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ppt_第1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ppt_第2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ppt_第3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ppt_第4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西方社会思想的发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思想概述二 西方社会思想的开端三 古希腊社会思想的繁荣 古代社会思想的系统化四 古希腊罗马社会思想的衰落 从外界到内心 从城邦到世界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思想概述 古代希腊文明 地理 城邦 商业 文化 古希腊罗马社会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希腊罗马社会思想的特征 朴素性 经验性 道德化 MapofAncientGreece 古代的希腊世界也比今天希腊广大 它北到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拜占庭 东抵小亚细亚 今土耳其的爱琴海东岸 西面包括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全岛 有多处殖民地 MapofAncientGreece DelphiTheater 荷马与希腊文化 小亚细亚爱奥尼亚诗人荷马的 伊利亚特 和 奥德赛 被称为希腊人的 圣经 古希腊罗马社会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 创始阶段 以普罗泰哥拉 苏格拉底为代表 人和人类社会成为独立认识对象 2 发展阶段 以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古希腊罗马时期最系统 最深刻 最丰富的社会思想 3 衰落阶段 以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 希腊思想文化转入低谷 社会思想只求独善其身 不关心社会 二 西方社会思想的开端 一 社会思想形成的前提 二 西方社会思想的开端 普罗泰哥拉和苏格拉底 一 社会思想形成的前提 其一 有明确的对象 社会 其二 有理性的思考及其方法 二 西方社会思想的开端 普罗泰哥拉和苏格拉底 1 智者学派2 普罗泰哥拉3 苏格拉底 普罗泰哥拉 普罗泰哥拉 约前481 前411 古希腊著名政治活动家 哲学家 智者学派最重要代表人物 著作据说有 论国家 论真理 论神 等 但皆失传 其思想主要见于柏拉图有关智者的著作中 如 普罗泰格拉篇 泰阿泰德篇 等 普罗泰格拉作为西方社会思想史开端的体现 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把人类环境区分为自然和社会 从而首次把社会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人是认识和评判世间万物的唯一尺度的思想 提高了人作为认识和评判主体的地位 苏格拉底 苏格拉 Socrates 公元前468 公元前399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其言行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录 如 自辩篇 克里多篇 斐多篇 和色诺芬的 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苏格拉底之死 法 雅克 路易斯 达维特 1748 1825 作 苏格拉底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的贡献 1 把人类理性思维的对象转向社会 使社会生活的准则成为当时思想家关注的中心 2 提出 认识你自己 的命题 把人自身及其社会放在认识对象的地位 使人及其社会成为认识的客体 3 科学方法的确定 提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 这是科学的出发点 也是社会思想的出发点 三 古希腊社会思想的繁荣 古代社会思想的系统化 一 柏拉图的社会思想 二 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思想 一 柏拉图的社会思想 1 城邦起源2 社会分层3 政治制度4 社会理想5 晚年社会思想的变化 柏拉图 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 公元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 他的社会思想主要体现在 理想国 法律篇 青年时期 政治家 老年时期 等作品中 柏拉图生于希腊雅典附近埃癸那岛 柏拉图接受叙拉古 Syracuse 城邦摄政第昂的邀请做新国王的老师 1 城邦起源 1 城邦的建立是一种 善 2 城邦起源于人的需要 在我看来 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 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 我们需要许多东西 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 招来各种各样的人 由于需要许多东西 我们邀请许多人住在一起 作为伙伴和助手 这个公共住宅区 我们叫做城邦 理想国 两层含义 第一 城邦是人们生活的需要 第二 城邦是 公共住宅区 而非政治 经济性的社会实体 2 社会分层 1 社会分工和社会等级劳动者阶层 职责是为城邦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执行城邦的生产职能 最低等级 保卫者阶层 作战是维护城邦的一门艺术 需要由一批受过专门训练 以此为职业的人来从事 因而 城邦就需要有护卫者阶层 第二等级 统治者阶层 那些年纪大一些的 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并且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担任城邦的统治者 最高等级 2 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人性天生的构成质料 人性论依据人生前灵魂对理念的认识 理念论依据 柏拉图划分社会等级的人性论依据 他们虽然一土所生 彼此都是兄弟 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 在有些人身上加了黄金 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 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 军人 的身上加了白银 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理想国 柏拉图社会分工和社会等级思想 柏拉图划分社会等级的理念论依据依照人生前灵魂对理念的认识之多少 