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高一语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高一语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高一语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高一语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调研测试1.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一、基础知识(24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D、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孕育着未来、诞生了现在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C、我离去时,他是个大约六十岁左右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D、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不仅西方人的体育事业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为了弘扬国威,而且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B、穷饿无聊,追够又急。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5. 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眼中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C、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D、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3分)(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不如因而厚遇之B、吾其还也 / 发其志士之悲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A、夫晋,何厌之有?B、不能容于远近C、以其无礼于晋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面加点字中,词类活用正确的一项(3分)(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越国以鄙远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宁许以负秦曲 江海下百川 舍相如广成传 吾得兄事之 晋军函陵A、 B、 C、 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邓通传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节选自司马迁佞幸列传)【注】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巨万:犹言“上亿”。 唶: ji,吮吸。徼外:塞外、边境之外。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文帝说焉 ( ) (2)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 ( )(3)能富通者在我也( ) (4)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10.邓通最终落得“寄死人家”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11.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内所学部分句子。(13分)(1)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3分)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译文: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译文: (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3分)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注】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颔联中的“惶恐”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诗 ,此诗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联是_,_ 。(3分 )(2)首联对比极富特色,请赏析。(3分) (3)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四、默写13、默写(8分)(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2)恩所加, ;罚所及, 。(谏太宗十思疏)(3)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 。(五人墓碑记)(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5)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6) ,不指南方不肯修。(文天祥扬子江)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怀念乡村春节冰 客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比拼贫富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炮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炮的欢乐。除夕夜里,村民家家必要放鞭炮,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14第节交代“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15在作者眼里,城乡春节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16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7本文以“我”为视角构思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探究。(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拿来主义鲁迅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18“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2分) 。19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0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七、作文(70分)21.请以“底层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班级 姓名 考试号 装订线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调研测试答题纸1、 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题号12345678选项二文言文阅读9. 10. 11翻译(1) (3分)(2) (3分)(3) (4分)(4) (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答: (3分)2.答: (3分) 3.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_ _, _ _ _ _。(2)_ _ _ , _ _ _。(3)_ _ _。 (4)_ _ _。(5)_ _ _。 (6)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4 (4分)答: 15 (4分)答: 16(6分)答: 17(6分)答: 六、论述类文本(8分)18 (2分)答: 19 (2分)答: 20(4分)答: 21作文(70分) 100 200 300 400 500600 600700800 800 900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调研测试一、基础知识(24分)1、【答案】D【解析】句,“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买椟还珠”,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可知应选“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前者侧重谨慎,后者侧重戒心。2【答案】A3、【答案】选择B。A.并列不当。C。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D.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移“事业”后。4【答案】D5、【答案】A(列,名单)6、【答案】D(A因:通过;趁机B其:祈使语气,还是;代词,他 C为,动词、设计;成为D以:凭借的身份)7、【答案】A(例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 C状语后置句 D定语后置句)8、【答案】B(名作动,名作状,使动)二、文言文阅读(20分)9. 【答案】(1)“悦”,喜悦,高兴(2)到,往(3)使富有(4)占有10.【答案】自身没有才能;得罪太子;私自铸钱,犯法。(每点1分)11.【答案】 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自用眼睛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得分点:“觉”“之”“目”。)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所以者”,“出入”,“非常”各1分)(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难,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得分点:“鄙”、“焉”、“陪”,句子通顺。)(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夫人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得分点:“遗体”、“殆”、“责”)参考译文: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做梦想升天,不能上,有个黄头郎从背后推着他上了天,他回头看见那人衣衫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自用眼睛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果然看到邓通,他的衣带在身后打了结,正是梦中所见的那人。文帝把他召来询问他的姓名,他姓邓名通,文帝高兴起来,他所受到的尊贵宠爱一天超过一天。邓通也老实谨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虽然皇帝给予休假的恩赐,他也不想外出。这时皇帝赏赐他十多次,总共上亿的金钱,官职升到上大夫。文帝常常到邓通家玩耍。但是邓通没有别的什么才能,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自己处事谨慎,谄媚皇上而已。有一次,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并给他自己铸钱的特权,从此“邓氏钱”流传全国。他的富有达到了这个程度。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文帝不高兴,绕着弯子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太子更爱你的了。”太子前来问候文帝病情,文帝让他给吮吸脓血,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是脸上却显露出难为情的样子。过后太子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心里感到惭愧,也因此而怨恨邓通。等到文帝死去,汉景帝即位,邓通被免职,在家闲居。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了境外的铸钱。景帝把这事交给法官审理,结果确有此事,于是就结案,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还欠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赏赐邓通钱财,官吏就马上没收顶债,连一只簪子也不让邓通戴在身上。于是长公主就命令手下的人只借给邓通衣食的费用。竟使他不能占有一个钱,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从此以后,宫内被皇上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这些人都不值得一谈。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到显贵和宠幸,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三、古诗词鉴赏(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