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曲一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 审核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自学指导:1.走近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中华文化革命的。代表作: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1918年以“”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缠络豁 觅食渊博 确凿 菜畦 油蛉 桑椹 珊瑚 攒斑蝥 秕谷 书塾 蝉蜕 盔甲 蟋蟀 收敛 拗 脑髓 倜傥 锡箔 宿儒 竹筛 臃肿 金叵罗 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2、听写生字词。课后反思: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1) 从句式上看:(2)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3)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5)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课堂检测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 )(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 )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1)写视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 3作者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美丽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写了那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4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5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要的。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 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6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_心理和对_ _的热爱。 7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8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10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11.文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12.“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 “确凿”矛盾吗?13百草园不仅有美丽的景物,还有有趣的事情可做。请概括四件事。 课堂展示1、 合作探究的结果。2、 课堂检测的内容。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体会第九自然段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味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3、探究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合作探究1、齐读第九自然段,体会它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2、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4)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 理由是什么?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4、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5.作者记叙了在三味书屋里发生的几件事?6.你认为“我”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7.鲁迅一生都勤奋努力,但他小时候却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做游戏、画画,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作为学生的你,今天你会怎么做?课堂展示1、积累鲁迅的名句 2、挑战鲁迅:你也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某件事情的经过,并用上一系列动词。3、合作探究的结果。课后反思: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2、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3、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自学指导1、课文助读林海音城南旧事序言摘录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度过难关,羞于向别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读了上面这两段文字,你就会明白作者写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用意了,你也会在作者的叙述中得到启迪和感染。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肿胀( ) 叮嘱( ) 恐惧( ) 骊歌( ) 花圃( ) 徘徊( ) 玉簪花( ) 掸子( ) 咻咻( ) 麻渣( ) 3、和作者牵牵手本文作者 , 作家,体裁是 ,选自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合作探究1、理清线索课文在写“眼前事”的同时,也写了“往事”,读课文,把这两方面事的线索填写出来。眼前事:新建的大礼堂里举行毕业典礼钟声响了上台向家里走。往事:六年前爸爸参加我们学校毕业学生同乐会我因被打爸爸要我给寄钱。2、填写伏笔在叙述时为了使情节清楚,一般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文中的照应写出“伏笔”的句子。(1)、妈妈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是后面写爸爸爱种花的伏笔。(2)、在医院,爸爸说:“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是后面写爸爸因“我”赖在床上不爱上学而惩罚我的伏笔。(3)、“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是后面写的伏笔。(4)、医院里,“我”请爸爸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是的伏笔。3、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含义一是,二是;作用。4、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课堂展示1、 课文朗读。2、 自学指导4.3、 合作探究内容。拓展练笔n 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仿写:父爱如(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课后反思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2、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3、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合作交流1、本文双线并行,请你找出文章的两条线索。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2、“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找出来,它在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3、体会情感(1)、按下面的要求填写事件内容。A、爸爸对“我”要求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答:事件内容B、爸爸内心对“我”冷暖、苦乐的关爱。答:事件内容C、爸爸的爱使“我”认识到不能懒惰,要严格要求自己。答:事件内容(2)、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方法指导:可以在文中叙述爸爸对“我”、对别人的态度以及爸爸的业余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A、爸爸对“我”表面上,实际上却;鼓励孩子。B、爸爸很重感情,听到,便急得吐血。C、爸爸特别爱花,每天。所以,爸爸是一个的人。(3)、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4、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揣摩语言本文语言含蓄,含义丰富。请揣摩下面的句子,体会其含义和作用。1、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答:含义,作用。2、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答:含义;作用。6、联想写作(1)、根据示例进行仿写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无论什么,只要,就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我何曾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的眼光,向投过来。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怀着心情,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催促着我。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用眼神告诉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我默念着:(2)、 文中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想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种心理呢?请你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我怕长大”为题写一个片段或者一篇文章。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结果课后反思:3、丑小鸭【安徒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2. 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经历(课件展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怜的丑小鸭始终不绝望、不沉沦,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最美丽、最高贵的天鹅。而他的塑造者安徒生呢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受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看了安徒生的经历,你有何感想? (丑小鸭的形象就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正因为作者在童话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不知在古今中外多少人心中引起过共鸣。)2、疏通并朗读课文注音:讪笑 ( ) 吐绶( )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 )出 沼( )泽地 嫉妒( )( )木屐 ( )飕飕(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3、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 :(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课堂展示1、完成自学内容 2、朗读课文 3、展示探究结果课后反思3、丑小鸭【安徒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2、拓展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合作交流1、段落赏析(第三段)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丑)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第四段) 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体会“讥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的环境。 (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第五、六段) 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第七段)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2、“丑小鸭 ”告诉我们: -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地成长。3、认识了“丑小鸭”之后,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课堂展示1、精美段落朗读2、合作探究结果课后反思: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本诗。2、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罗斯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2、自由读诗歌,利用手头资料扫清阅读障碍。3、有感情的再读诗歌,注意重音、节奏、情感。(1)诗的主题是什么?本诗的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2)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合作探究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苦难与挫折只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的过程来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它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当它成为了过去,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种亲切的怀恋,甚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完全了你的人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3、自读诗歌,回忆自己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表现,谈诗歌对自己的启发。课堂展示展示诗歌朗读、自学指导1、3、和合作探究1、2课后反思4、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3、学习这首诗的象征手法自学指导1、 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弗罗斯特(1874-1963) 美 国诗人,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2、自由读诗歌,利用手头资料扫清阅读障碍。3、有感情的再读诗歌,注意重音、节奏、情感。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合作探究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能举一两个和课文形式相同的例子吗?象征手法的运用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本体:具体的事物;象征体:某种特殊意义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3、本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4、积累写“路”的名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展示展示自学指导3和合作探究课后反思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2.能够熟读和背诵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3. 体会“伤”的含义,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指导1.走近王安石 (1)本文选自_,作者王安石,字_,号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采用了_的写作手法。 (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曾巩。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世隶耕(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而已邪(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今夫不受之天( ) 3.解释加点的字 世隶耕( ) 称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环谒于邑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彼其受之天也( 泯然众人矣( ) 贤于材人(贤: 材人: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 )即书诗四句( )邑人奇之( ) 固众人( ) 卒之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立就: )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 父利其然也( )还自扬州( ) 复到舅家问焉(复: 焉: ) 4.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 ”: )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 ”: ) 5. 了解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交流探究(一)整体感知: 1.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记叙_的故事,主要采用了_和_两种表达方式。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二)各个击破。 学习第一部分。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 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3.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应该怎样做?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三)回顾提高,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课堂检测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解释加点的字。(4分) (1)未尝识书具( ) (2)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课后反思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的阅读体会: 3.写作技巧: 第一单元活动课: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标: 、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2、情感目标: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活动指导:一、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接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烦恼,可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 二、烦恼树叶,交流明理 同学们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选择性地书写下来,然后制作成烦恼树叶,贴在墙壁上。互相交流学习生活中的烦恼。 三、课外调查,了解烦恼 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1 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那些烦恼的?2.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四.认识烦恼,化解烦恼1、你如何看待烦恼。比如:你战胜它的亲身经历、从父母或其他长辈处得到的经验、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借鉴、从书上或电视上得到的启示 2,同学们互相为同桌解决一件烦恼事,争取说的有情有理使人信服。课外延伸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快乐。活动反思:6、黄河颂【光未然】学习目标1.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 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自学指导1. 给加点字注音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2.听录音,欣赏黄河颂,并对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3.谈谈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4.分小组朗读,各组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出最佳朗读者。合作交流1.全诗分成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引出下文颂歌)2、歌词中那些内容是用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从“啊!黄河!”开始到“发扬滋长。”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几个方面进行歌颂的。)3、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课堂展示 合作交流 1、2、3、4题课后反思7、最后一课【都德】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作品:都德(18401897), 法国(国名)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1870 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愤慨情绪和爱国精神。2、掌握生字词:捂(w) 戒(ji) 凳(dng) 郝(ho) 叟(su) 膝(x) 诧(ch) 惩(chng)赚(zhun) 钥(yo) 匙(shi) 藤(tng) 祈(q) 祷(do) 哽(gng) 挟(xi)懊(o) 皱(zh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合作探究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的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最后一课的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平时上课的学生:上课前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最后一课的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平时上课的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最后一课的教师: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3)分析第三阶段。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课堂展示1朗读课文2完成自学指导3展示探究结果课后反思:7、最后一课【都德】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合作探究: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2)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 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3、深度交流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