将人划分为九等 1 爱智者 爱美者 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 2 守法君主 战士 长于发号施令者 3 政治家 经济家 财政家 4 爱好体育者 医生 5 预言家 掌管宗教典礼者 6 诗人以及其他摹仿的艺术家 7 工匠 农夫 8 诡辩家 蛊惑人心者 9 僭主 3 政治制度 柏拉图将国家政体分为五种 王者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1 王者政制 王者政制是哲学王统治 哲学王是拥有真正知识和最高美德的人 哲学家当政可以达到至善 哲学王是拥有真正知识和最高美德的人 真正的哲学家是具有天赋又经过良好教育和锻炼从而达到至善的人 是懂得事物的实在知识特别是正义本身 善本身和治国知识的人 是具有一切美德中最大美德 有强烈的爱国心 能照顾全城邦利益的人 哲学王掌握的知识 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的 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 理想国 的 是 护国者的知识 拥有这种知识即是最高美德 柏拉图王者政制思想的实质 哲学王的思想表明柏拉图对知识价值的崇尚 政治统治须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施 因为政治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它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参与并能够实施好的 哲学王思想实质上是对贵族统治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广大下层民众参与政治的一种压制和剥夺 哲学王是代表奴隶主贵族根本利益的 柏拉图对哲学家统治者的完全肯定 是建立在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上 是基于他的理念论哲学 实际上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 这种哲学王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治观念 是将国家治理的好坏完全放在君主个人的品质上 而这其实是最靠不住的 2 荣誉政制 统治者多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 爱好荣誉 他们好胜和爱荣誉 比较自信和比较缺乏文化 他们喜爱锻炼身体喜爱打猎 年轻时未必重视钱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天性开始接触了爱财之心 而变成了 傲慢的喜爱荣誉的人 理想国 3 寡头政制 富人因其财产获得统治权 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 不在穷人手里 他们通过一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体的标准 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 凡财产总数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人 谁也不得当选 一个是富人的国家 一个是穷人的国家 住在一个城里 总是在互相阴谋对付对方 理想国 4 民主政制 追求的是平等与自由 政府官员与平民百姓是平等的 人民有充分言论与行动自由 5 僭主政体 利用各种阴谋和残酷的手段左右民众的僭主实行的统治 他 僭主 控制着轻信的民众 不可抑制地要使人流血 他诬告别人 使人法庭受审 谋害人命 罪恶地舔尝同胞的血液 或将人流放域外 或判人死刑 或取消借款 或分人土地 最后 这种人或自己被敌人杀掉 或由人变成了豺狼 成了一个僭主 理想国 政制与统治者的特性 柏拉图区分政体优劣的标准 柏拉图以正义论作为区分政体优劣的标准 认为凡是照顾全城邦公民利益 各等级按其本性做自己的事并保持和谐一致的政体 就是正义的政体 凡是只照顾统治者利益 各等级不按其本性做自己的事而互相干扰的政体 就是非正义的政体 按照这一标准 他指出 荣誉政体 寡头政体 民主政体 僭主政体都是非正义的政体 只有王者政体才是正义的善的政体 换言之 柏拉图认为 正义的政体实际上只存在于理想之中 现实的政体都不是正义的 柏拉图社会思想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此得到十分鲜明的体现 4 理想社会 1 理想社会的财产制度 2 理想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3 理想社会的教育制度 1 理想社会的财产制度 在统治阶级 包括前两个等级 中取消私有财产 实行共产制 实行严格的集体生活方式 我们的护卫者不应该有私人的房屋 土地以及其它私人财产 大家一起消费 真正的护卫者就要这个样子 理想国 如果任何一个人的境遇不好 大家都说 我的境遇不好 如果任何一个人的境遇好 大家都说 我的境遇好 理想国 让第三等级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 2 理想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群婚制 在不同等级在内部实行通婚 子女为城邦抚养 而成为不知其父母的城邦公共财产 优生 办法 一是规定在男女最佳年龄生育 女20 40岁 男25 55岁 二是提倡优者多生 三是人为淘汰体质和智力低下者 3 理想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一是使社会成员都敬神孝亲爱友 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哲学王 后者更重要 教育类型 层次 普通教育 对一般公民 和高等教育 对一 二等级子女 教育体制 见下表 3 理想社会的教育制度 5 晚年社会思想的变化 1 放弃了在第一 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制及群婚制的想法 所有公民都有自己的财产和家庭 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 2 由主张人治转变为主张法治 强调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强调了法治精神 3 一改早年否定民主制而强调王者政体或圣人政体的唯一合理性的思想 提出一种混合政体 对民主政体有了某种程度的肯定 二 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思想 1 城邦社会的性质 起源和发展2 社会分层3 政治制度 政体 4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5 理想社会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 322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在逻辑学 自然科学 哲学 伦理学 修辞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学等领域都有创始性和奠基性的建树 