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1页
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2页
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3页
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4页
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古典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亚当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李嘉图停滞状态经济增长模型第三节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第四节三种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亚当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亚当 斯密的 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研究 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也是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 我们可以从现代增长理论角度来重新审视斯密的增长理论一 国民财富增长是劳动生产力和资本积累的函数 二 增长方程 三 增长的限制 亚当 斯密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亚当 斯密 1723 1790 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 国富论 全称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而他也因此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 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在价值论上 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 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 它的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 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运行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 国民财富增长是劳动生产力和资本积累的函数 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 斯密思想的假设 1 1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 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的分工决定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 增加工人的数量 增加国民财富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地租和利润 1 2斯密思想的假设 假设给定一个生产的时期 比如一年 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在这个期间内全部耗费完毕 资本仅仅由预付工资构成 工场手工业 假设工资率保持不变 并保持在自然工资率水平上 假如工资提高到自然工资水平以上 人口增长 工资下降到自然工资水平 二 增长方程 1 斯密的总产出方程 Q W R P W代表工资 R代表地租 P代表利润 Q W S L S S是剩余 R P 表示工资率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 1 c S 用于消费的比例是c 由于斯密假定资本仅仅由预付工资构成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全部用来购买劳动力 新增加劳动力 二 增长方程 2 当下一个生产时期开始的时候 这个经济的劳动量为 L1 L L 该生产过程结束时的总产出Q1 W1 S1 W 1 c S S1假定资本家和地主用于消费的比例是c1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 1 c1 S1 新增劳动力 L1 1 c1 S1 生产过程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继续下去 资本积累率在第一时期是 L L 在第二时期 L1 L1 第三时期为 L2 L2 二 增长方程 3 现在我们以q q1 q2表示不同时期的劳动生产力 按照斯密的观点 任何一个生产阶段的劳动生产力是劳动分工的函数 因此收入Y qL 表明一个经济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和经济的分工水平 第一个生产过程带来了收入增长 增加量为 Y q L q 1 c S 增长方程 给定工资率不变 工资水平等与工人用于消费的所有收入 收入增长就是劳动生产力和地主 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函数 三 增长的限制 斯密承认土地存在收益递减的可能性 随着土地的开发 剩下的是贫瘠和位置不好的土地 利润降低 投资兴趣下降 但他认为劳动分工的范围和前景相对广阔 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 可以补偿农业部门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所形成的收益递减也承认随着资本积累的推进 投资机会下降 利润率下降 但他认为通过自由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大进而推动劳动分工可以弥补利润率的下降总之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状态不会被打破 第二节李嘉图停滞状态经济经济增长模型 一 李嘉图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形式二 经济的储蓄能力三 经济的储蓄意愿和利润率下降四 对李嘉图停滞模型的评论 李嘉图简介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 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 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 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 由此 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工资 利润和地租的对立 此外 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 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 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李嘉图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形式 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的悲观观点 李嘉图的假设和经济增长模型 1 1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的悲观观点 他认为 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后将最终走向停滞状态 这是因为从长期看 一个经济的资本积累的增长率将趋于零 从而导致产出 收入 就业 储蓄 投资都趋于零 该悲观观点是建立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的假设之上 资本积累的速度决定投资速度和生产力发展速度 而且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1 2李嘉图的假设和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 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即资本积累完全依赖这个经济的潜在储蓄能力 资本增长率是储蓄意愿和储蓄能力的函数 资本存量增长率 是总利润水平 z是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表明经济储蓄能力 z表明储蓄意愿 如果资本所有者阶级的储蓄意愿高 就会降低当前消费水平 减少用于消费支出的名义利润 反之亦然假设政府不对经济施加任何干预 因而模型中没有政府 二 经济的储蓄能力 储蓄能力为 影响储蓄能力的因素包括 从长期看 总产出 Y 增长速度趋于下降 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地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 从长期看 