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自然变化 结论 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高低 2 人口数量增长的空间差异 人口增长最多的大洲 亚洲 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非洲 人口增长最少的大洲 大洋洲 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 欧洲 2 人口数量增长的空间差异 人口数量由多到少 亚洲 非洲 欧洲 拉丁美洲 北美洲 大洋洲 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欧洲 北美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 非洲 拉丁美洲 亚洲 大洋洲 北美 欧洲 3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 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知识拓展 4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a 构成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b 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自然增长率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低 增长缓慢 增长迅速 增长缓慢 逐步过渡 自然增长率 1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开始的标志 死亡率的下降 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4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征比较表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产业革命时期 现代社会时期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的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速度极为缓慢 速度有所加快 增长迅速 趋于低增长或停止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低下 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能力低 战争频繁 生产力水平提高 生存环境改善 节育还不普及 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生产力的大发展 生活质量改善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节育措施的出现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变革 人们晚婚晚育和小家庭 不愿生育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亚洲的巴基斯坦 欧洲的德国 1 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 2 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我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号的转变 总体来看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5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工业化 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观念 政策等 1 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必须改变居住地 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常为1年 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空间移动 例如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口流动 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6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2 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 的迁移活动 指在一国范围内 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6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2 分类 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 城市 城市 农村 农村 农村 由农村 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前迁移的主要类型 6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气候 淡水 土壤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 交通和通讯 政策 社会变革 文化教育 战争 婚姻家庭 宗教等 二 专题突破 1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2 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类型 特点及判读 1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发达国家 现代型中 韩 新 古等国 现代型世界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根据基本特征判断 根据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基本特征判断 原始型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 传统型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 现代型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低低低模式 1 原始型 出生率 死亡率均在4 左右 自然增长率在1 以下 2 传统型 出生率一般在3 左右 死亡率在1 以上 自然增长率在2 左右 3 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一般都在1 左右 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 以下 3 从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结论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属于传统型和现代型 一般把自然增长率的数值1 作为划分标准 大于1 则为传统型 小于1 则为现代型 4 根据人口统计图表判断 类型一 平面直角坐标图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 67万人 出生率为0 699 死亡10 7万人 死亡率为0 773 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据此完成1 2题 1 四个地区中 人口再生产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 B C D 2 四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类型 特点及判读 右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1 2题 1 a 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A 高高低模式和三低模式B 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C 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D 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2 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 B C D 类型二 柱状图 类型三 曲线图 或折线图 1 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A 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B 到 期间 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 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 人口总数稳定D 到 时期相比 人口总数一定相等2 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 时期相符的国家是A 尼日利亚B 韩国C 澳大利亚D 美国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 2题 下表是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 据此回答 1 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2 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B B 类型四 统计表格 类型五 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年龄 性别结构图 1 扩张型 下宽上窄 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增长趋势 2 静止型 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 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稳定趋势 3 收缩型 上宽下窄的形状 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缩减趋势 年轻型 人口增长过快 出生率大 就业压力大 粮食供应不足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 成年型 社会负担轻 劳动力丰富 利于经济发展 潜在老龄化威胁 老龄型 出生率低 人均寿命长 劳动力不足 社会负担重 引进外来劳动力 鼓励生育 加强社会养老保险 1 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 国 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 20年后 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2 B国人口增长类型属于 模式 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3 人口增长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就业困难人均资源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安定 三低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0 100 0 100 0 100 0 14岁 15 64岁 65岁以上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90 90 80 80 70 70 60 60 50 50 40 40 30 30 20 20 10 10 发达国家 什么类型的国家 通过坐标读数据 B点104050 B 类型六 三角坐标统计图 1 图中 比 国家0 14岁人口比重A约高10 B约低10 C约高5 D约低5 2 图中 四个国家中 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 B C D 3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中 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计划生育B 鼓励生育C 采取移民政策D 鼓励人员出国 类型七 平面正方形坐标图 类型八 雷达图 玫瑰图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读右图 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B 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C 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D 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动态分析一国人口增长模式 类型九 动态统计图 下图为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读图回答 1 2 题 针对训练 1 1 由图可知 从1950年至1995年 A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B 欧洲人口出现负增长C 北美洲死亡率下降最快D 亚洲与拉丁美洲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2 非洲的出生率不断下降 但是自然增长率大幅上升 其原因是 A 统计数据出现错误B 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C 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超过出生率下降幅度D 战争和灾荒导致出生率下降 解析第 1 题 直接判读各曲线变化即可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 在1950到1995年期间欧洲的自然增长率仍然大于0 没有出现人口负增长 北美洲死亡率下降最小 亚洲与拉丁美洲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第 2 题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也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高于出生率 这样导致自然增长率上升 答案 1 D 2 C 2010 海南地理 下图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 完成 1 2 题 典例1 1 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B C D 2 图示四国中30 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 B C D 解析第 1 题 在四幅图中 比较0 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比重最大 其出生率应最高 比较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 图数量最少 比重最小 其死亡率应最低 由此可推断该图表示的自然增长率最高 第 2 题 比较四幅图中30 39岁年龄段的长短 注意横坐标数量的差异 可以看出从小到大依次是 答案 1 D 2 B 2010 课标全国卷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 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 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 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 据此完成 1 2 题 典例2 1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 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 2019年 2066年B 2066年 2019年C 2001年 2019年D 2001年 2066年 2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 数量B 职业构成C 性别构成D 年龄构成 解析本组题以坐标图为载体 考查某国的人口问题 第 1 题 如果控制人口增长 则2000年后新生儿人口数量减少 在18年以后劳动力数量到达顶峰 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 之后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 负担变重 当2000年出生的人口成为被负担人口时 即2066年负担最重 此后由于2000年后出生人口减少 被负担人口减少 劳动力负担开始减轻 第 2 题 出生人口减少不会立刻对人口数量 性别构成及年龄构成形成影响 但是由于新生儿减少 包括教育等职业受影响 职业构成发生变化 答案 1 A 2 B 2011 江苏地理 15 16 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 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 1 2 题 典例3 1 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 叙述正确的是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 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0 14岁人口比例上升 人口增长加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