他的社会思想集中反映在其著作 政治学 和 伦理学 尼各马科伦理学 大伦理学 优台谟伦理学 中 亚里士多德生于希腊殖民地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辩论 据说在柏拉图晚年 他们两人可能爆发过激烈的争吵 亚里士多德说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吕克昂 Lykeion 逍遥派学校 PeripateticSchool 1 城邦社会的性质 起源和发展 1 城邦社会的性质 2 城邦社会的起源 3 城邦社会的发展 1 城邦社会的性质 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经济实体 是具有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团体 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实体 城邦是维持人们生活的经济实体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城邦是具有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团体 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 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 就成为一个城邦 全称的公民是 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城邦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实体 我们所说的自足并不是就单一的自身而言 并不是孤独地生活 而是既有父母 也有妻子 并且和朋友们 同邦人生活在一起 城邦是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 可凭以判断 人间 是非曲直 而真正无愧于一 城邦者 必须以善德为目的 2 城邦社会的起源 社会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2 城邦社会的起源人的自然本性的三个发展层次及相应人的结合形式 社会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合群性 社会天赋能力的差异 统治与被统治相互维系的社会主体性本能 家庭 人的合群性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 人类自然地应该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 人类即使在生活上用不着互相依赖的时候 也有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自然性情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 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 那就是一位超人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 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 那就是一位神祗 3 城邦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自然演化 家庭村坊城邦 食厨伴侣 同乳子女 公民 刍槽伴侣 子孙村 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 生活 的发展 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 也该是自然的产物 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 2 社会分层 富有阶级公民中产阶级贫穷阶级自由民非公民城邦中居民奴隶 奴隶和自由民 1 奴隶凡自己缺乏理智 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 就可以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物 用品 这种人就是天然的奴隶 2 自由民 3 政治制度 政体 1 政体的界定 2 政体的类型 3 理想政体 4 中产阶级执政 5 政体的合适性原则 1 政体的界定 政体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 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 最高治权 的组织 2 政体的类型判断政体性质的两个原则 一是治理权掌握在谁手里 由谁来统治 这些人员是一个人还是少数人或是多数人 二是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城邦的正义 即统治者与全邦人民的利益关系如何 是照顾到公共利益还是只照顾到统治者利益 最高治权 的执行者则可以是一人 也可以是少数人 又可以是多数人 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 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 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的变体 政体类型 不同政体的统治依据 3 理想政体理想政体的基本原则 公共利益原则 要照顾到不同阶层的人的利益 体现正义 多数人原则 就多数而论 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 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 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 使人人能过幸福生活的原则 关于最优良的政体 有点是大家明白的 这必须是一个能使人人 无论其为专事沉思或重于实践的人 尽其所能而得以过着幸福生活的政治组织 理想政体应该是城邦凭以实现最大幸福的政体 轮流执政原则 一切公民都有被选举担任公职的权利 共和政体更接近理想政体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三种正宗政体 亚里士多德比较赞赏共和政体 因为共和政体混和了贫富两种要素 兼顾了资产阶级与自由人 在人数上也较多 折衷了寡头与平民政体的某些特征 故共和政体比其他政体更符合理想政体的原则 4 中产阶级执政 实行中产阶级执政的理由 中产阶级执政不易实行的原因 实行中产阶级执政的理由 其一 从地位看 中产阶级因其中间地位可以对贫富两阶级起到制衡作用 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二 从德性看 中产阶级有 中道 的美德 其执政符合 中道 原则 所谓 中道 美德 即顺从理性 适度 不走极端 中产阶级具有的品德 第一 具有稳定性 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 