工资水平与自然价格或最低费用趋于一致 2 1从长期看 总产出 Y 增长速度趋于下降 李嘉图认为 一个经济的生产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因此从长期看 总产出 Y 增长速度趋于下降 在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一种投入要素的增加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 一个经济提供更大规模的资本存量能力有限 即资本不能伴随劳动力的增长而增长 总产出增加 但增长率越来越低 储蓄能力下降 2 2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1 李嘉图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798年 马尔萨斯出版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分析以 两个公理 为前提 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 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生育 他认为这是人类 本性的固定法则 他的结论是 人口 在无所妨碍时 以几何级数增加 生活资料 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 他提出了三个命题 人口增加 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必增加 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 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 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2 2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2 马尔萨斯对经济发展持悲观看法 他认为 在某些情况下 一国财富的增加丝毫无助于改善穷苦劳动者的境况 而穷人的生活水平即使得到改善 人口的增加又会使他们回到贫困状态 所以 从长期看 人均收入有一种下降的趋势 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 马尔萨斯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符合工业革命前的情况 他对人口过剩后果的分析也具有警示作用 但是 他的理论前提 技术水平不变和人类永远无法控制生育 则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马尔萨斯的分析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 人口转型的概念图 人口转型的概念图 2 3地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 地租是土地在生产中贡献的报酬 李嘉图认为地租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 原因包括 随着人口的增加 土地稀缺程度不断增加 地租率上升随着人口的增加 对粮食和其他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消费品价格上升 土地所有者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 提高地租率 李嘉图理论中地租的决定 人口增长提高土地需求水平 推动地租水平上涨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对土地需求的提高 将最终抵消由于土地数量增加形成的地租下降效应 N0 N1 土地数量可以通过垦荒 边界拓展 地域新发现等增加 2 4从长期看 工资水平与自然价格或最低费用趋于一致 贸易和劳动分工 劳动生产力提高 工人工资提高 生活条件改善 生育更多人口 人口增加 人均收入减少 工资水平下降到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 经济的储蓄意愿和利润率下降 利润是储蓄的唯一来源 资本积累完全来自于资本家阶级的节约或意愿 因此 仅仅存在储蓄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有储蓄意愿 资本才能积累 生产性工人数量才能增加 生产才能扩大 储蓄意愿取决于总利润水平和用于消费的利润水平利润率下降的传导机制 3 1利润率下降的传导机制 资本积累增加 雇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 总产出增加 但增长率下降 由于劳动力增加 总产出中工资份额上升 工资水平是劳动的自然价格 并且由于人口增加 对食品和土地需求增加 地租上升 利润份额下降 利润率下降 甚至在资本积累的最后阶段 利润总量也下降 资本积累的动机不断被削弱 利润太低 资本家没有进一步积累的动力 资本和人口都停止增长 经济停滞 总产出中扣除劳动工资和由资本家消费标准所决定的最低限度的利润之外 所有的剩余都被地主获得 生产方法中的任何改善可能暂时改变利润率下降过程 但这种倾向是始终存在的与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比较 与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比较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二者的比较 主要观点 1953年 纳克斯在 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的 恶性循环力量 在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 具体分析 供给方面 人均收入低 生活消费比重高 储蓄低 资本形成不足 生产规模小 生产率低 产出低 收入低需求方面 人均收入低 低消费 低购买力 市场需求有限 投资引诱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 低生产率 低产出 低收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 形成一个死圈 很难打破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 进入良性循环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 扩大投资 产生相互需求 扩大市场容量 二者的比较 相同点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点 李嘉图经济停滞的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 人口增加 地租上升的综合作用导致资本家储蓄意愿和投资动力下降 四 对李嘉图停滞模型的评论 李嘉图停滞模型和斯密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李嘉图停滞模型的基础 对李嘉图停滞模型的批判 李嘉图停滞模型的启示 4 1李嘉图停滞模型和斯密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斯密承认创新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是与资本积累相伴而生的 因此尽管存在来自土地等自然力量对经济增长的抵制 但经济增长还能继续 斯密因此看到了稳定增长的可能性李嘉图在他的模型中加入了边际收益递减 把创新和技术进步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 增长持续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 停滞便是一种最终的结果 4 2李嘉图停滞模型的基础 李嘉图的停滞模型具有悲观主义特征 其理论基础是 农业的基本过程不可改变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 投资和储蓄只是由资本家提供 收益递减导致资本家储蓄意愿和投资动力不断下降 4 3对李嘉图停滞模型的批判 储蓄能力为 资本积累完全来自于资本家阶级的节约或意愿李嘉图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农业和非农业的交易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技术进步的力量可以抵消收益递减的力量也没有看到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到来 资本的所有权阶层 食利阶层 和企业家 获取利润 分离的出现 任何具有收入的家庭都可以储蓄 储蓄的基础扩展了更没有预测到医学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控制自身的出生率提供有效的手段 4 4李嘉图停滞模型的启示 高人口增长率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尤其是当人口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时候 将会导致饥荒 疾病 营养不足 生态恶化 经济增长停滞理论成了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依据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李嘉图没有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但是他的悲观观点却从反面说明 