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第二 心态平和 很少野心 较为丰裕的财富使得中产阶级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 也不会自相残害 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第三 富于理性 中产阶级惯于计算 习于契约的商业行为 使得他们形成理性的习惯 在政治和哲学领域里他们显得比富人更有理性的智慧 阶层与德性 中产阶级执政不易实行的原因 第一 中产阶级一般人数不足 有产者们和平民群众中任何一方占了优势 就压迫中产阶级 把政治制度拖向他们自己主张的方向 或树立平民政体 或者建成寡头政体 第二 贫穷阶级 平民群众 与富有阶级总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 他们把政治特权看作党争胜利的果实 抢占到自己的手中后 就各自宁愿偏向平民主义或寡头主义而独行其是 第三 希腊两个称霸的大邦 雅典和斯巴达 坚持自己的政体 一个往往指使它所领导的各邦组织平民政体 另一个则就其势力所及而树立寡头政体 两邦都只顾本邦的便利而忽视各个属邦的公益 由于这三个原因 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就永远不能成立 或至多只能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5 政体的合适性原则 按照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四个原则 六种政体都有各自的缺陷的 不可能同时符合这些要求 既然没有绝对的理想城邦 就退而求其次 他提出了政体的合适性原则 就是不要一味的强调绝对至善的理想 要根据邦情民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政体 政体要与城邦的人的素质相适应 应考虑适合于不同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政体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 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望绝对至善的政体 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的政体 政体的合适性原则 亚氏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简评 亚里士多德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 其一 看到了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的不多不少的财富使他们具有中庸的品德 保守稳定的阶级性格 这种阶级性格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 而不在于中产阶级是否能够有资格有力量来执政 二战 以来 现代民主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不断上升 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中产阶级发挥社会稳定的作用正在成为一种现实 其二 对中产阶级与上层下层阶级分析的实质 是从人的利益角度研究社会的稳定与冲突的根源 这对后世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战 以来现代民主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不断上升 1930年代以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 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完成及向後工业社会的转变 新的中等阶层 白领阶层逐渐形成 1956年 在美国职业结构中 白领工作者的数量在工业文明史中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作者 到1970年 白领工作者与蓝领工作者的比例超过了五比四 1860年中产阶级雇员的人只有75万人 而1940年达到1250万人 其中 新中产阶级的人数占到56 70年前他们只占15 见赖特 米尔斯 白领 美国中产阶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大型垄断组织的兴起 美国白领的总数也从1940年代的1000馀万上升到1970年代的5000万 1980年白领占全部劳动力的50 以上 欧洲 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 也先後出现了类似的社会结构变化 4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 1 社会冲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 社会变革的意义 1 社会冲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情绪 怎样的情绪引起骚乱 不平等感受 不平 不满 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 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 企图达到平等境界 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 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 甚至反而更多 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 企图达到 不平等 的境界 于是 较低的人们为了求得平等而成为革命家 同等的人们为了取得优越 不平等 也成为革命家 目的 发难的人们抱什么目的 私利和荣誉 包括避免惩罚和耻辱 动机 事变和政争 内讧 常常由于什么机会而爆发 如受到当道的凌辱而怀愤恨 恐怖 执政人员轻薄无能而人心厌弃 政事措施失当 如僭越 舞弊 怠忽 邦内某阶级人数增多或减少 政治派别强弱失调等 社会动乱的社会心理因素 不义 恐怖和鄙薄常常为人民背叛其君主的原因 激发人们攻击僭主政体的两个主要动机常常是憎恨和鄙薄 憎恨也包含愤怒的情绪 愤怒实际上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凡是被激怒了的人们常常不再计较利害而勇于战斗 防止社会冲突或危机的具体措施 禁止违法的行为 不能欺骗人民 对官员要有任期制 执政者要居安思危 注意国家安全 执政者要以法律和政治手段防止贵族阶级内部的内讧争斗 对公民财产的估价要根据当年的货币变化情况作相应的变动 执政者应受法律限制 不能拥有特权 超越于众人之上 要时时警惕一些革命家与现行政体不协调的私生活 防止官员腐败 假公济私 对于财产荣誉和名位 不论贫富都要力求兼顾 公民教育 财产 荣誉和名位要力求兼顾 在平民政体中 应该保护富室 