由于技术进步能够引起生产函数的移动 技术进步是抵消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重要途径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57 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 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整体移动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受到资本存量的约束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一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组合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真正到达生产可能性边界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丹尼森指出知识进展对1948 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7 5 62 6 29 7 库兹涅茨指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多年来 7个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有50 70 来自技术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 美国 英国 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超过60 法国曾经超过80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 为30 左右在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亚洲四小龙分别为40 55 不等1957 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57 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CK CL Ca分别为资本 劳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第三节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寻求建立在经济分析基础上的阶级分析方法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内在机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型 对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 一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反映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反映了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决定 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相继出现过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雇佣劳动 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一切经济行为的驱动力量为特征 资本主义之所以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是由于其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 将成为生产力的约束力量 被更高一级的社会生产方式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 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型 马克思吸纳了许多古典经济和阶级分析观点 包括资本积累 边际收益递减 投资和技术进步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 等等 马克思理论暗含这样一个中心假设 资本家由于拥有资本 因而在整个经济中能够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就业水平 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1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就业水平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和利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就业水平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和模型的基础商品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包括生产商品时付出的直接劳动 也包括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 后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活劳动被转移到新的产品中 剩余价值和利润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工人只拥有自身的劳动力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劳动力的价值 可以要求工人创造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在市场上 这种剥削表现为正常的利润收入 资本家在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 按照劳动的价值或边际生产力支付给工人工资 利润来自于收益和成本的差额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劳动就业水平的关系 工人只是获得W EF就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一个剩余 代表着资本主义企业的剥削收入 只要工人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 工人的劳动就能够对总产出做出贡献 因而存在一个比L 更优的劳动力需求选择 这就是L0 这时 劳动的边际劳动力为0 工资水平为劳动的平均劳动力 资本主义企业不存在剥削收入 TPL 2 2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与李嘉图相比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特点 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2 1与李嘉图相比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特点 1 马克思和李嘉图都预测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命运 但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重要差别 这些差别体现在马克思分析框架的特点中 第一 资本积累在马克思的体系中能够不仅仅代表工资商品 同时还代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一个生产资本品包括原材料 机器设备 厂房等 另一个生产消费品包括工资品 第二 在定义总产出的时候 马克思把由资本家预付的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使用完毕的机器和厂房考虑进来 因此马克思的总产出考虑了折旧 与李嘉图相比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特点 2 第三 地租与利润合在一起 都是非劳动所得 因此 经济收入中包括两个分类 工资和剩余 与斯密相同 工资是支付给劳动阶级的 剩余是给资本家的利润 第四 工资保持在维持生活的水平上 这种保持通过失业工人数量的变化实现的 与李嘉图不同 马克思假设在农业部门中 存在着失业劳动大军 资本家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可以从失业大军中获得需要的劳动 只有当失业劳动大军全部被吸收完后 工人的工资才会上升到超过维持生活的水平 但是 资本家可以通过降低资本积累率 或者通过引进生产过程的劳动节约技术来阻止工资上升的倾向 第五 创新是一个内生变量 创新被认为是劳动节约型的 因此会导致不变资本上升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 2 2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 总产出表达式 两大部类生产的表达式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利润率下降规律 利润率下降规律面临的问题 收益递减规律在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 总产出表达式 一个社会的总产出表示为 斯密的总产出方程 Q W R Pc是机器和原材料 它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 保持自身的价值不变 被称为不变资本 v是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 是可变资本 s是剩余 是由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 两大部类生产的表达式 y1 c1 v1 s1是资本品工业部门 第一部类 的总产出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 y2 c2 v2 s2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第二部类 的总产出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如果v1 s1 c2 说明资本品生产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社会两个生产部门对资本品的需求 即简单再生产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如果进行资本积累或外延的扩大在生产 则v1 s1 c2 即生产资料部门的总产出超过了两部门的折旧 再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上升 马克思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利润率下降规律 假设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存量全部用完 利润率 根据假设 随着经济的增长 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占的比重提高 因此只要假设剩余价值率 S V 不变 就会出现利润率下降 即 利润率下降规律面临的问题 当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比率增加的时候 为什么剩余价值率 s v 保持不变 当人均资本增加的时候 人均产出也增加 如果工资率随着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提高而提高 剩余价值率就可能保持不变 甚至下降 则支持利润率下降规律 但如果工资率 v 保持不变 剩余 s 就一定增加 从而s v应该随着资本积累的过程而提高 利润率就不一定下降 不符合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否c c v 中的运动可以抵销s v运动 这两个因素对利润率产生的效应决定于他们的相对力量 收益递减规律在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失业劳动大军的存在 使得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维持劳动力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 因而工资是不可能提高的 那么 当工资率不变时 利润率是否会下降 马克思的利润理论和工资理论是否相一致 只要存在收益递减规律 就可以解决 即人均资本增加 人均产出增长速度下降 在资本积累的最后阶段 人均产出增长速度为零 经济陷入停滞 人均s不变 v不变 s v 不变 虽然马克思没有公开承认收益递减规律 但在他的资本积累概念中暗含着收益递减 这是由于随着资本积累的推进 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李嘉图 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图示 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图示 假定随着资本积累扩大 劳动数量不变 人均资本上升 曲线形状表明在固定劳动数量条件下 资本量的增加收益递减 当雇佣劳动的资本量为OK时 TK为总产出 TR为总利润 TR WR为利润率 超过K后 利润率下降 TR WR T R WR 因此 较大的资本积累量与较低的利润率对应只要人均拥有的资本提高 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结论成立 2 2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家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进行资本积累 从长期看 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更新推动了不变资本的增长 由于生产存在收益递减规律 因而利润的增长速度从长期看是下降的 如果剩余价值率不能提高 资本主义面临利润率下降的威胁 经济就会停滞 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进行创新 一个企业成功 创新技术扩散 经济被激活 出现繁荣 由于新技术节约劳动 失业人口膨胀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生产相对过剩 利润率再一次下降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路径是以高涨和萧条为特征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的概念及形式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创新与经济周期 创新的概念及形式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 新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 P f a b c n 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的形式 创新与发明的区别 创新的形式 1 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 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3 开辟新市场 4 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 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创新与发明的区别 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 发明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 发明 是新技术 新产品的发明 而 创新 则是将新技术 新生产方法 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 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 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 才成为 创新 鲁迅认为 四大发明很大程度只是 发明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是把新技术 新产品 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 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 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 还有三种力量 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 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 创新与经济周期 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 创新活动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媒介 三 对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 与斯密 李嘉图等人相比 马克思的创新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历史检验 3 1与斯密 李嘉图等人相比 马克思的创新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和供给 而且从消费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约束条件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失业人口膨胀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生产相对过剩 发生经济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仅仅从生产和供给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的斯密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