不仅他们的产业不应瓜分 还应保障他们从产业所获得的利益 有些政体中暗中削减富室产业的方法也不该容许 就寡头政体而言 应认真注意穷人的利益 凡可以由此取得小小功赏的职司应尽量任使穷人担任 如有富户侵凌穷人 处罚就应该比富户侵凌富户所受的惩戒还要加重 除了这些有关财产方面的建议外 其他如荣誉和礼仪等 在贫富之间都要力求平等 甚至应该让政治权利较小的阶级 在平民政体中让富室 在寡头政体中让平民 稍占优先 如果不兼容富户和穷人 这两种政体 指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 都不能存在 因此 要是实施平均财产的制度 这两个体系都会消失而另成为一个不同的新政体 过激的法律往往企图消灭富户或排除平民群众 然而以贫富共存为基础的旧政体从此也必然与之一起消失了 财产的平等不能解决人的贪欲 所有公民之间财产的平均分配固然有助于国内的安定 但就在这一方面而论 利益也未必很大 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无止境的贪心 人类的欲望原是无止境的 而许多人正是终生营营 力求填充自己的欲望 财产的平均分配不足以救治这种劣根性及其罪恶 惟有训导大家以贪婪为诫 使高尚的人士都能知足 而卑下的人众庶虽不免于非分之求 实际上 所有的这些罪恶都是导源于人类的罪恶本性 即使实行公有制也无法为之补救 公民教育在稳定各种政体中的巨大作用 在我们曾讲到的保全政体诸方法中 最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 宪法 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 要是公民们的情操尚未经习俗和教化陶冶而符合于政体的基本精神 宗旨 要是城邦订立了平民法制 而公民却缺乏平民情绪 或城邦订立了寡头法制而公民缺乏寡头情绪 这终究是不行的 应该培养公民的言行 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 不论是平民政体还是寡头政体 都能因为这类言行的普及于全邦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2 社会变革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危机时时警惕 但是他并不反对社会变革 因为他认为社会变革对于社会也是有益的 变革成本论 如果变革对社会的利益不大 就要慎重 变革实在是一件应当慎重考虑的大事 人们倘使习惯于轻率的变革 这不是社会的幸福 要是变革所得利益不大 则法律和政府方面所包含的一些缺点还是姑且让它沿袭的好 一经更张 法律和政府的威信总要一度降落 这样 变革所得的一些利益也许不足以抵偿更张所受的损失 5 理想社会 1 公民和土地 2 财产制度 3 政治制度 4 婚姻和生育制度 5 教育制度 6 闲暇 1 公民和土地 公民在数量上要不多不少 在质量上要重能力 倘若组成一个城邦的分子太少 这在生活上就无法自给自足 人口太多了 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 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 也就终于不能成为一真正的城邦 政治学 但国势强弱与其以人数来衡量毋宁以他们的能力为凭 有如人们的各从其业 凡显然具有最高能力足以完成其作用的城邦才可算是最伟大的城邦 政治学 土地能够种植一切农产品 保证城邦高度的自给自足 城邦疆域和土地面积大小 因足以使其居民过上较闲暇的生活 2 财产制度 主张财产私有或私有公用 私有制能在人那里产生激励作用 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才有可能施舍东西而感到无上欣悦 表现出宽宏的品德 在一切归了公的城邦中 人们就没法作出一种慷慨的行为 谁都不再表现施济的善心 政治学 财产如果归公有 多少原有的利益必将从此被剥夺 政治学 3 政治制度 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 4 婚姻和生育制度 婚配年龄 优生优育和节制生育 5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一是政治目的 二是职业目的 前者更重要 教育体制 均等 公办 教育内容 7岁前进行体格训练 游戏教育 模仿教育 7 21岁进行实务教育类和善德教育类 四门课程 读写 体操 音乐 绘画 6 闲暇 闲暇的本质 闲暇是自得的快乐惟有安闲的快乐 出于自得 不靠外求 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 政治学 闲暇不同于娱乐 闲暇的目的是内在的 自得 娱乐的目的是外在的 消除疲劳 闲暇的意义 闲暇是生活的目的只有在闲暇中人才能从事理智的活动 进行自由的创造 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 闲暇比勤劳为高尚 而人生不惜繁忙 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 政治学 幸福存在于闲暇 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 政治学 罗伯特 莱恩的幸福研究 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 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递减 1960 2000年间 按不变价格 美国人均收入翻了3番 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40 下降到30 欧洲国家幸福指标没有明显下降 但是患忧郁症的人却急剧增加 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 RobertE Lane 四 古希腊罗马社会思想的转折 从外界到内心 从城邦到世界 一 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思想 二 斯多葛学派的社会思想 希腊化时期 和罗马帝国时期 希腊化时期 又称 泛希腊时期 前4世纪末 1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 前27年 395年分裂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 罗马帝国版图 罗马帝国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 古罗马弗莱文圆形剧场 古罗马竞技场 古罗马圆形剧场 罗马法和西方文明 希腊文化重思想 哲学 艺术等 罗马文化重实用 法律 军事等 李约瑟说 欧洲人的精神优越感突出地表现在法律和法理方面 这主要指罗马法 按西方学者的共同见解 它与希伯来的社会是非观及希腊的哲学精义同列为欧洲思想传统的三大基本要素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 Epikouros 前341 前270 代表作有 论自然 等残篇和3封书信 伊彼鸠鲁生于萨摩斯岛 一 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思想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